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統編教材中每個單元前的導語都采用了這樣的安排模式:先人文主題,后語文要素。目前存在這樣的情況,一些教材使用者跳過單元導語,直接進入課文,把單元導語當作可有可無的點綴,殊不知,這實乃錯失“珍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研讀“單元目標”,從中提煉出適切的教學內容,以使學生通過該單元的學習既得到精神熏陶,又提升語文能力,避免出現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窘況;同時,教師也應將單元導語的重要作用“啟發(fā)”給學生,使學生自覺地將單元導語納入他們的學習計劃中,如此,單元導語才可起到真正的作用,不至于流為擺設。
(高鑫《用好助學系統確定教學內容》,第7~10頁)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雖然沒有明顯的跨界特色,但學習的內容已經跨界。教育評價部門已經把跨界學習內容列入考試評價范疇,這在現在的學考、選考和高考等各級各類考試中已經有充分的體現。家長對跨媒介學習尚缺乏認同,是因為不了解變化著的形勢,學校領導對新的學習方式態(tài)度謹慎,也是因為對語文考試的內容和方式變革缺乏了解。就課程本質而言,跨界學習和應試教學并不矛盾,應試教學也并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學生必須養(yǎng)成的一種學習能力。換句話說,習得應試技能,也是跨界學習的應有之義。適應并推廣跨界學習,教師還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師如果認同了這樣的學習變革,課程實施層面并不會成為大的問題。作為學科帶頭人,我們在跨界學習上,不但應該是“先知者”,而且應該是“先行者”。
(語文樹工作室《“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專題研討(下)》,第30~44頁)
近年浙江高考文學類閱讀材料,如《母親的中藥鋪》《母親》《撿爛紙的老頭》《走眼》《靜流》《一種美味》等,大多是“寫人記事”的,理解難度不大。但是,因其貼近生活,也容易使一些考生用“實用”的眼光來觀照,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征。于是,對《一種美味》“故事”結尾的突轉等,認為“不真實”“太詭異”,也就難以把握其深層意蘊和藝術魅力。
針對這種狀況,在高中語文文學類作品閱讀復習備考中,教師亟須從文學作品特質和文學欣賞規(guī)律出發(fā),引領學生向“審美”和“深度”靠攏。
(楊建華、沈坤林《向“審美”和“深度”靠攏》,第51~54頁)
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增強教師的文體意識,把教師的目光吸引到閱讀文本的體式差異上來,讓教師真正做到“依體而教”。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頭腦里構建清晰的文體思維框架,做到“依體而讀”。唯其如此,閱讀教學才可能是專業(yè)而高效的。
(徐賽兒《強化教師的文體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思維》,第55~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