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旸++王亮
《漢書》中有“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yǎng),不可以重國”的句子。把素養(yǎng)提到了國之重器的高度。新聞素養(yǎng),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底線原則,是應該終身奉行的規(guī)范。如何學習和提高新聞素養(yǎng),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應該時刻思考,時刻秉持的問題。在學習和提高新聞素養(yǎng)的同時,我們應該杜絕那些為了嘩眾取寵,為了吸引眼球而和新聞素養(yǎng)的要求背道而馳的行為,我們應該對采訪對象給予足夠的尊重,我們應該對報道的后果有足夠的預判,我們應該對稿件和評論的分寸有準確的把握。這些事情并不是今天提出的新問題,早在2000年前,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就具體而深入的探討過相關(guān)的問題。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
這段話是《論語》中最重要的論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觀點之一。這句話也應該是新聞從業(yè)人員反復閱讀,謹慎思考的經(jīng)典之一。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fā)生了一起東北虎傷害游客的事件。事件中,一名女游客不幸身亡,另有一名女游客受重傷。而這兩名女游客的親人,在汽車內(nèi)目睹了這一悲劇。
事發(fā)后,有部分媒體對傷者的個人身份,家屬身份展開人肉搜索,并在事情沒有定論的情況下,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猜想。而這些猜想和東北虎傷人事件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恕道是核心內(nèi)容之一?!八 笔侵腥A文化包容性的具體體現(xiàn),是5000年中華文化不中斷的重要精神來源。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事件中,如果我們的新聞采編人員能多一點恕的精神,多一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頭,就不會對被害人的家庭關(guān)系做無謂的猜測,對被害人的傷口照片沒有處理就公之于眾,脫離新聞事實去制造一些聳人聽聞的內(nèi)容。恕,意味著我們對被采訪者多一些客觀的關(guān)注,多一些人性的關(guān)心,也意味著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去蕪存菁,回到新聞事件本身。
“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
作為一部成書于2000年前的著作,《論語》中鮮見奇聞怪事和迷信的內(nèi)容??陀^、真實也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基本素養(yǎng)。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能看到一些故弄玄虛標題或者稿件。尤其有一股文風要不得,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觀眾們看個三五分鐘就知道結(jié)果了,非要自說自話的試圖把觀眾往玄幻的方面去想,然后又自作聰明的把主題拉回來,最后自娛自樂的結(jié)束。這其中當然有因為播出時間的要求而硬塞進去的內(nèi)容,也有主觀上試圖用某些超自然的東西混淆觀眾視聽的用意。
子不語怪力亂神,其實就是對不可知論的反駁。作為具有社會責任的媒體,任何時候都應該秉持客觀原則,不故弄玄虛,不混淆視聽,減少干擾性內(nèi)容。在2000年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還很不健全的時候,孔子就能提出“不語怪力亂神”,體現(xiàn)了他超越時空的認識觀,這種觀點到今天仍然可以給我們以啟示。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
媒體的監(jiān)督職責,要求我們對不良的人和事,應該予以及時的報道和批評,并通過我們的報道和評論,警示和引導社會。這是媒體的天職,是媒體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具體工作中,還是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比如在一些法制報道中,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的時候,使用詞語不恰當?shù)那闆r,時有發(fā)生。至于利用公權(quán)力進行人肉搜索,更是超越了新聞道德和新聞素養(yǎng)的行為。
有一部名為《搜索》的電影,女主角因為在公共汽車上沒有給一個老人讓座,被一位實習記者偷拍下來。這位實習記者供職的媒體推波助瀾,將這一事件惡意炒作,最終導致女主角跳樓自殺。這是典型的“以言廢人”的案例。主角沒有讓座,最多是個道德問題,但是媒體卻把這件事無限放大,毫無顧忌的侵入對方的私生活,最終導致當事人自殺。這種濫用公共資源,濫用媒體影響力的行為,是應該被制止的。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對自己報道的對象,有兼愛之心,有惻隱之心。就能做到“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p>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p>
——《論語·子張》
子貢這段話的意思是,商紂王的所作所為,并不像后世評價的那么壞。所以人不能被輿論推到惡的那一面,會造成“天下之惡皆歸焉”的局面。在新聞評論的尺度上,我們更應該從《論語》的這段話中,感受到公正客觀評論的重要性。
某臺曾經(jīng)制作過一篇名為《高考天問》的新聞。對這則新聞的評論,各類媒體發(fā)表了不少。這則新聞之所以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主要是因為其中使用的語言,大有把高考置于“天下之惡皆歸焉”的境地。這顯然是違背了新聞的基本準則的。
事實上類似的電視節(jié)目還有一些,比如,我們會在某些娛樂新聞里看到,說昔日女神,現(xiàn)在變成了個胖子,明星嫁給了平民,以及類似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語言的標題和內(nèi)容。還有在描寫某些對象的時候,對對象的外貌、身高、家庭背景、學歷等內(nèi)容,使用了明顯帶有傾向性的語言。這些做法,都會讓被采訪對象或者被描寫對象帶上某種社會標簽,從而陷入“惡歸焉”的境地。
《詩經(jīng)·鄭風·將仲子》中,就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句子,《論語》的這段“君子惡居下流”的論述,是對人言可畏的完善。這段話清楚的指出,如果社會輿論把某個概念強加給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會被這個概念壓制一輩子,甚至數(shù)千年。商紂王、隋煬帝在某個意義上都是這種“惡歸焉”的犧牲品。
為了做到客觀真實的報道,為了不讓被報道人背負并非本人的善或惡,就應該力爭做到“君子惡居下流”,這句話既是對被報道者說的,也是對報道者說的。報道者本身應該惡居下流,培養(yǎng)浩然正氣。只有正了,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客觀真實,才能不把自己或者報道對象,置于下流的境地。
《論語》的這段話,既是對新聞從業(yè)人員價值觀的要求,也是對新聞從業(yè)人員方法論的指導,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陽貨》
原意是花言巧語,一副討好別人的模樣,這樣人,沒有什么仁德可言。
在我們的新聞實踐中,有這樣一種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當我們表揚某個人或事的時候,有過于吹捧之嫌,結(jié)果當某天這個曾經(jīng)被過度吹捧的報道對象哪怕有一點點負面報道,都會對媒體的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這種事情在娛樂報道中最常見到。
說到底,巧言令色本質(zhì)上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文化自信,才不會過度包裝,才不必嘩眾取寵。文化自信,才能做到醍醐灌頂。文化自信是一切新聞實踐的指導綱領(lǐng)。
要主動的在工作中實踐文化自信,就必須主動了解吸收優(yōu)秀文化,并用這些優(yōu)秀文化指導我們的工作。誠如《論語》中說的,“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辭達而已矣。”
——《論語·衛(wèi)靈公之十五》
漢語是一種極其發(fā)達的語言,表現(xiàn)力豐富,表現(xiàn)手段多樣。與之相應的,漢文文獻也呈現(xiàn)出了多種多樣的風格特點。先秦諸子的著作,文字上多數(shù)簡潔明,一方面是當時的漢語沒有后世發(fā)達,另一方面,也是先秦諸子都贊同孔子提出的“辭達而已矣”。不必過度修辭,不必過度描述,不必過度拓展,“辭達而已矣”。
現(xiàn)在的許多新聞報道,上來拉拉雜雜說了半天,連新聞的基本要素都沒有交待清楚,卻喜歡用上一大堆形容詞來介紹自己報道的人或事。這是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現(xiàn)象。與之相對的另一種現(xiàn)象,就是新聞報道中的語言貧乏現(xiàn)象比較突出,說女性美,只懂得“女神”一個詞,形容男性,也基本上只有“小鮮肉”一個詞。不管是語言貧乏,還是不當修飾,都是不“達”的表現(xiàn)。要做到“達”,還是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來尋找答案。比如對女性的描寫,《楚辭》就是很好的借鑒,而描寫男性,則可以參考《世說新語》。
關(guān)于古代典籍中有益于媒體工作者提高媒體素養(yǎng)的論述還有很多。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沉淀,大浪淘沙后的古代典籍留給了我們無盡的財富。當我們在工作中有困擾的時候,不妨求助于傳統(tǒng)文化,在和古人的對話中,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湖北廣播電視臺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