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元+朱帝銘
摘 要:老子的“不尚賢,使民不爭”是賢者的“謙下無為”為人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賢者不爭名奪譽。人們不但不會爭名奪利,還會爭相效仿。使人們既奮發(fā)圖強,又淡泊明志。不爭無為的理想社會是老子的人生向往和理想信仰。也是人們的心聲。題疑其“能否實現(xiàn)”猶如題疑“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一樣。情由心生,與經(jīng)濟條件無關?!疤斓夭蝗省笔抢献悠铺旎奶岢龅奶鞜o意志、好惡、仁愛。天之道是一種掌控自然萬物的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敖^圣棄智”絕的是“有為”之策,棄的是“巧詐”之法。
關鍵詞:不尚賢;不爭;無為;天地不仁;絕圣棄智
一、高尚的理想與信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三章)。自古以來哲學家們都解釋為老子的不尚賢是想讓民無知無欲,讓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且認為這種理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種理想與不斷發(fā)展的人類社會相矛盾,是消極的,有礙社會發(fā)展。甚至是反動的。不尚賢還有貶低人才否定人才之意。
“不尚賢” 。從字面上理解確有不崇尚賢能人才之意。古今智圣第一人不會一時糊涂到如此低智低能兒吧?!老子一貫主張、提倡“謙下無為”。 根據(jù)老子的處世修為,應該將“不尚賢” 理解為:知識識淵博的人不自視甚高、自吹自擂、自我吹噓。能力超凡的人不自高自大、自鳴得意。成績卓著的人不自得其樂、自我陶醉。成就輝煌的人不自我炫耀、自我標榜。為人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們會爭相效仿。能使人們既奮發(fā)圖強,又淡泊明志(使民不爭)。
“不爭、無為”的理想社會。既是老子的人生向往和理想信仰,也是天下人們的人生向往和理想信仰。老子的理想社會代表了人們的心聲。這種人生向往和理想信仰與“能否實現(xiàn)” 沒有多大關系。提出這個“能否實現(xiàn)” 問題 的本身就是無聊之舉。奢談其“不可能實現(xiàn)” 更是無稽之談。就像我們信仰馬列主義思想,向往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一樣(老子的無私無欲、不爭無為的理想社會猶如原始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題疑其“能否實現(xiàn)” 是無聊之舉,奢談其“不可能實現(xiàn)” 更是無稽之談。誰敢說人們信仰、向往的人人平等,按需所取、高度和諧、共生共榮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消極的,有礙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甚至是反動的呢???v觀歷史,社會的發(fā)展確實是“大亂中有大進” 。朝代的更替確實是在“大亂”中進行的。難道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只有且只能在尖銳的社會矛盾——大亂這唯一道路中才能實現(xiàn)、才能進行嗎?人們向往“和諧共進”,也有可能就此而開辟出一條能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新道路。古代人們向往和信仰的理想社會——“不爭、無為”的理想社會和現(xiàn)代人們信仰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種理想中的)社會模式。人的理想信仰與肯定與否定(是、否,好、壞)沒有什么關系。何必將“理想社會”妄加上肯定與否定呢?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嚴然一幅精心設計的共產(chǎn)主義的“宏偉藍圖”。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唯心主義的美麗幻想” ?!案适场⒚婪?、適居、俗樂” 在經(jīng)濟落后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宏偉藍圖”是人們的精神寄托,是人們的精神向往。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人們向往“宏偉藍圖”,人們信仰“宏偉藍圖”,就像馬列主義者信仰馬列主義,向往共產(chǎn)主義一樣。你怎么敢說信仰馬列主義,向往共產(chǎn)主義是唯心主義的美麗幻想呢?! “甘之食、美之服、適之居、俗之樂”。 為什么不存在呢?情由心生。人的情感——悲喜樂愁均由心而生。與經(jīng)濟條件無關。環(huán)肥、燕瘦各安其美,貧、富、貴、賤各安其樂。
二、“天地不仁” 是永恒的真理
“天地不仁”(五章)之“天” ,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哲學名詞。古人將“天” 賦予人格人性、和宗教(神、仙)方面的含義??鬃拥奶烀^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命里注定子時死,絕對不活到天明。命里注定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滿升。認為人的生死、富貴是由“天” 所掌控。把“天” 看作是世界的主宰。把“天” 看作是有意志的萬能之神(上帝)。墨子提出“天志”“天意”,認為“天”能賞善罰惡。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甚至現(xiàn)代人中還有不少信“天命”的信徒?!疤炖黼y容” 成了信徒們的口頭禪。
老子開天辟地第一人提出了“天地不仁”( 唯物主義) 的永恒真理。認為“天”(上帝)是由“道” 產(chǎn)生的(道,象帝之先——四章),是由道掌控的?!疤臁?沒有意志,沒有好惡,沒有仁愛。對待自然萬物一視同仁。天之道是一種支配掌控自然萬物的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三、淡泊明志的“絕圣棄智”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十八章)。 老子認為大偽的產(chǎn)生是由于統(tǒng)治者失德所致。是大道被廢,智慧出而產(chǎn)生的必然結果。大偽指的是:“聰明、智巧、巧詐”。以聰明、巧詐之法治國,便成了擾民的有為之政。于是老子提出了“絕圣棄智” ,“絕學無憂”(十九章)的利國利民的政治主張。絕的是統(tǒng)治者的“有為”之策,棄的是統(tǒng)治者的“巧詐”之法。
“絕圣棄智” ,“絕學無憂” 的政治主張。 一語中的。修道至深至圣(絕圣),才能拋棄個人的有為之智巧、巧詐(棄智)。才能對權欲、物欲無所沖動而淡泊明志。才能免去權欲、物欲的誘惑而無憂無患。才能道法自然,道行天下,順民意,得民心,國泰民安,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