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根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秣陵初級中學,江蘇南京 211100)
記憶是智力活動的基礎,在人的智力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沒有記憶,人的觀察、想象、思維或者其他智力活動,都是無法進行的。根據(jù)記憶有無明確目的,它可以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面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開卷考試的現(xiàn)實,許多學生以考試可以翻書為由,拒絕有意記憶,再加上無意記憶的印記往往是鮮明、持久的,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思品教師,無論是從教學的有效性還是從提升中考成績角度分析,在課堂中探索引發(fā)無意記憶的策略,就非?,F(xiàn)實和迫切了。
為了更好地完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識,提高無意記憶能力,筆者選取所帶4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58人,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生對思想品德有關記憶的認識和無意記憶的條件。本文采用行動研究法,隨時觀察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細化分析,不斷優(yōu)化相關策略。
調查得知,158名學生中有86.7%的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沒有必要記憶,因為開卷考試時翻書即可,然而苦惱的是往往翻不到書。學生印象較深的課是八年級下冊“肖像權、隱私權和姓名權”,原因主要是他們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隱私權等受到了侵犯,很想知道隱私權被侵犯后該怎么辦。89%的學生對肖像權一課的印象很深,其原因是教師課件中的圖片非常有趣,連續(xù)劇式的案例故事非常好玩;77%的學生認為,自己翻書做筆記以及親手構建知識導圖的課,印象會特別深。
調查發(fā)現(xiàn),無意記憶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教學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重要。因此,有效的、多彩的課堂教學方法和作業(yè)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無意記憶的能力[1]。
情境教學就是要遵循反映論的原理,積極創(chuàng)設和充分地利用生動具體的場景與形象,活躍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鍵在于教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涵蓋教師收集的新聞、圖片、視頻、社會熱點等。
例如,在《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感動中國人物“化緣校長莫振高”的事跡視頻導入,讓學生評論他的事跡,引導得出:生活中有的人在承擔責任的時候從來不考慮代價和回報,他們所想的只是要完成他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在這一課中,教師還可以收集電影《可可西里》的故事,向學生深情地講述主人公日泰保護藏羚羊,與盜獵者殊死斗爭的故事,讓學生在課堂中的無意記憶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fā)。
一節(jié)課的內容很多,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什么也記不住。因此,對照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提出問題,這可以使記憶率大大提高。而提高的記憶率,主要是無意記憶。這樣學生每遇到感興趣的又比較容易切入回答的問題時,容易激發(fā)出高昂的情緒。
例如,進行“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循環(huán)經濟是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可以依次出示兩個圖例材料。第一個圖例材料是每年的秋收季節(jié),農民將收割完畢的秸稈就地焚燒,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到處都能見到秸稈焚燒燃起的熊熊大火,濃煙滾滾直上云天,這種情形將持續(xù)近半個月。政府在積極勸阻農民焚燒秸稈。你覺得除了強行勸阻等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目的?學生看完這個問題會思考,但很難出現(xiàn)太好的答案。這時教師可以在投影上出示第二個圖例——“某地區(qū)資源利用方式示意圖”:秸稈喂?!a牛奶—?—出沼氣—?—玉米施肥—收玉米—?—秸稈喂牛,要求學生填寫示意圖中問號所示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經過討論,依次填了“牛糞發(fā)酵”“產生肥料”“產生秸稈”等三項。學生在討論完成的過程中,既解決了第一個思考良久的問題,也加深了對循環(huán)經濟的認識。一幅循環(huán)經濟示意圖的完成,讓學生對循環(huán)經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體現(xiàn)以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方法有了初步認識,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對這一課內容的無意記憶自然極為牢固。
記憶作為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可以有效組織的。如何幫助學生通過記住一個基礎知識后,還能記住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知識呢?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把要學的知識和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聯(lián)想的方式增強記憶,這是無意記憶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學“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知識時,聯(lián)想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根本類”“基本類”,就可以在聯(lián)想中歸納,對比知識,提高無意記憶的能力。
在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shù)?、有目的地設置懸念,對于加深教材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他們的無意記憶,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在《財產屬于誰》一課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法律案例作為開篇,設置懸念問題:“曉月最終能夠拿到遺產嗎?”設置這一懸念,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引發(fā)他們的思考、討論,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
作業(yè)是促進無意記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過于機械的作業(yè),往往除了帶來疲勞外,沒有任何效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從內容到形式不斷更新,能提高學生的無意記憶能力。例如,每一單元學完后,讓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圖,整理具有相同特征或相同關鍵詞的知識點,進行課外調查,收集本地區(qū)改革開放成就的圖片或拍攝家鄉(xiāng)變化的照片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知識點學生每一次都會出錯,對于易錯與易混淆的知識點和概念,讓學生改題、出題是增強他們無意記憶的有效方法。為了出好題、改好題,學生必須翻書,無形中加強了學生的無意記憶。例如,在學習犯罪的三個特征時,結合“虐童案”的有關情況,可以讓學生出題。又如,在課堂上引入“魏則西事件”相關資料,讓學生出題,要求不斷變換問題從而調整答案,進行課堂變式訓練,強化無意記憶。
在課堂上,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無時不在學生的頭腦中反復出現(xiàn),并存并用,注意兩者的有效結合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無意記憶能力,需要有信心、恒心、耐心,需要不斷地探索策略,才能不斷地推進,服務于更好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1] 張明.理解信息儲存的奧秘:記憶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