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為此,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縱觀如今的小學生閱讀書籍,可謂多姿多彩,讓人眼花繚亂。如何挑選適合的閱讀資料進課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海量閱讀,是語文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我校將“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利用作為教研重點,努力尋找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提出的一項課程改革,注重課內(nèi)大量閱讀和高效自主學習,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和豐富性,提倡緊扣單元主題、整合課內(nèi)外多種資源,形成大語文學習體系。那么如何圍繞教材單元主題開發(fā)并利用好課程資源呢?這就要求教師系統(tǒng)思考、大膽取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像自然風光、文化遺產(chǎn)、風俗民情、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從讀一文到讀一著作。語文學習要讀整本的書,只有讀整本書才能真正地投入,探討也才能深入。這是葉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就提出的。在葉老看來,以整本的書為教材,可以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和能力,并受益終生。這就告訴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由學習一篇課文到引領學生閱讀原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們開展了“暢讀三國”的活動。我先引領學生精讀幾篇精彩的三國故事,再列出問題清單:吸引你的三國故事有哪些?你喜歡的三國英雄有哪幾位?出自三國的成語和歇后語有哪些?學生自由閱讀后,經(jīng)過討論有了自己的感悟。我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有機整合,接著召開“三國故事會”“三國交流會”等主題班會。自主閱讀和集中交流結合,學生收獲的知識和能力遠遠大于學習一篇課文所得。
從讀一文到學一作家。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有意引導他們走近作者,接觸其更多作品,感受大師的人格魅力。名家的作品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遠比課堂上那些具體的字詞句重要。如教學老舍的《貓》一文時,我先引導學生感受老舍獨特的語言風格:通俗、平白的語言生動傳神,口語、短句、語氣詞多,擬人化的描述風趣幽默。接著,我又讓學生讀老舍其他作品中對小動物的描寫,在此基礎上再拓寬,對比閱讀魯迅、季羨林、豐子愷、梁實秋等作家所寫的貓。由此,學生會感受到不同語言風格下的事物皆不同,這都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熱愛及其敏銳、細膩的觀察力。學生從效仿學習、細心觀察到仿寫應用、學會表達是水到渠成的事。
從讀一文到入一世界。生本教育的宗旨是:教師應是生命的放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之舟的纖夫。教師要把學生帶到“水草豐美”的地方,讓他們自由選擇,并擁有快樂、輕松的心情。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師敢于放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好的文章引領孩子走進不同的閱讀世界。如小學課本中編排了多篇神話故事,這種題材的文章非常適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發(fā)散性學習。神話是人類最早的故事,神奇的人物和力量正迎合了小學生愛幻想的心理。因此,我們開發(fā)了“讀神話、識英雄”的神話課程,引導學生收集神話故事、看圖猜神話、評神話英雄、講神話中的典故等。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神話的世界,像是穿越一段神奇的旅程,語言能力提高得很快。
從讀一文到辦一活動。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校本課程的實踐性,這就要求我們將語文學習融入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優(yōu)秀古詩文共75篇,占語文課程內(nèi)容比例不小。而學好古詩詞對學生繼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有重要意義。于是,我們隨著教材的編排開展了一系列古詩詞誦讀活動,如詩歌朗誦會、古詩知識競賽、詩畫手抄報展、古詩匯編等。在活動中,學生深刻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并在習作中有意識地引用。
校本課程、班本課程可以非常豐富,除以上所述。我們還有“百日讀論語”“讀百篇小古文”“過好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漯河民謠”“描繪沙澧風光”等課程。生活處處蘊藏著課程資源。只要教師用心去挖掘,語文教學就可以豐富多彩,受到學生喜愛,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習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學科目標。
(本欄責編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