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詠梅
摘 要: 新時代要求有新語文,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而現(xiàn)實中還是存在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如何“讓”出主角地位,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論述了三個方面:讓學生、讓教材和多媒體的適當運用。
關(guān)鍵詞: 讓學生 讓教材 多媒體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被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就能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覺性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增強,為此要求每個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傳統(tǒng)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元素。讓教學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填鴨式,而是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新的一次次思維撞擊。讓學生真正地解放出來,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讓課堂變得多姿多彩。課堂是學生的,老師把課堂讓給學生,在解放自己的同時,讓出精彩,可謂是兩全其美。下面就結(jié)合我二十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談?wù)勑W語文教學中的“讓”字。
一、讓學生
新課標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yīng)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jié)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語文課堂不需要老師吐沫四濺地講解,而是把時間留給學生獨立地閱讀、感悟、體驗,不能讓教師的講解限制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想象,一人承包的課堂是死氣沉沉的,出力不討好。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收獲,一種成熟與量力而行的智慧。有的老師經(jīng)常納悶:自己課前也下了很大氣力,但是課卻上得不理想。我們不妨看一看那些名師上課,哪一位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感受?他們把自己放得很低,盡量做一個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學生一次親身實踐,勝過老師的十句講解,用平等的心對待學生,給予學生關(guān)注,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讀,讓學生講。這樣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而教師只需做出“讓”步。在聽于永正老師上《我和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時,我深有體會。于老師在課堂上提出:這篇文章是寫人的,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文,看看文中祖父和“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你是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然后學生就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教師只是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地、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大部分時間都留給學生自主學習,伴隨著于老師富有魅力的指導,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重難點。老師給線索,學習是學生的事,遇到實在解決不掉的老師幫助。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非常高,精彩不斷,這樣的課堂是開放而有活力的。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語文課,老師不像是老師而像一名醫(yī)生,文本被他肢解,東一塊,西一塊,一句一句地講解,一段一段地分析,真心累。每一篇課文就是一個整體,學生通過閱讀會形成他自己的理解,無須老師照本宣科地講解捆綁學生的思維。記得一位專家說:“語文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弊隼蠋煹囊嘈艑W生,你把課堂讓給學生,學生會還你精彩。
二、讓教材
語文課堂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在閱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形成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語文課是虛實結(jié)合的,所謂虛,就是情感體驗,而對于文本情感的把握,就是要通過學生對教材的多讀。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反復誦讀,才能感受和體會到文本對他們心靈的震撼,從而把握住文本的情感,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他們與文本的對話。有的年輕老師會顧慮公開課上讓學生自主閱讀,老師不說話,氣氛會不會尷尬,那種顧慮完全沒必要。一位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學到知識為目標,那他還會在意什么氣氛,畢竟語文課堂追求的不是熱鬧。另外,教師的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語文教師基本功第一要素就是朗讀。教師在朗讀時一定要從教材出發(fā),通過自己的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文本的思想感情內(nèi)涵。記得有一位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曾說:“要愛心中的藝術(shù),不要愛藝術(shù)中的自己?!庇纱?,我想到:要用閱讀表現(xiàn)文本,而不是表現(xiàn)自己。尊重文本的情感,通過閱讀展現(xiàn)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朗讀都是和課堂教學背道而馳的。例如在教師誦讀大賽中,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這樣一種情況:有些選手使出渾身解數(shù),花樣很多,卻達不到入情入境的水平,我認為那就是根本出發(fā)點錯了,一味地著力表現(xiàn)自己,不懂得“讓”教材,這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還是想舉于永正老師的例子,那一次聽他上的是《第一次抱母親》,于老師范讀課文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讀到文章最后老淚縱橫,在場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被他的朗讀感動,真正是走心了。于老師沒有磁性的聲線,也沒有運用什么朗讀的技巧,只是用他那帶有滄桑感的聲音用心地讀文章,還文本原有的表達情感,樸素而又真實。
三、多媒體教學的適當運用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過去單調(diào)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shù)與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結(jié)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時代在飛速發(fā)展,教育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傳統(tǒng)老師上課一根粉筆一本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深切地體會到多媒體教學的益處,多媒體帶給學生的直觀感,知識的延伸是教師無法達到的。教師不要太自信,認為不依賴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也能教好學生,那只能說明你的思想太保守,對于新鮮事物不接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終將被時代淘汰。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妨讓一些時間給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它可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效果。2015年在揚州聽了何捷老師的一節(jié)作文觀摩課《讀繪本故事,練習說話,寫話》,一節(jié)課主要就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繪本,老師帶著學生閱讀繪本,在閱讀繪本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整節(jié)課非常精彩,掌聲笑聲不斷,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就算何捷老師這樣的名師也無法達到這么好的效果。
一個抱在懷里的孩子是學不會走的,教師學會放手,還學生自由放飛的課堂,把課堂讓給學生,讓給教材,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不僅是對新課程標準的詮釋和理解,更是對孩子的尊重和最好的教育。我們把課堂讓給學生,讓給教材,充分運用多媒體并不是說教師忽略自己,教師是引領(lǐng)者,風箏的線還是攥在你的手里,至于風箏飛得如何那就看你的把握了。最后想以竇桂梅老師的一句話結(jié)尾:“處于老師的位置,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的需要,從而最有效地施教,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