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蕾
2015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對博物館、科普基地、文化場所等多類社會資源進行課程化開發(fā),建設與中小學各學科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活動課程,以供學生在學校課時之內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的校外實踐學習。
建立機制。項目啟動伊始,基教研中心就致力于項目組織機構的建設與完善,統(tǒng)籌建立了“市級教研—區(qū)級教研—資源單位—實驗學校”的協(xié)作機制,并明確了各協(xié)作主體的責任分工。如:要以資源單位為主,開發(fā)、實施中小學校外實踐活動課程;區(qū)級教研單位與實驗學校要充分配合相關工作;市級教研單位則根據(jù)各單位的資源特點,一對一配備相應學科的市級教研員,進行課程建設的支持、引領、服務工作。
研制課程開發(fā)整體框架。為了保證對課程教學不夠熟悉的各家資源單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開發(fā)出符合教學標準、高質量、成體系、合體例的校外實踐課程,經(jīng)過與部分區(qū)級資源單位代表、教研人員、實驗學校教師深入研討,對各方意見進行深度整合,于2015年1月底下發(fā)了《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整體框架》與《課程研制說明》,從課程總目標、課程特點、課程架構、課程一覽表等幾個角度,對一家資源單位可以建構的所有課程進行整體介紹,以便于資源單位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開發(fā)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課程;對資源單位開發(fā)的每一門主題課程進行詳細說明,內容包括課程基本情況、課程目標、實施流程、課程評價等,并建議每門主題課程都能配備相應的學生實踐學習任務單,供教師選擇或參考使用。
2015年9月,在對30家資源單位提交的課程先后進行過至少三輪評審、修改之后,項目進入到了大規(guī)模實驗性實施的課程檢驗階段。各資源單位與區(qū)教研員們合作,組織中小學校師生到場館內參加活動課程的學習,既讓廣大學生提早受益,也能夠在此過程中對前期完成的課程方案設計進行實踐檢驗,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在課程建設階段還是課程實施階段,基教研中心始終十分注重對項目參與各方進行關于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培訓。從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組織了不同主題的大型培訓9場,從而使資源單位工作人員、區(qū)教研員及實驗學校教師對校外實踐活動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課程設計上產(chǎn)生了更多實用且新穎的想法,并能夠對工作推進過程中的有益經(jīng)驗進行及時、主動的梳理與提煉。
截至目前,30家資源單位均已按照統(tǒng)一的課程開發(fā)框架體例,設計開發(fā)出了既立足本單位資源特點,又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與學科教學緊密聯(lián)系的校外實踐活動課程,并提供了詳細具體的實施操作方案。其中,故宮、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17家資源單位的課程開發(fā)做到了對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全覆蓋。其余13家資源單位也全部完成了覆蓋1-2個學段的課程研發(fā)。同時,各資源單位的課程研發(fā)都做到了從基地資源特點與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的關系出發(fā),將課程構建為成體系、分主題的進階式課程,并采用各種架構圖的形式將之予以可視化呈現(xiàn)。比如,首都圖書館特別設計了“一組固定課程、一組自選課程、一組拓展課程”的“1+1+1”實踐課程框架(參見圖1),農(nóng)業(yè)博物館也依托館藏分布開發(fā)了“1+X主題課程”與諸多拓展類課程(參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