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谷
同行是冤家,是商界中頗為流行的一句話,也是商事活動中的普遍現(xiàn)象。但是,有遠(yuǎn)見、樂善好施的商人卻從不這樣認(rèn)為。
周二下午,等我們大家把客戶訂購的幾百米全封閉塑料拖鏈和螺旋鋼帶伸縮防護(hù)套發(fā)走后,一時心血來潮到廠里來喝茶的老廠長突然給我們大家講起了故事,主人公就是清朝中葉的富商伍秉鑒。
伍秉鑒是廣州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行長,從小隨父親做生意,經(jīng)商經(jīng)驗豐富,心思縝密,一直秉持“和中為貴”的經(jīng)營理念。我覺得這點兒觀點和我們經(jīng)理頗相似,可能經(jīng)理受此影響吧。
有一回,一家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一家單獨擔(dān)任羽紗的銷售代理。這是一筆盈利頗豐的大交易,伍秉鑒知道英商做出這個決定后卻高興不起來。原來在此之前,有好幾家行商的老板都爭著搶著想要接這份生意,甚至不惜動用金錢走關(guān)系。但是,他們都沒有成功打動英商公司,這家公司最終還是選擇了與怡和行合作。
伍秉鑒知道,自己只要接手這筆生意,肯定會得罪其他行商,同時也會遭到同行們暗中的擠兌和報復(fù)。思來想去想到一個好辦法。
過了幾天,恰好是伍秉鑒的生日,他派人挨家挨戶把所有行商都叫到自己家來吃飯。席間,他客氣地對大家說:“今借飯局款待大家,諸位可能聽說了,英商公司讓怡和行做他們產(chǎn)品的代理,可惜我伍某資金有限,所以懇請大家和我一起分這塊蛋糕,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這只不過是伍秉鑒的謙虛,他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有利共享、有錢共賺。所有行商最后不僅欣然接受了伍秉鑒的合作邀請,還消除了對他的敵對情緒,個個都很佩服他的為人。
事后不少人評價伍秉鑒是個“只懂得把利潤拱手讓人”的大傻瓜。事實上,他雖然損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人氣一路攀升。這從怡和行的地位變化可以看得出——與英商公司合作前,怡和行在十三行中只排第三位。合作后,伍家的財富一路攀升,1826年資產(chǎn)就達(dá)到了2600萬兩白銀,而到了1831年,怡和行就成了十三行行首。
老廠長最后總結(jié)說,大商不圖眼前利,以義為利之舉恰恰體現(xiàn)了伍秉鑒的眼光長遠(yuǎn),因為他知道同行或競爭對手并非死對頭,做生意只有互相照顧才能共同盈利,從而為自己帶來更豐厚的利潤和更穩(wěn)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