摘要:本文闡述了中國文化特色詞語是漢語中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機制的研究和應用可以輻射到中國文化的傳播,特別是關系到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中國制造2025”綱要的實施。提出了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研究的步驟:影響詞語翻譯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討以文化為核心詞語翻譯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有機結合,以及基于文化差異如何保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普遍性等,從而為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的研究找到明確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文化特色詞語 翻譯機制 探討
中圖分類號:HO-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77-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有關國家依賴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qū)域合作平臺,既依靠周邊國家,又不局限于周邊國家,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經(jīng)濟基礎,在中國與各國的合作中,以和平和發(fā)展為主題,發(fā)展與“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倡議。“一帶一路”關聯(lián)著44個國家,涉及到多種語言和文化。中國要與世界合作,世界要與中國合作,世界要了解中國,中國有義務將各種資訊、國情、文化、傳統(tǒng)等介紹給世界?!耙粠б宦贰睂⒓铀偃蚧M程,增進國際交流,引領“一帶一路”的中國漢語,必將影響與其關聯(lián)的國家,反映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具有中國元素的詞匯,在交流中國資訊和傳播文化方面必將發(fā)揮強大的推動作用,其翻譯的研究必將在聯(lián)系各國中發(fā)揮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早在20世紀后期,我國有些學者提出了“中國英語”這一概念。不過中國英語重在強調用標準、地道英語表達反映具有典型中國特征的事物。世界上有些國家,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同時又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這時人們會把這種作為官方語言的英語稱之為某某國家英語。然而中國英語只是指借助于英語來表達反映中國的事物的英語,絕不是官方語言的概念,是有中國語言文化印記和屬性的英語。例如,hukou(戶口),chengguan(城管),Yangge dance (秧歌),gelivable(給力),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學院),kung fu(功夫)等,都屬于漢語語言特征顯著的英語變體。翻譯的難度在于對于源語中未曾言說、隱約其辭的內容的解讀以及選擇恰當?shù)姆椒ê驮~語予以表達。
漢語博大精深,有崇尚簡約、寓意豐富等特征。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是需要經(jīng)歷大量理論和實踐進行探索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因此只有把握正確的研究方向,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較為完整的翻譯體系和機制,從而才能提高這類詞語翻譯的質量和效率。要積極地研究社會文化現(xiàn)象,總結國內外翻譯理論的相關成果,查找詳實的例證,把知識與技能融為一體,以多元翻譯理論的架構,研究和探討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以此提升對外交流文化的能力,準確表達含有中國元素的文化內容,實現(xiàn)可理解、能接受,順暢而有效地交流。
近些年來,語料庫作為翻譯研究的新范式,取得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重視,這標志著語料庫研究策略的進步和研究思維的轉變。語料庫的發(fā)展為提升翻譯研究質量和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在逐漸滿足信息時代師生學習翻譯和研究翻譯的實際需求。
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的研究的目的,是對于有著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透過語言表達認識到文化元素所傳遞的真實信息,從而加深理解和溝通,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誤解和沖突,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順暢。
跨文化交際是涉及到多元文化因素的綜合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交際者要遵循必要的原則和準則。這些必要的原則和準則是實現(xiàn)交際的必要條件,只有依賴于此,才能把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夠彼此相互溝通而無障礙。
研究和探討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機制,應該著重從四個方面進行。
第一是,要研究影響詞語翻譯的四大跨文化因素——詞語的文化身份、審美干涉、政治干擾與倫理干預,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英譯的影響,有利于準確把握中國文化特色詞語實質,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第二是,要從跨文化和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對中國特色詞語承載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驗證中國英語在文化交往中應發(fā)揮的作用。并以等值翻譯理論為基礎,對中國特色詞語英譯的對應策略加以分析,從而明確這類詞語在漢譯英過程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第三是,中國元素特色詞語翻譯研究應該經(jīng)歷的過程——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要以語內翻譯為切入點,側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義闡釋,協(xié)調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探討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語際翻譯的表達方法,避免文化沖突,實現(xiàn)有效的交流。
最后是,基于英漢兩種語言與文化差異,分析語言中借詞本土化的方式,明確在何種情況下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國特色詞語翻譯應側重以音代義的音譯法。據(jù)此,要闡釋音譯的機制和動因,從而科學而慎重地使用音譯詞,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保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普遍性。
其中,第二、三和第四點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目標是通過對上述四點的研究探討出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機制。
詞語承載著各種文化信息,其含義也是由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而決定的。翻譯過程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過程,涉及各種各樣的跨文化因素。就詞匯翻譯而言,涉及到的跨文化因素可以有詞匯的文化身份、詞匯的審美干涉、詞匯的政治干擾、詞匯的倫理干預等因素。
其次是如何對中國文化特色詞語進行界定。需要闡明的是,中國特色詞語屬于頗具民族特征的詞語,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在任何語言中均不存在,那么就是外語中的空缺語言。同時還要闡明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與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的相互聯(lián)系。中國英語中大部分詞匯來源于中國特色文化詞語,這些詞匯反映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現(xiàn)狀、動態(tài)和發(fā)展。究其主要側重方面有:⑴包含有傳統(tǒng)文化的詞語;⑵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制度、政策方面的詞匯;⑶反映經(jīng)濟生活方面的詞匯;⑷反映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音譯詞;等等。
中國英語絕不等同于中式英語(Chinglish),兩者雖然同在一個連續(xù)體上,但是中國英語以符合英語的規(guī)范語法和詞語的曲折變化,來表達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概念和事物,而中國式英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基于漢語意思借助于表達的中介語。中國英語中具有中國元素詞語音譯的研究,有賴于漢語拼音的整個體系,有利于英語詞匯生成的動因和體系,更有賴于音譯借詞在譯入語中的接受度的調研?,F(xiàn)行的漢語詞匯生成英語詞匯常用的是采用拼音加上英語注釋的方式,力圖以加注來詮釋和彌補漢語拼音在意義上闡釋的不足。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量漢語詞匯轉入英語,必然會刪繁就簡,方便使用,加注翻譯方式自然而然也就會成為歷史。但是放棄加注翻譯的前提是改譯詞為人們所熟知,或是曾經(jīng)被提及到,否則就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當然漢語詞匯譯成英語的最佳方式是音義同構,例如gelivable(給力)。這個詞中既有漢語中“給”的諧音“ge”和“力”的諧音“l(fā)i”,又有英語構詞的曲折變化“able”,其組合朗朗上口,漢語文化元素豐滿,英語詞型形態(tài)完美,堪稱用英語表達漢語元素詞匯之范例。
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有:以中國英語方式翻譯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譯入語讀者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是否為了保持原文形象,而放棄符合英文表達習慣;還是為了追求符合英文習慣而改變原文的中國英語表現(xiàn)方式。
再者,闡述為什么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的過程要先從語內翻譯開始,而后轉到語際翻譯的原由。因為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化。因此,特具中國文化元素的詞語有著深厚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從而揭示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的過程全貌。
最后,從音譯實質出發(fā),研究中國特色詞語的語音翻譯問題。在此,要具體研究音義(文字的讀音和意義之和的意義)與(漢語)拼音的關系,音譯翻譯的文化心理背景,拼音與英語結合翻譯,音義同構,以及在何種情形下音譯中國特色詞語等問題。
本項研究的關鍵在于音譯研究。眾所周知,音譯詞匯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表達詞語的特性和本質,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以保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和普遍性為出發(fā)點,從理解和闡釋中國文化特色詞語意義著手,把握詞語中的文化元素,側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義闡釋,協(xié)調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避免文化沖突,實現(xiàn)文化兼容,考證在音譯過程中源語的局限性和譯語的可接受性,從而得出能夠闡述翻譯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的規(guī)律,抽象出闡釋性翻譯、翻譯加注釋、半音半意譯、意譯、音譯等翻譯原則,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的機制。
依據(jù)具有中國特色詞語翻譯的機制,可以有效地嘗試具有中國文化元素詞語的翻譯,對于有著外國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翻譯體會中國文化,也通過翻譯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把自己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加以比較,減少和避免跨文化溝通和交流中的障礙與沖突??梢杂行У剡_到源語讀者、譯者和譯入語讀者之間的實效交流與溝通。具有中國特色詞語翻譯的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如何能夠系統(tǒng)地、客觀地把具有中國元素的詞語有效地加以翻譯的機制,構建較為完整的認知理論體系,為該領域的研究創(chuàng)立一個平臺。
“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中國制造2025”綱要的實施,必將涉及到多種語言和文化交流。中國要與世界合作,世界要與中國合作,世界要了解中國,中國有義務將各種資訊、國情、文化、傳統(tǒng)等介紹給世界。中國語言文字必將影響到關聯(lián)的國家,反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特色詞匯,必將發(fā)揮著強大的交流作用,其翻譯的研究必將在聯(lián)系各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Jac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59.
[2]Morris,C.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38.
[3]郝瑞松.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英譯探討[J].長春大學學報,2015,25(01):46-49.
[4]郝瑞松.翻譯闡釋活動探索意義和真理探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12.
[5]郝瑞松.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音譯探討[J].語言與翻譯,2015,04.
[6]周學藝,趙林.美英報刊文章閱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陳宏薇.高級漢英翻譯[M].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8]何剛強.筆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