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江蘇無錫 21400)
文言文記錄了古人的思想,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文言文篇章。但是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大多比較難懂,因此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效果不太好。為了促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下更積極地學習文言文,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教師還要引入更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文言文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更為時尚。
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文言文課文有一部分有情節(jié)、有人物,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采用“講評書”的方式,將和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講述背景資料的內容,這樣能讓其在熟悉背景資料的過程中更好地預習課文[1]。
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若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燭之武的形象,了解當時局勢之嚴峻,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該文章的故事背景。該文的故事背景是秦、晉兩國圍攻鄭國,其原因是鄭國做了兩件事情得罪了晉國。晉文公在逃亡時路過了鄭國,但是鄭國沒有很好地對待晉文公,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幫助了楚國,就是因為這兩點,晉國和鄭國有仇。但是這原本和秦國無關,由于秦國要對外擴張,爭取霸權,因此才要和晉國聯(lián)合起來攻擊鄭國。也就是說,晉國和鄭國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秦國和鄭國的矛盾并沒有那么大。如果鄭國要擺脫麻煩的話,只有想辦法說服秦國退兵,這樣才能解決鄭國的困境。在了解背景之后,學生便會明白燭之武為何要去說服秦君,而不是去勸說晉國的君主。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分析燭之武的勸說藝術,理解燭之武如何針對各國之間的關系調整自己的勸說策略,令自己的勸說變得更加有效。
不少高中學生都覺得學習文言文十分枯燥,這是因為教師經(jīng)常讓學生背誦文言文生詞和語法,缺乏趣味性,這令學生感受不到文言文的魅力。教師要拋棄被動教學法,改用講故事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吸收信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到多種互動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可以采用“以讀帶悟”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多元互動,在小組討論中共讀課文,并揣摩文章中各個角色的內心變化,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2]。
《鴻門宴》一文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分小組分角色誦讀課文,在誦讀的過程中要讀出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誦讀之后則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揣摩其心理變化。項羽、劉邦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因此學生的互動討論也以這兩個人物形象為主要內容。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著重展現(xiàn)了項羽自矜功伐的性格特點,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其屢次失去誅殺劉邦的機會。有學生因此提出,劉邦的性格中有著狡猾的特點,教師也參與到了學生的討論中,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同時鼓勵學生深入閱讀,看看劉邦除了狡猾以外,還展現(xiàn)了怎樣的性格。學生發(fā)現(xiàn),劉邦在鴻門宴上安之若素,這體現(xiàn)了其性格中能屈能伸的特點。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劉邦之所以能化險為夷,是因為其善于利用自己身邊的臣下,正是由于有臣下幫助,大家互相支援,劉邦才能安然離開,劉邦的這種善于用人的特點對其能夠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發(fā)現(xiàn)司馬遷塑造人物并非單純地進行褒貶,而是寫出了人物復雜的個性。
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情感誦讀課文,并在討論中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懷。教師也可以適當參與其中,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引發(fā)師生互動,這樣的互動學習能促使學生學得更加深入。
文言文的語法和詞匯和現(xiàn)代漢語有不同之處,因此學習文言文的要點之一便是積累古漢語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消化并整理相關的文言文知識,嘗試將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滕王閣序》是駢文名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本文后進行自主歸納,嘗試總結與之有關的文言文知識。首先可以總結與之有關的字詞,如“懿范”的意思是“美好的風范”,“帶”的意思是“以……為帶”等。其次可以了解一下文章中的典故,如“酌貪泉而覺爽”中的“貪泉”就是一個典故。又如“龍光射牛斗之墟”中的“龍光”指寶劍的光輝,也是一個典故。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說出這篇文章的特點,有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特點之一就是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還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大量運用了對偶等修辭手法。學生可以將《滕王閣序》作為范例,更好地了解駢文的特點。另外,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古漢語中“序、說、賦、表、志”等都代表了不同的文體,于是便嘗試進行總結和整理,繪制表格從語言特點、表達方式等方面分析這些不同文體的特點。在這樣一番歸納后,學生自主在頭腦中勾勒出了文言文有關的知識結構。
學者王毅談到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教師常常一手包辦,認為自己講課越仔細,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越好。其實不然,教師的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讓學生自主歸納的方式能令學生提高理解能力,有舉一反三的效果。
除了在課堂上學習文言文課文以外,教師還可將課堂內外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文言文拓展閱讀等。這樣能讓學生拓寬視野,學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更豐富多彩的考查辦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如組織知識競賽等,這樣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逍遙游》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我眼中的莊子”寫作比賽,要求學生首先展開廣泛的課外閱讀,嘗試閱讀《莊子》中的其他名篇,并試著閱讀一些學者對莊子的研究論著。此后則根據(jù)自己對莊子的了解嘗試撰寫小論文,寫出自己對莊子的看法。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積極展開了課外活動,閱讀了《秋水》《齊物論》等莊子名篇,同時嘗試總結出自己對莊子的看法。如有學生在小論文中提道:“《莊子》中很好地展現(xiàn)了道家的思想,作者所崇尚的是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物我兩忘,才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態(tài),這就是《逍遙游》中所說的逍遙的狀態(tài)?!边€有學生更多談到的是自己的感受,如:“我很喜歡惠子與莊子的辯論,文章展現(xiàn)了莊子豐富的想象力,展現(xiàn)出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很難說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辯論誰對誰錯,莊子從美學的角度思考問題,但是惠子則是從邏輯學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寫作學生不僅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深厚的理解,更對莊子的這些思想有所體會。
在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下,學生能消除對文言文的畏懼和反感心理,學習的效率自然會有所提升。
文言文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講述背景、互動交流、自主歸納、開展活動等方法都能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策略改變了“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時尚而活潑。
[1] 王毅.優(yōu)化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淺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2):20-21.
[2] 徐晨.高中文言文教學之我見[J].課外語文,2017,(1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