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際春
2016年11月27日凌晨,29歲的女記者段丹峰在微博上發(fā)布其男友婚前劈腿的消息,隨后跳樓自殺,而那里正是兩人剛裝修好的婚房。她留下遺言稱:“這樣,我就可以永遠陪伴你左右了?!笨墒?,自殺真的能成全愛嗎?
段丹峰為愛殉情的新聞一出,網友們群情激憤,眾口一詞地譴責“陳世美”。而對于段丹峰,大家更多的是心疼,心疼這個傻姑娘為了一個渣男如此不愛惜自己。唏噓的同時,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么一個才情并茂、走南闖北的記者在感情受挫時竟會如此決絕?
曾經與一些和她相似的女孩工作過,我多少理解:她們愛情至上,一旦愛情破滅,她們的世界就會崩塌,灰飛煙滅。哀莫大于心死,心一旦死去,便生無可戀。死亡也不再令人恐懼,反而變成一種解脫。
我尊重她的選擇,但仍為她深感遺憾。段丹峰不是一個個案,她是一類女孩性格悲劇的集中體現。
為愛殉情,不過是癡情人的幻想罷了
段丹峰在世的最后一晚寫了一夜的微博,懷念她與男友潘某異地相戀的點點滴滴。
她說:“潘潘,不用有心理負擔,我愿意包容原諒你,我愛你,就會愛你的全部,這就是最偉大的愛?!?/p>
她反省自己“很多事情做得不夠好,應該多給你關心包容與理解、體諒”。
她請求“原諒我只是個寶寶,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么大的事情,一直你都是我的主心骨,什么事我都聽你的,可是沒有了你,寶寶沒人管了”。
她還說:“愛你愛到沒你不能活,我做到了?!?/p>
在遲遲沒有等來男友回復后,最后她寫道:“我走了,帶著我們的愛走了,我不舍得它逝去,這樣我就可以陪伴你左右了,我將化身為我們愛情的象征,一只貓咪,看著你吃飯、睡覺、工作與生活,開心及幸福?!?/p>
通過這些話語,我看到的不是一個29歲的成熟女人,而是一個柔弱到軟弱、依戀到依賴、沒有自我、極其脆弱的小女孩。
她留戀和期盼男友永遠像對待寶寶一樣愛她。在熱戀中,互稱 “寶寶”沒什么,可能這是所有女孩的夢想??膳瓮麣w盼望,人總要學著長大。否則,小寶寶怎么能去面對人世間的風風雨雨呢?
段丹峰將人生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愛情上,所以不舍愛情的逝去。既然無法挽回,她就用死亡的方式獲得愛的永生。這是一種永不分開、追求共生的愿望表達。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心理學上的共生期。2~6個月的嬰兒沒有對界限的體驗和覺察,覺得自己和媽媽是完全在一起的,媽媽在不斷滿足他的需要。如果嬰兒沒有體驗充分的共生感,如媽媽想早點兒結束共生關系,他的心理會受到嚴重影響。因為小時候這種關系落空了,他就會終其一生尋找共生關系。當然,長大后還在人際中尋找共生關系的話,就會太依賴,無法獨立,不健康。短暫地存在于青春期或熱戀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到了失去愛人就活不了的程度,就是一種病態(tài)。
段丹峰和男友的相識和互動,似乎正好符合這一模式。一開始,他只用叮囑她“記得喝水哦”和“輕輕一吻”就輕易地打動了她。他能說會道,甜言蜜語輪番轟炸,熾熱的感情表達和把她當寶寶一樣寵愛。從知情人爆出他以往的戀愛史資料看,這些可能只是他的套路,但不管怎樣,她偏偏中了毒。雖然她很糾結,卻仍決定離開奮斗10年的北京去合肥和他結婚,永遠在一起。誰成想,他始亂終棄,而她卻對這種“愛的喂養(yǎng)”上了癮。
作為局外人,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她試圖用死亡來換取永恒的愛的共生關系是一種幻想,是無法實現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他愛她,自然不希望她死去;如果他不愛她,更不會希望她死后的靈魂來陪伴。
說到底,這是她一廂情愿的單戀、單相思。雖然很殘忍,但很真實。
為愛自殺,是威脅,是沖動,還是報復?
段丹峰的這種殉情,我把它歸納為幻想型。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與殉情相關的自殺類型。
威脅型
很多揚言自殺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如常見的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過有時候假戲真做,沒掌握好火候出了意外也是有的。威脅型自殺是一種道德綁架,被當作操控對方的手段和工具。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多數人都恐懼成為對方死亡的責任人,無法承受假如對方真的死去自己內疚的心理。
在我的咨詢中,就碰到不少提出分手后,對方威脅要自殺,于是出錢將“包袱”甩給咨詢師的。可以看出,他們急于擺脫對方,又不想受到良心的譴責。
威脅的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對方出于害怕和恐懼而不敢離開,可即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留下的人只有被糾纏、脅迫后產生的無奈、反感、嫌惡、憤怒等。漸漸地,連同情和憐憫都日漸稀薄、少得可憐,至于愛,那更是談不上。
沖動型
這一類型的自殺經常發(fā)生在非常年輕或心理年齡低幼的人身上,在表白被拒、失戀或遇到出軌、背叛時,自尊受到重創(chuàng),陷入絕望,失去價值感。最經典的莫過于《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主人公維特,他愛上的姑娘已經訂婚,于是,他悲痛欲絕,自殺身亡。
因為年輕、幼稚、不成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決定了他們沖動、情緒化、不計后果、特別容易見諸行動的特點。尤其當他們借助酒精等來消解痛苦的時候,情況會更糟糕。不但借酒消愁愁更愁,而且酒精使人麻痹,進一步抑制了僅剩的思考和理性功能,整個人完全被痛苦的情緒淹沒。
沖動型的自殺最讓人痛心疾首,因為它難以預料,發(fā)生得太快,來不及挽救。對于當事人來說,根本來不及后悔。情緒潮起潮落,痛苦的情緒達到巔峰后一定會趨緩而后衰竭,熬過最黑暗的一夜,也許明天就不再想死。
有人說,在婚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上百次不想活了或掐死對方的想法。是啊,不只在婚姻中,生活中誰又沒有過這種時候呢?而成熟的人能夠區(qū)分“難受、痛苦得想死”的感受和用行動結束生命的不同。
報復(懲罰)型
相比于前兩種殉情的類型,報復(懲罰)型的對外攻擊性最強?;孟胄偷闹攸c在于追求共生融合,威脅型的重點在于控制,沖動型的重點在于結束痛苦,而報復型的核心目的是用自殺的極端方式報復、懲罰對方。為了達此目的,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報復型不會一個人靜悄悄地死,會盡可能地采取轟動的方式廣而告之。
在報復型自殺者的計劃和想象中,對方會被輿論譴責,會被唾沫淹死。如果他還是個人的話,會因此一輩子內疚、痛苦、永世不得翻身,不得安寧。如果有第三者的話,自己的死一定會拆散他們。而且知道這種事后,再也不會有人愛他,他將永遠孤苦伶仃,生不如死,比死了的自己還慘……
但是,不得不說,這只是報復者的想象,也許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成功,達到部分目的,如造成了對方的痛苦,讓其品嘗到自己曾經受過的煎熬和慘狀。不過,比起愛,這些所謂的“成功”不值一提。他確實可能想起你,無法忘記你,但卻不會是出于愛和思念,而多半是害怕在噩夢中化身鬼魅的你。
看到這里,不難發(fā)現,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殉情,都無法得到愛、成全愛,不要去浪漫、美化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幼稚、不成熟、逃避、幻想的情感應對方式。
只有長大,才不會“所托非人”
為愛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這和中國盛產“巨嬰”成人的心理文化有很大關系,他們的身體已成年,心理和情感發(fā)育卻仍停留在嬰兒階段。所以,我想,年輕人急需補上最基本的情感教育課程:
第一課:我們要了解愛情和婚姻的真相,如同人生無常,情感生變也是再自然不過了。“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或“從一而終”的幸福是極少的,更多的情感是平凡、湊合、起伏、跌宕,甚至麻木、冷漠、殘酷。要有遭遇情感挫折的心理準備,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會遇上拒絕、失戀、分手、出軌、背叛、欺騙等。愛情和婚姻就像冒險,就是有跌落谷底的風險。
第二課:我們不能要求、強迫別人愛自己。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能用自殺、殺人的極端方式去處理情感問題。當我們發(fā)現自己離開某人就無法活下去的時候,要想到這樣的愛很可能是病態(tài)的,與自己早年的缺失和經歷有關,要及時尋求專業(yè)心理幫助。
第三課:對于成人來說,成熟的愛一定是既互相依賴又互相獨立,這需要有足夠的自愛作為基礎,即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愛他人;獨立的人才能夠忍受分離、給對方空間;又愛自己又獨立的人絕不會因為別人的放棄、不愛而導致自我崩潰、解體,甚至毀滅自己??梢姡瑦矍?、親密關系和個人成長密切相關,而絕非“所托非人”那么簡單,托付心理是萬萬要不得的。痛罵、人肉搜索“陳世美”也不過是泄憤而已,我們終歸要學會對自己負責,無論是生命,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