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
1月11日,由廣東省紀委宣傳部、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聯(lián)合制作的廣東首個反腐脫口秀節(jié)目——《武松來了》推出第二集。節(jié)目中,廣東兩名落馬廳長首次出鏡懺悔。他們一個是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一個是省水利廳原廳長黃柏青。前者斂財為兒子還賭債,后者則把兒子當成了與不法商人置換利益的工具。媒體謂之:兩名落馬廳長,一個被兒坑,一個坑了兒。
從兩名廳長懺悔的內(nèi)容看,“被兒坑”與“坑了兒”的概括可謂形象,有很強的對比勸諭意味。前者活脫脫是“熊孩子惹禍”——李興華的兒子欠下巨額賭債,只得躲債度日。李亦不堪其擾,雖對兒子多番教訓,但還是無濟于事。最后,不惜動用公權力擺平家事,通過受賄“子債父償”。后者則是“壞家長搞事”——出于洗錢的考慮,黃柏青給兒子辦了香港戶口和銀行賬號,形成了“老子在境內(nèi)給人辦事,兒子在境外大肆收錢”的腐敗鏈條。
不過,仔細一琢磨,卻會發(fā)現(xiàn):廳官坑兒為真,兒坑廳官為假。前者自不待言,至于后者,原因大抵有三。其一,子不教,父之過。兒子自高中起便沉迷于游戲,經(jīng)常徹夜不歸。李興華是否盡過教導之責?教過但沒有教導好,這依舊是其責任。其二,身為父親,李興華竟然想包攬兒子一切,包括他的債務,卻沒有教會他“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其三,公私混淆。為兒還債倒也可以理解,但不該把父親和廳長兩個角色混為一談。
由此來看,李興華哪里是被兒子坑了,分明是自己把兒子坑了。而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把自己坑了。本質(zhì)上,他與坑兒的黃柏青并無不同。老子當了廳長,兒子卻被坑了,難道真的如中紀委開年反腐巨制《打鐵還需自身硬》中,某貪腐官員所說的那樣“為官傷親”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個案不代表大多數(shù),個性也不能代表共性。
國人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對跟自己越親密的人,越缺乏邊界意識。于一些親友而言,官員一朝掌權,多少可以借公權之名替自己牟取些許利益。于部分官員而言,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糟粕思想影響,老惦記著以權謀私,食利自肥。李興華、黃柏青兩人正是如此,不同之處在于,李興華是為了給兒子“擦屁股”,黃柏青是為了滿足一己貪欲。兩名身居高位的廳長坑了自己的同時,還把自己的娃也拉下水。于李興華而言,他的兒子會不會悔恨,是自己把父親送進了牢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