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利用網絡環(huán)境進行探究學習對于學習者來說早已不再陌生。中小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探索能力是“學?!睉M的責任?;诰W絡環(huán)境的主題探究性學習,就是在運用網絡優(yōu)勢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針對主題探究學習具有哪些特點,如何確立主題,怎樣進行教學設計,采用什么方式評價等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實踐和探索,在此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網絡環(huán)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主題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主題探究性學習具有學習主題的明確性、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等特點。
1.學習主題的明確性。主題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的研究課題,對它的討論應貫穿于探究學習的全過程。確定學習的主題就是要使學生明確干什么。
2.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生事先并不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主動從網絡上獲取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教師只是以平等的姿態(tài)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形成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在學習活動中,改變過去學習內容主要來自教科書的單一狀況,注重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強調培養(yǎng)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學習、處理、創(chuàng)造的能力,以及從網絡獲取信息的習慣。
二、網絡環(huán)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主題設計
主題是探究的前題,是探究的靈魂。主題設計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要使學生和教師感到滿意和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做好主題設計工作。
1.主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設計的主題必須符合科學,不能任意杜撰。
(2)生活性原則。設計的主題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探究性原則。設計的主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通過探究獲得的一定成果。
(4)趣味性原則?!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設計的主題要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之逐步深入地進行探索。
2.主題設計的目標定位
主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活動,尤其突出情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保護青蛙,電腦畫圖》這一主題的目標定位。
情感目標:體驗用電腦處理信息的快捷;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滲透“保護青蛙、愛護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意識;體驗靈活運用畫圖工具產生奇妙效果的成就感。
素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運用畫圖工具巧妙地生成美術效果的能力;初步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個性化。
技能目標:學會使用選取、取色和噴槍工具;學會圖塊的移動、復制和剪切;學會改變圖塊的大??;學會使用水平翻轉、垂直翻轉或按一定角度旋轉圖塊的方法。
三、網絡環(huán)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應著重在組織形式、基本步驟、方法策略三方面下功夫。
1.關于組織形式的教學設計
基于網絡環(huán)境開展主題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通常有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群體學習等。我們發(fā)現,小組學習要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個別學習和群體學習。采用學生自愿組合的方式分組,每組3~5人。各合作小組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互幫互學、資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在研討交流階段,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啟發(fā)、交流補充、各抒己見,使每個小組都獲得相應的研究成果。
2.關于基本步驟的教學設計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選定主題
如:環(huán)保主題—保護母親河、綠色家園等。
愛國主題—我的中國心、中國制造等。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之初,讓其自行組織若干活動小組,選定本組的研究主題、研究方向,推選出組長,小組成員確定個人所承擔的主要任務,利用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搜索。
(2)搜集信息,圍繞主題,研討問題
對于搜索到的信息,學生要進行摘錄、分類與保存,學生感受到從網上搜集信息的樂趣后,會主動參與探索問題、研究問題。還可以采用在BBS上留言、發(fā)布自己的觀點等形式。
(3)制定課題方案
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撰寫課題方案,并提供相關的學習參考資料,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制作成電腦文檔或課件。
(4)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學生根據自己選定的課題,利用搜集到的資料(通過實地考察訪問、聽取專家意見、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如以《母親河—水污染的調查》為課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有關知識。
(5)撰寫課題報告
確定主題報告的框架和所需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和活動體會,上傳給老師,請老師給予指導。
(6)結題與總結評價
報告展示,討論評價,小論文答辯,推薦表彰。
3.關于教學方法與策略的設計
(1)以“主題”為任務的驅動模式,并對“主題”學習任務作適當的細化,使學生的學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2)在以學習“主題”為中心的教學中合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方法策略的指導尤其重要。
(3)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資源極為豐富,教師作為網絡知識海洋的“導航者”,需要篩選、處理、傳遞學習資源。
(4)加強“異生”指導?!爱惿敝笇侵附處煂Ω鱾€研究小組進行的個別指導。
四、網絡環(huán)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評價
網絡環(huán)境下主題探究性學習的評價重過程、輕成果,重發(fā)展、輕現狀,其評價體現在合作過程中激勵組內成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的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力求凸顯每位學生的閃光點。
1.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探究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這主要體現在方法上、個性中,特別要體現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讓學生展示給大家,老師和同學可以從多種角度、用不同方法來對這些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評價。多元評價能更好地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習過程中給定幾項不同的指標,從內容的價值性、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學的應用性等方面來評價。
3.網上評價。網上評價能充分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聽取多方意見,也能使基于網絡的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網上的資源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體現了網絡優(yōu)勢,學生交流更加密切了,效率更高了。特別是當學生在網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會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喜悅、興奮和成就感,這些會激勵著他們更上一層樓。
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主題探究性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主題的探究者、問題的發(fā)現者、協(xié)作活動的參與者、知識意義的建構者。針對此類學習模式所開展的研究和實踐,有助于信息技術的開發(fā)利用,它以網絡為平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核心目標,有力地推進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