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志
學校運動會落下帷幕了,但其間發(fā)生的一件事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
其實,事情并不大。某運動員認為自己的短跑項目名次有問題,向裁判老師提出異議,不想?yún)s與老師發(fā)生了沖突……當家長和學校交涉此事時,這位老師振振有詞:“我是替你教育孩子!”這是多么蒼白的說辭?。?/p>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幾件事。
我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年紀輕、有活力、干勁足,但不懂教育應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做了一些“反教育”的事情。有一天,我正激情四射地講《宋定伯捉鬼》,班里有個叫小聰?shù)呐酒饋韱枺骸袄蠋?,為何鬼最后變成了羊?”那一刻,我?guī)缀跣Τ雎晛?,覺得這個問題十分荒謬。于是,我不無揶揄地反問:“不變成羊還能變成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懂,你干脆叫小笨吧!”現(xiàn)在每想起這件事,我就感到無地自容。姑且不說我的話傷害了一顆稚嫩的心靈,單是那簇好問的火苗,就被我譏諷的冷水給澆滅了。我為什么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學生的提問呢?會,就直接答疑解惑;不會,就組織學生討論或課下查找答案。干嗎要譏諷學生呢?
還有一次,我從教育局回來,正趕上放學,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在人行道上。突然,一個孩子從隊伍中跑出來,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老師好!”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小楊!我早就想找他談話,這下好了,自己送上門來!于是,我把臉一沉,質問他:“你怎么沒交作業(yè)?”霎時間,小楊的笑容僵住了,一臉尷尬。他把頭一扭,回到隊伍中,耷拉著腦袋走了。我猛地醒悟過來,簡直想抽自己一個大嘴巴!我知道,我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他的質問讓他丟人了。其實,當學生問候我的時候,我應該做的最自然的事情就是問候學生,為什么要另生枝節(jié)質問他呢?
最近,到某校講學,校長帶我在校園里轉,路遇幾個玩耍的孩子,他們看到校長來了,熱情地和校長打招呼。校長回禮后,發(fā)現(xiàn)地面上有幾個紙團,便對他們說:“撿起來!”這幾個孩子很聽話地把紙團撿起來,放到了垃圾桶里,校長報以贊許的目光。當時我想,如果校長不是命令孩子撿垃圾,而是自己彎下身撿垃圾,那該多好?。∫驗槟遣攀亲钭匀坏氖虑?。
去年暑假,我們?nèi)齻€要好的老同學,相約帶著家人回母校聚會。吃飯時,面對滿桌美味,三個孩子各自盯上自己喜歡的美食,一會兒這孩子把某道菜轉到自己跟前,一會兒那孩子把某道甜點轉到自己跟前。轉盤轉來轉去,不一會就往一邊傾斜了。此時,一同學呵斥兒子:“不要再轉了!”另一同學的妻子趕緊打圓場,說:“轉盤就是用來轉的,不過要這樣慢慢轉?!彼贿呎f一邊給孩子們做示范,我暗暗敬佩,不愧是幼兒教師,教育的言行是那么自然。
時至今日,我才漸漸體會到,譏諷不是教育,質問不是教育,命令不是教育……因為,只有最自然的言行才是教育,并且是最好的教育。
誠然,教育,需要言傳,更要身教。最重要的是,無論言傳還是身教,其奧妙都在于道法自然。要讓教育無痕,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只有這樣,教師才不會褻瀆教育、矮化孩子,才會享受到幸福的教育生活。
(責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