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案例
3歲的悠悠在她最喜歡的蹦蹦床上跳得正起勁呢。這時,已經(jīng)是午飯時間了,爸爸媽媽催了好幾次都沒有見效,悠悠總是用同一句話回答:“我還沒玩夠呢,還要玩!我不想吃飯?!卑职謰寢屚评T,可悠悠還是無動于衷,再好吃的東西比起在蹦蹦床上跳都毫無吸引力。最后,爸爸媽媽決定強行把她拖走,可還沒動手,孩子就大哭起來,引得旁邊的人回頭看,爸爸媽媽都不好意思了。后來,還是媽媽想了一招:“悠悠,你自己說,你還要跳幾下?五下還是八下,跳完我們就去吃飯好不好?”悠悠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還想跳五下。”于是媽媽和她一起數(shù)起來:“一、二、三、四、五!好了,我們走吧!”悠悠老老實實地從蹦床里面出來,高高興興去吃飯了。
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帶孩子出去玩,結果孩子卻“賴著不走了”??粗⒆印八Y嚒钡臉幼?,爸爸媽媽又好氣又好笑。有的父母會選擇聽從孩子的意愿,覺得成人應該學會等待,要尊重孩子游戲的權利;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在破壞規(guī)則,不應該縱容,應當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我看來,一方面,孩子能夠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情是值得高興的,這說明他有著很強的專注力;但另一方面,有時候這種“賴著不走”可能會打亂孩子已建立的作息規(guī)律,也可能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慢慢養(yǎng)成拖延的毛病。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越過那條界限,父母就需要干預,幫助孩子在規(guī)則以內活動。這種管教并沒有破壞孩子玩的權利。
對于孩子“賴著不走”的行為,其實有一些簡單又見效的方法可以借鑒。
“數(shù)到5”
這是我最常用并且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可以變通一下,變成“再玩五下”“再跳十下”等等,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但“再玩五分鐘”我認為對于小年齡的孩子是不合適的,因為時間太抽象了,他們無法計數(shù),就算大人指著手表,他們腦中也沒有什么概念。倒是一些可以操作的動作孩子更容易明白也更容易合作。對于上面悠悠的行為,爸爸媽媽想了很多招都沒用,最后媽媽用了“數(shù)到五”的方法,居然孩子一下子就配合了,最后大家都開開心心地離開。
也有的人會用倒數(shù)的方法,比如五秒內跑到媽媽身邊來,然后媽媽就開始數(shù)“5,4,3……”。這其實是在用倒數(shù)來轉移注意力,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并不是太有效,因為孩子根本就不想離開他手里玩的事情,還是要讓他從喜歡的活動中結束。
下次如果孩子賴在游樂場不走,大家可以試一試用上面的方法,讓她自己決定玩幾下,玩好就走。多半孩子是能夠實踐諾言的。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與父母對抗,號啕大哭、滿地打滾,很多時候用對了方法就可以讓場面不那么“壯觀”了。
讓孩子做“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
案例中悠悠媽媽就使用了“選擇題”的形式“你還要跳五下還是八下”,當然悠悠也可能不同意,說想跳“二十下”,但思路肯定是跟著媽媽走的,即使她回答“二十下”也是在做選擇題。但如果媽媽用“問答題”的形式“你說你要怎樣才走”,估計一時半會兒問題也解決不了,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讓孩子做選擇的辦法在很多情況下適用,比如孩子不想換衣服出門,父母可以試著拿出兩套衣服問:“你是穿這個裙子還是穿這條短褲?”孩子會選其中一樣,然后就把剛剛的對抗給忘記了。我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次發(fā)現(xiàn)讓孩子做選擇的好處,無論是在跟我對抗的過程中還是平日里其他場合中,孩子是喜歡我們給他選擇的機會的,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了父母是尊重他的,他也更樂意配合。
事先說明規(guī)則并執(zhí)行懲罰
為了避免可能發(fā)生的沖突,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事先定好規(guī)則,玩到什么程度就需要離開,如果沒有執(zhí)行就需要接受懲罰。比如悠悠的爸媽可以在出門前跟悠悠說:“今天去游樂場玩,只能玩一個半小時,12點我們要去吃午飯,如果你賴著不走,那就沒午飯吃,而且這個月也不能再來這里玩了?!笨斓?2點的時候再提醒一下:“悠悠,馬上到12點,我們得去吃飯了,你之前答應了的,說話要算數(shù)哦?!比绻朴撇荒軋?zhí)行,那么試試前面兩招,還不奏效就只能執(zhí)行懲罰,這個月就不再帶她來玩了。
很多父母質疑孩子遵守諾言的能力,我要說的是,孩子是愿意并可以做到兌現(xiàn)諾言的。我女兒3歲左右,已經(jīng)完全明白了“說話算數(shù)”是什么意思,她每次跟我約定睡前要讀兩本書,讀完第二本,雖然嘴巴還是念叨著“還要看一本”,我就提醒她“你剛剛答應了我的,看完兩本就睡覺,說話要算數(shù)哦”,她就立刻遵守諾言了,乖乖睡覺。有時候不是孩子不遵守諾言,只是他忘掉了自己的話,父母適當提醒,他就會按照自己說的去做。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平日里要言行一致,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媽媽爸爸說話算數(shù)”這一點對于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一來,孩子會模仿這種行為,自己也說話算數(shù);二來,孩子知道如果不按照規(guī)則來執(zhí)行,爸爸媽媽是一定會執(zhí)行懲罰的。孩子也會權衡,從長遠來看,還是乖乖遵守諾言比較有利于自己。
堅持原則,不要因為“旁人”而放棄管教
在公共場合管教孩子跟在家里不一樣,我們很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也就是說“旁人”的反應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的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并加以利用。比如案例中,悠悠的父母想強行把她帶走,可還沒動手孩子就先發(fā)制人,大哭起來了。父母剛開始按照原則來教育孩子,可偏偏這時候旁邊有其他成人給予孩子同情,無論是言語或是眼神?!鞍?,就讓她再玩會兒吧,看孩子都哭成這樣了,晚一點吃飯也沒關系嘛?!毖韵轮猓€埋怨起管教的父母來了。
有的父母為了面子,就想著趕緊息事寧人,只好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若真是這樣,從此以后,悠悠的父母估計再也沒法把她帶出游樂場了,除非她自愿走。這種因為“旁人”或者“面子”而向孩子的不良行為或不當要求妥協(xié),帶來的后果不只是無法把孩子帶出游樂場,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上,父母失去了威信,失去了主動權。我女兒很喜歡去圖書館,里面有一間玩具室,很多孩子在里面玩。她進去之后,一頭扎到里面,怎么都玩不夠,我在使用了渾身解數(shù)仍不見效后,就只能強行把她帶走,即使號啕大哭也決不妥協(xié)。孩子“忘性”很大的,一上車,給她聽聽音樂或者玩玩玩具,很快就安靜下來了。
最后,想說明一點,孩子出去玩“賴著不走”,還有很多變通的方法可以用,比如:試著早點兒出門,這樣可以讓孩子玩上好幾個小時,到飯點也玩夠了,自然就愿意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