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早教專家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我提出“讓孩子有路可走”的親子成長教育理念,有媽媽問:“這樣順從寶寶,對寶寶有求必應,豈不等于放縱?讓寶寶成為家中的小霸王?”不,絕不是這樣。有路可走的“路”,必須符合寶寶的成長需要,在實踐上要求合理且可行。這個可行的“路”,就是通過“雙贏策略”來實現(xiàn)的。
“雙贏”,就是媽媽在回應寶寶的需求時,讓親子雙方都獲得滿意的結果。
實施“雙贏策略”,媽媽必須具備3個條件:
在尊重寶寶獨立人格的同時,根據(jù)寶寶的成長特點,去引導寶寶走對的、可走的、能走得通的路。
在傾聽寶寶的要求和想法時,能夠接受寶寶的感受,以不傷害自尊自信的方式去引導寶寶做出合理可行的選擇。
這樣才能夠客觀地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比較準確地捕捉到寶寶需求的原始動機,在回應需求時就不會失去焦點。
這里,我是在假定媽媽已經(jīng)具備了上述3項要素下,提出下列6個“雙贏策略”的模式。
媽媽判斷寶寶提出要求的動機其實正是自己所期望的,這樣,在滿足寶寶的同時,也滿足了自己。
寶寶會爬了,立刻就爬進廚房去翻箱倒柜,什么都想動一動,什么都要拿來玩玩。智慧不足的媽媽會認為寶寶在搗亂,把他轟出去,關上廚房門,讓寶寶在門外撕心裂肺地哭個不停。這是雙輸:寶寶沒路可走,媽媽也不是贏家。
以后這樣做:
那么“雙贏”又如何?寶寶因為好奇而到處探索,當他把抽屜拉開又推上,不斷地重復這個動作時,動機很簡單,就是在觀察這奇怪的現(xiàn)象,同時體驗著自己在駕馭抽屜開關上的能力。不斷地重復就是在嘗試不同用力或動作上的效果,從中體會哪個方式最好。這個過程中的每個動作都在刺激著大腦神經(jīng),并形成記憶?!坝涀 钡木褪侨〉玫慕?jīng)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期經(jīng)驗”。
讓寶寶完成了探索的需要,獲得完全滿足,是“全贏”;媽媽了解寶寶需要通過自己體驗來促成心智成長,預先整理廚房,消除了不安全和不衛(wèi)生的隱患,等待著他進來折騰,結果正如所愿。這是雙贏策略的完美應用。
有些要求是不能夠答應的,例如玩電插座、拿刀子切割東西、爬上灶臺幫媽媽炒菜、下雨的時候光著腳跑到戶外去淋雨。對寶寶來說,這些新奇的、沒“玩”過的事物當然要試一試,你不準許,寶寶沒路可走了,就大哭大鬧。
以后這樣做:
用心的媽媽可以搞出個替代方案,同樣可以獲得雙贏。
● 給寶寶一套新的、沒接上電線的電插座和電插頭,讓他自己去插入拔出,在這同時,認真地和他約定:“這個可以玩,那個不能玩?!碑斎?,別忘了把墻上的插座加上保護蓋。
● 給寶寶一把切生日蛋糕的塑料小刀和一大塊橡皮泥,讓他在一張紙上玩切肉的游戲。
● 給寶寶買一套“過家家”的廚房用具,讓他自己在角落里倒騰;或者大方一點,拿幾件打不破的鍋碗瓢盆和幾葉蔬菜,讓他自己在地上去做無火烹調。
● 趁著洗澡的機會,寶寶穿上雨衣或撐著雨傘,在衛(wèi)生間里用蓮花灑搞一陣人造雨,讓寶寶嘗試一下淋雨的樂趣。
局部,就是有限制條件。寶寶興致一來,就立刻要求滿足需要,你不答應,給他講道理,他不會懂;即使在你的打罵脅迫下他“不敢”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這種讓孩子沒路可走的方式是許多家長慣用的管教手段,看似合理,其實正是許多教養(yǎng)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例如立刻發(fā)脾氣、哭鬧、打人、躺在地上撒潑打挺,成為習慣以后,想改變孩子就不是簡單的事了。
以后這樣做:
換個思路,如果寶寶能夠遵守約定,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答應的。例如:看到新玩具就要買,而且非立刻買不可。想玩新玩具不是過錯,但不能有求必應,而且有些玩具雖然好玩,對于寶寶的心智發(fā)展確實是有害的。于是媽媽可以蹲下來,認真地和寶寶商量,最后達成約定:
1.每個星期最多只能買一個玩具;
2. 電動玩具不能買;
3.有安全隱患的玩具不能買。
1.約定時態(tài)度必須誠懇而認真,用商量的語氣和寶寶討論,最后和寶寶訂立合約——勾勾手指頭,寶寶是會認真對待的。
2.寶寶是否持續(xù)遵守在于你的態(tài)度:在寶寶不遵守時就發(fā)火責罵或嘮叨個沒完,或放棄了監(jiān)督,約定就不能成為寶寶自我約束的力量;反過來,在寶寶想違反約定時,采用正面提醒的方式,肯定他過去遵守約定的成就,效果就會不同。
和局部滿足不同,這個辦法是不答應,但不直接說出,而去引導寶寶先做一件同樣能夠滿足他的原始動機的事。許多父母都嘗試用“轉移注意力”的手段去回應寶寶的需求,但往往沒有效果,孩子在有某種需求時,他都是傾注下全部注意力,急待立刻獲得愿望的實現(xiàn)。用另外一件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即使他聽話了,主要的關注點仍然轉移不了。
以后這樣做:
如果你能夠在滿足他的原始動機上下功夫,只是轉移他的獲取滿足感的方向,那就會有可為。例如:寶寶要買一件新玩具,你找個借口,在讓他感覺你并沒有拒絕、不致產(chǎn)生抵觸情緒的情況下,引導他先去進行一個相關的活動。如果他要買的是汽車,你就讓他先制作汽車,無論是折紙、玩橡皮泥,還是用紙箱制作可以套在身上“開動”的汽車,制作后和他一同玩。這樣做,他的原始動機獲得滿足,甚至滿足度更高了,路走通了,就不會再把注意力放在原來的需求上。
延緩并不是拖延或敷衍。暫時做不到的事不能答應,又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予取予求的壞習慣,這是可以采取的回應方式。
以后這樣做:
例如孩子要求購買一個價格高昂的玩具,你一時沒有開支預算,或不想太輕易就滿足他的要求,那么就和他約定:這么貴重的玩具,等他過生日的時候,爸爸會買了作為生日禮物。再如冬天里,孩子要你帶他去爬山,你建議在夏天的時候去,那時還可以一路看花、看蝴蝶、捉蜻蜓,會更好玩。這樣的承諾,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期待,他就不會失望。
有些需求是絕對不能答應的,必須拒絕,但“拒絕”的表達方式必須做到自然和諧,讓寶寶自己感覺到這個要求沒有必要,不再堅持。這很困難,但也不是不能做到。例如:寶寶想玩打火機,想獨自外出去公園玩,半夜不睡覺要你帶他去超市。許多家長慣用的方式就是恐嚇,讓孩子不敢再提要求,但結果都是在哭鬧中“雙輸”。
以后這樣做:
1.平時和寶寶的互動良好,情感深厚,寶寶對你信任;
2.有耐心,能夠以和藹可親的姿態(tài)和寶寶交流,傾聽他的說法;
3.寶寶有自主意識,認知能力較強,能夠接受你的解釋;
4.平時著重訓練并發(fā)展寶寶的“彈性思考”,能夠接受不同的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