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望華是享譽中外的作曲家、鋼琴家。在他的眾多作品之中,中國鋼琴改編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二泉映月》《解放區(qū)的天》《翻身的日子》《瀏陽河》《紅星閃閃放光彩》等廣為流傳,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并成為業(yè)余考級以及很多鋼琴專業(yè)比賽時常用的曲目。
《二泉映月》原為華彥鈞的同名二胡曲,是二胡藝術最高成就之一。作品以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表現(xiàn)出深沉、凄婉的心情。1972年,儲望華將其改編為同名鋼琴曲。改編的鋼琴曲不僅再現(xiàn)了原二胡曲的凄美與悲憤,更增添了一絲委婉與悠揚,以鋼琴獨有的音色、豐富的和聲、多彩的織體、交響化的形式,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二胡的各種演奏技巧,既保留了原本濃郁的民族風格,又展現(xiàn)了多聲音樂的表現(xiàn)魅力,被視為鋼琴改編曲模仿二胡音色最成功的作品。
本曲基本保留了原二胡曲的旋律,雖一氣呵成,但實為中國風格的變奏曲。欣賞和演奏時應注意本曲的幾個特征:
1.主題初次陳述后分別變奏了4次,每次變奏時清晰可辨的主題旋律巧妙地穿插于不同聲部,甚至在上下譜表之間徘徊,全曲流暢連貫,一氣呵成。
2.速度緩慢、統(tǒng)一,但力度與音區(qū)的變化很大,每一次的變奏在織體與和聲上做出改變,各有千秋:時而如泣如訴,低沉回轉(zhuǎn)、纏綿悲切,道盡人世間的辛酸;時而明快優(yōu)美,高亢激越,層層遞進,將音樂推向高潮。樂曲以美麗動人的旋律,表現(xiàn)出一種深沉、悲憤、凄涼、哀怨的情調(diào),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
3.全曲大量地運用倚音、顫音和琶音等模仿二胡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效果,如以倚音模仿二胡的抹音滑奏,以對比鮮明的短促跳音模仿二胡撥奏,而半音關系的顫音既有對二胡揉弦的模仿,也有對二胡顆粒性打音技巧的模仿。這些模仿既豐富了鋼琴改編曲的表現(xiàn)力,又增加了本曲演奏的難度,而鋼琴又用其特有的長處將這些技巧立體化地表現(xiàn)出來。
4.在對二胡音色模仿過程中,歌唱性旋律常需稍稍放慢觸鍵和離鍵的速度,使音色柔和,更接近二胡曲的風格;要將穿插于各聲部的旋律彈清楚,聲部之間的過渡銜接連貫流暢。
引子(1)是由一串下行的音階組成,由密至疏,短小精煉,彈奏時手指觸鍵要自然柔和,不要過分沉重,速度適中,聲音傷感憂郁,仿佛是對生命的嘆息。
變奏主題(2~11)由3個并列的樂句構成,樂句之間采取“魚咬尾”的方式銜接。第一句從引子的結(jié)束音開始平穩(wěn)發(fā)展,為樂曲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奠定了基礎;第3小節(jié)的七連音顫音模仿了二胡揉弦的音響,渲染了樂曲的民族特色;柔和的觸鍵,緩慢的離鍵,使音色輕巧而圓潤。第二句雖然只有短短兩小節(jié),卻是全曲唯一在變奏中保持長度、旋律基本不變的句子,起到穿針引線、統(tǒng)一貫穿的作用,甚至在主題與各變奏中音域統(tǒng)一保持在高音區(qū)。第3句旋律引入了切分等新的節(jié)奏因素模仿二胡滑奏的音色,伴奏織體縱向加厚,并且在音域上拉開了3個八度,使音樂的情緒在前句的基礎上柔中帶剛,更加激昂。
譜例1:《二泉映月》1~4小節(jié)
變奏一(11~20)的旋律開始在高低聲部之間轉(zhuǎn)換。第一句去頭留尾,縮減為2個小節(jié),主旋律先由左手在低音彈奏,第二句交換至右手在高音區(qū),隨后中聲部引入對位旋律。第3句旋律先在低聲區(qū)發(fā)展,兩小節(jié)之后移至高聲區(qū),擴展為5小節(jié)。彈奏中要注意突出旋律在高音、低音和中音區(qū)的轉(zhuǎn)換,并使轉(zhuǎn)換的聲部從力度、觸鍵方式上要協(xié)調(diào)一致,讓旋律一氣呵成,自然流暢;而第二句對位的旋律聲部只起襯托作用,增加樂曲的層次感,不能喧賓奪主,掩蓋了主要旋律。
譜例2:《二泉映月》11~15小節(jié)(“*”與直線指示旋律所在聲部)
變奏二(20~35)拓展為4個樂句,第3句又變奏了一次。第一句中聲部旋律,織體簡化為四、五度音程。第二句在變奏一的基礎上增加了琶音織體。第3句以八度、和弦與附加音等方式使音響豐滿,織體的切分音、三連音及六連音增加了音樂的緊張度,力度的從弱到強至高潮后,于漸慢、漸弱中結(jié)束,仿佛在述說著阿炳雖過著凄慘的生活,卻不畏困難,與命運搏斗的故事。第29小節(jié)開始的第4句是第3句換頭合尾的變奏,音樂節(jié)奏自由多變:六連音、十二連音、五聲音階的琶音上下翻滾,各聲部的自由延長音配合結(jié)束處的漸慢,給演奏者以更大的處理空間;結(jié)尾時旋律雖八度加厚,音區(qū)變高,但卻以ppp的力度結(jié)束,仿佛是對坎坷生活的痛苦回憶,充滿了無奈與憂愁。
變奏三(35~51)保持了4個樂句的結(jié)構。第一句恢復4小節(jié)的長度,高音旋律在中音區(qū)呼應模仿;第二句連續(xù)的琶音,是該樂句在全曲的貫穿中處理最為自由的部分;第3、4句六十四分音符的引入加密了橫向節(jié)奏,雙手演奏的和弦又加厚了和聲音響,增加了音樂的張力和緊張度;力度在p-mp-mf-f-ff范圍的頻繁變化,形成劇烈的強弱對比……戲劇性地表現(xiàn)出阿炳及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對生活的不滿、憤怒、掙扎與反抗的情緒。
變奏四(51~64)猶如全曲的尾聲,情緒重新歸于平靜,與主題的第一次呈示遙相呼應。第一句旋律在中聲部的高低音譜表上頻繁轉(zhuǎn)換,需彈奏得自然流暢且靜謐安寧;和弦式織體以ppp的力度輕柔地在上下方襯托,輕盈而細膩,清新而空靈。第3句結(jié)尾處在漸慢、漸弱中擴充了兩個小節(jié),以ppp力度奏出的四分音符跳音,模仿了二胡空弦撥奏的泛音,鑲嵌在逐步消失的和弦中,漸去漸遠,充滿了對生命的回顧與眷戀。
譜例3:《二泉映月》51~54小節(jié)(“*”與直線指示旋律所在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