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佐湘,蔣燕娜
(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從《宣卿詞》看詞人的自我形象設定
丁佐湘,蔣燕娜
(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南宋初期,江西奉新詞人袁去華,用99首《宣卿詞》表達了處在南宋這樣國弱民窮的環(huán)境下,文人內(nèi)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懣與無奈,以及在報國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塑造了飽滿、立體、真實的愛國者、思歸者、隱逸者形象。故擬以《宣卿詞》為底本分析作品中的詞人形象、詞人對自我形象如此設定的原因。
袁去華;愛國者;盼歸者;隱逸者;形象設定
在龐大的南渡文人群體中,成果豐碩者實多,如洪邁、范成大、楊萬里、陸游等皆聲名遠揚,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兩宋文壇上。與此同時,諸多優(yōu)秀的文人卻被掩埋在這光輝之下,如江西奉新詞人袁去華。薛礪在《宋詞通論》中評價他的詞:“極豪爽幽暢,為稼軒并時的一位高手。”與稼軒并提,評價頗高,不排除過譽之疑,但須得承認,《宣卿詞》確有可研究之處。
袁去華,字宣卿,南宋洪州奉新縣上坊(今江西奉新馮川鎮(zhèn))人,生卒年不詳。據(jù)《奉新縣志》(同治版)記載:袁去華為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劉章榜進士,授善化知縣(今湖南長沙)。他中進士要比范成大和楊萬里早9年??梢钥隙ǖ氖牵トA為南渡詞人。再根據(jù)《柳梢青》以及《和豐橋記》“淳熙丁酉(公元1177年)仲秋……越明年七月,橋成”可知,到1178年時,袁去華尚在世。據(jù)《奉新縣志》記載,宣卿在任期間,歲饑,郡守督賦方急,去華抗言:“所治饑饉,當議賑恤,不當征比。”守銜之,陰中以事,謫醴縣丞。連帥張紫薇方論薦,而去華以家難歸矣。后調(diào)京西憲幕,襄帥呂游問雅聞其才而舉之,去華謙退以辭,呂益賢之。遷知石首縣,卒于任。其孫袁洙,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方山京榜進士。歷任南康軍建昌主簿,余干縣丞等,為官清廉,以民為重,頗有其祖父袁去華之風。生活于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南宋時期,袁去華與韓元吉、洪邁、張孝祥等人一樣,愛國之情深入骨髓,因此,常在詞作中感嘆物是人非、江山難再的無奈。袁去華學問淵博,尤長于辭賦,《奉新縣志》(康熙版)稱他“標韻灑落,飄飄如神仙中人,文筆精健,尤長于樂府”。著有《適齋類稿》8卷,不傳;《宣卿詞》1卷99首。在留存下來的《宣卿詞》中,詞人的自我形象設定一覽無余。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志。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嘆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自古仁人志士皆以國為先,以民為重,而后乃家,而后乃己。袁去華對自我形象的設定亦是從國起,有國方有家,所以詞人首先自我設定為一位愛國者,壯志難酬退而為思歸者,兼濟天下已不能,唯有獨善其身,因此,最后才退至隱逸者。
(一)壯志難酬的愛國者形象
袁去華生卒年月現(xiàn)無法確切知曉,但大致可以確定出生于北宋末年,經(jīng)歷了南渡,主要生活于南宋。與洪邁、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張孝祥為同時期的人。1127年發(fā)生了靖康之變,成為了南北宋的分水嶺,這年5月,便開始了南宋小朝廷的統(tǒng)治,廣闊的北方地區(qū)淪為金統(tǒng)治者的領土。大廈將傾,南宋統(tǒng)治者們和朝廷官員仍然能夠心安理得地宴享玩樂,醉生夢死,甚至殘害忠良。整個南宋時期都籠罩在外敵入侵的陰影中,然壓迫之下必有反抗,一批批愛國志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愛國精神得以廣泛傳播。袁去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受感染,他將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融入到自我理想形象的設定中,并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出來。
袁去華首先將自己設定為愛國者,他想要成為并且的確是一位愛國志士,他的詠史懷古詞足以證明。詞人在游覽故地之時,引發(fā)了故國之思,《水調(diào)歌頭·次黃舜舉登姑蘇臺韻》:“吳門古都會,疇昔記曾游。輕帆卸處,西風吹老白蘋洲。試覓姑蘇臺榭,尚想?yún)峭鯇m闕,陸海跨鰲頭。西子竟何許,水殿漫涼秋。畫圖中,煙際寺,水邊樓。叫云橫玉、須臾三弄不勝愁。興廢都歸閑夢,俯仰已成陳跡,家在澤南州。有恨向誰說,月涌大江流。”[1]詞人游覽過蘇州,乘著小舟尋找姑蘇臺,忽而想起此處是吳王夫差大勝越國后稱霸之地,吳王曾在此獨占鰲頭,西子也在豪華的舟中。畫面中,煙雨樓臺,云霧飄渺。而今物是人非,吳王的霸業(yè)終毀于他窮奢極侈、荒淫無道的統(tǒng)治之下。俯仰之間,興廢無常,恍如一夢。與南宋的情況相似,朝夕之間,大廈傾半,眼睜睜看著北邊的大塊疆土被占據(jù),百姓多被迫南移,那僅剩的半壁江山也是搖搖欲墜。去國離鄉(xiāng)之恨,郁積在詞人心中,揮之不去。這首詞分明表達了詞人對國之將亡的痛恨、惋惜、無奈,對統(tǒng)治者不思進取、荒淫無道、自毀江山的憤怒,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眹F(xiàn)狀叫詞人痛心疾首。詞中勾勒出了一位獨立舟頭,感慨于國事興廢,憂愁于國家興亡的愛國志士形象。
另外,在南宋統(tǒng)治集團消極御敵的情況下,詞人的報國之志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愛國者的形象抹上了無奈和憤懣的色彩?!端{(diào)歌頭·定王臺》中說:“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保?]登高樓,只見喬木已老,江水空流,恰似詞人的青春年華一去不返。胸中空有報國之志而不得報國之門,任憑年華染白了青絲。關塞夜冷,多少烈血英魂已埋葬于此,仍然無力收復舊山河。作為書生,詞人無法親自上陣殺敵、保家衛(wèi)國,耿耿于懷。這首詞中,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獨倚高樓,滿腔報國志難酬的不甘又無奈的愛國老書生形象。
細品宣卿的詠史懷古詞,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首中都使用了“興廢”一詞?!芭d廢”自是與國家大勢相關,出現(xiàn)頻率之高也在無意中流露出詞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另外,朝代、國家之“興廢”總包含著無可奈何,如若可能,誰人不盼望著萬事萬物的永久興盛呢。
故言《宣卿詞》中的詞人對自我形象的設定首先是壯志難酬的愛國者。[2]
(二)一往情深的思歸者
愛國志難舒,詞人便將情感轉移到惦念故鄉(xiāng)、故人上。在《宣卿詞》中數(shù)量最多的當數(shù)“思鄉(xiāng)懷人”詞,計有49首,占《宣卿詞》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這些詞作中,詞人往往以盼望歸期以及盼望故人相聚的形象出現(xiàn),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表現(xiàn)出了思歸者“一往情深”的特點。如果說愛國者的形象是詞人帶有強烈的自主意識設定的,那么思歸者的形象則是情不自禁設定的,詞人有感而發(fā),不知不覺中設立了這樣的形象。
《水調(diào)歌頭》[1]“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煙一縷,人在翠微居??屠锔罱^,回首憶吾廬?!痹~人望著渡口邊茂密的參天大樹,偶有一縷炊煙裊裊升起,是有人居住在這翠林之中。作為獨自滯留異鄉(xiāng)的人,見到江邊樸素溫馨的日常生活場景,心中對故鄉(xiāng)的小屋甚是想念,觸景生情,一心思歸?!短m陵王》[1]這首詞作于郴州(湖南省郴州縣),因“尺素難托”,不知故鄉(xiāng)人如何,詞人在異鄉(xiāng)“料恨寄徽弦,心倦梳掠。西風滿院垂簾幕。對千里明月,五更悲角。歸期秋盡,尚未定,怎睡著”。正值秋季,西風蕭瑟,雖說千里可共素光,但究竟只是離人不能相見之時的自我寬慰。詞人面對這樣孤寂凄冷的秋夜,時刻思歸,卻難定歸期,故深夜難眠。讀者似乎能看到一位在庭院中、皓月下獨自惆悵徘徊之人。
皆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思鄉(xiāng)懷人”詞中有一類“節(jié)日”詞,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詞人對故人的思念。在這些“節(jié)日”詞中,描繪重陽佳節(jié)的有5首,七夕佳節(jié)的有5首,中秋佳節(jié)的亦有2首。節(jié)日如此之多,獨獨挑選了這3個,不難發(fā)覺無論重陽、中秋還是七夕,都是親友團聚、最催人相思的節(jié)日。重陽和中秋都是與家人團聚,故所懷之人應是宣卿的家人,而七夕是戀人的節(jié)日,故所懷之人多半為詞人深愛的女子。
在《念奴嬌》(次郢州張推韻)[1]上闋最后寫道“發(fā)妝酒暖,殢人須要同酌”,意在同為滯留他鄉(xiāng)為異客的人,在這重陽佳節(jié),不如一同飲酒,互相安慰。下闋又說“宮眉難學”,盡管有客共飲,似乎不比在家鄉(xiāng)過節(jié)遜色,然而在詞人心中,“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3]《虞美人·七夕悼亡》說:“執(zhí)手還惆悵。莫嗟相見動經(jīng)年。猶勝人間一別、便終天?!冰o橋之上牛郎織女每年只能相見一次,叫人心生憐惜,可是能相見好過人間的死別。佳人已逝,空留詞人一人回憶美好的往昔。蘇軾曾為紀念亡妻作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笔欠?,宣卿也是這樣對佳人“不思量,自難忘”。每每念及,又覺凄涼?!稇浨囟稹て呦Α贰皶簳r不見猶尋覓。那堪更作經(jīng)年隔。經(jīng)年隔。許多良夜,怎生閑得”。說暫時不相見尚且要尋覓,哪里經(jīng)得起多年相隔,分開的這些歲月,要詞人如何獨自度過。可見詞人對所念之人的用情之深。
無論是思鄉(xiāng)還是懷人,從詞作數(shù)量看,都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長期伴隨,異常濃郁。從詞中所構場景看,常常是詞人獨立于空蕩的院落,與空中之月?lián)u搖相對,對月思鄉(xiāng),對月懷人,足見詞人歸鄉(xiāng)與故人團聚的殷切期盼,對于歸故鄉(xiāng)、見故人,是如此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三)品行高潔的隱逸者
愛國志士的壯志受挫、思歸歸不得,國與家都求而不得,萬般無奈之下,詞人只得退而求其次,當一位品行高潔的隱逸者。他要向陶淵明學習高潔的志向、品格,獨善其身。這些期望隱含在“詠物詞”和“隱逸詞”中。
詞人所作“詠物詞”有7首。其中詠梅的有5首,詠雪的有2首。自古以“梅、蘭、竹、菊”喻君子品格。宣卿詞亦有此寄托,詠梅,詠雪,以“梅、雪”自喻,來襯托自己高潔的品格。如:“玉骨冰肌比似誰。淡妝淺笑總相宜。一枝清絕照漣漪?!保?]梅花迎寒開放,深入骨髓的冰潔非普通花兒所能比擬。正因為這樣不畏嚴寒,在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獨自綻放,才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它以一枝紅色梅花驅走了冬季的慘淡,怎能不叫人敬,不叫人愛呢。在《念奴嬌》(和人韻)中有“自笑平生,憐清惜淡,故國曾親植。百花雖好,問還有恁標格”。詞人提及自己曾在故鄉(xiāng)種植梅花。只有喜歡,才會想要親手去種植。詞的最后,明確指出,百花雖好,并不如梅花一般有品格,這才是詞人鐘愛梅花的原因,因為梅花迎寒獨放的形象正是詞人自己的形象。
《宣卿詞》第一首便是《水調(diào)歌頭·雪》[1],不知是詞人自己的安排,還是后人在輯錄時予以了調(diào)整,也許是巧合,卻恰恰能表達詞人的意旨?!坝駱锹?,銀海眩,倚闌干。漁蓑江上歸去,渾勝畫圖看。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對兩無言?!贝笱└采w,天地蒼茫一片,樓上人獨倚,月下觀之,樓似玉砌,極目是雪海,江邊漁翁穿著蓑衣正要歸去。天設的美景勝過筆下之畫,印證了那句 “江山如畫”,美得叫人驚詫。一片雪白之中,遠遠地開著一樹紅梅,自是美極。
詞人志趣高潔,敢于同勁敵作斗爭,然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免有些心灰意冷?!稓w字謠》[1]中說,“陶元亮,千載是吾師”。詞人家鄉(xiāng)位于江西奉新,與陶淵明的故鄉(xiāng)相鄰,經(jīng)歷又頗似淵明。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詞人也曾“為民抗稅”。故哪怕隔著時間的長河,詞人也與淵明遙遙相惜,官場仕途的不順使得詞人只能轉向隱逸閑居的生活。
《水調(diào)歌頭》[1]中詞人感嘆:“記當年,攜長劍,覓封侯。而今憔悴長安,客里嘆淹留?;厥缀檠挛髋?,隨分生涯可老,卒歲不知愁?!倍嗌儆⑿酆澜苣贻p時豪情萬丈,想要建功立業(yè),如今都只是客居異鄉(xiāng)。再看洪崖仙人,隱居山中,至死不知何為愁。不如像洪崖先生一樣過隱居生活,沒有世俗的紛擾與憂愁。
詞人在追求功名的路途上屢屢受挫,轉向了閑適的隱居生活。正因為品行之高潔,無法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又不能克敵制勝,只得獨善其身。雖說在國家危亡之際過閑居生活,當一個不問世事的老者是消極的,但也著實無可奈何。所以才在詞作中表現(xiàn)出了這樣一位品行高潔的隱逸老者形象。
由上可見,詞人對自我形象的設定并非一成不變,一時愛國情懷居于主導地位,則在詠史懷古詞中展現(xiàn)出愛國者形象;一時思歸情緒居于主導,則發(fā)而為思鄉(xiāng)懷人詞,形成了思歸者形象;一時又以隱逸情懷為主導,發(fā)而為隱逸詞,樹立起傲世獨立的隱逸者形象。此非言三種形象輪流出現(xiàn),在詞人心中,這三種形象應當是并存的,區(qū)別在于何種形象占主導地位,占主導地位的形象即為當時詞人心目中最想要設定的自我形象。
萬物皆有因,詞人在作品中有意或無意地設立了愛國者、思歸者、隱逸者形象也必然有其原因。生活于兩宋之際,時代背景特殊,一定脫離不了當時的政治、宗教影響,從詞人個人而言,所受教育也影響頗深。
(一)政治因素
整個南宋詞壇都洋溢著慷慨激昂的愛國基調(diào),規(guī)模之大,情感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朝代更替乃是常事,但同宋朝這般兩代皇帝被虜,偏安一隅的朝廷統(tǒng)治者將大好江山拱手相讓、把作為國家象征的都城輕易割舍的實屬稀罕。統(tǒng)治者軟弱無能不作為,激怒了愛國志士和百姓,激發(fā)了深受儒學熏陶的廣大文人志士的愛國熱情。袁去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同樣深受影響,且據(jù)《奉新縣志》記載:“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春正月,岳飛駐軍于本縣樓子莊 (今甘坊附近),破李成等武裝集團?!保?]當時李成接受了南宋官職卻又企圖割據(jù),終于在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被岳飛擊敗。詞人當時尚未考取功名,應當就在家鄉(xiāng),如此近距離地受到愛國名將岳飛的感染和鼓舞,詞人的愛國熱情無比高漲,也正是由于這種鼓勵,詞人更加發(fā)奮圖強,在紹興十五年考取了進士。[5]所以在詞作中,詞人對自己形象的設定是一位激情昂揚的愛國者,無奈愛國志士對國事的關懷與統(tǒng)治者的偏安主張相悖,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詞人的愛國者形象染上了壯志難酬的抑郁色彩。
隨著時間推移,袁去華逐漸認清了形勢,漸漸對恢復故土、參政報國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愛國的熱情只能埋在心中,化作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到詞人年老體弱、有心無力之時,便只能選擇歸隱,以求個人生活的安寧。
(二)家庭因素
歷史文獻中對袁去華家庭情況的記載不多,縣志中只提及了其孫袁洙,在《和豐橋記》中提及了其祖袁安:“祖父始創(chuàng)為橋亭七間,歲久將傾,去華嘗修之。”[4]清同治十年刊本《奉新縣志》記載:“和豐橋在縣之東北,舊名朝京橋,宋邑人袁安剙,后其孫善化縣令袁去華新之?!保?]據(jù)此可知,其祖袁安在其家鄉(xiāng)新修過7座橋亭,能為此事者,若非德高望重、受鄉(xiāng)里愛戴者,便是財力豐厚者。若為前者,其祖父對于子孫的教育必定是非常重視的,能受當時之人愛戴,足見是符合正統(tǒng)思想的,因此,袁去華所受之教育必當是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有著積極入世、入朝為官,忠君報國,為民為國之思想的詞人,對自我形象的設定自然是以忠君愛國為首的。再者,其祖袁安福澤鄉(xiāng)里的行為對詞人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之影響,詞人亦將為他人謀福祉作為自己的責任,尤其在詞人考取功名,任職善化縣令時。倘若其祖袁安為財力雄厚者,那么袁去華更加有條件接受好的正統(tǒng)教育了。
(三)個人因素
詞人表現(xiàn)出高漲的愛國熱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親歷了南渡過程,深刻體會到近乎亡國的痛楚,目睹了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凄慘景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報國之志的屢屢受挫,詞人開始越發(fā)思念故鄉(xiāng)、思念故人。任職善化知縣時詞人更多地接觸到了底層百姓,清楚地了解百姓艱難的生活狀況,抗稅事件的發(fā)生,更使得詞人對為國為民之理解發(fā)生轉變,他開始看清官場的本質,以往觀念中的為民請命在現(xiàn)實官場全然變了樣,故而對官場失望了。除了抗稅事件外,詞人還拒絕了襄帥呂游問的招募,可見詞人是真的失望了,并不貪戀權力官位。思歸的情緒日漸濃郁,面對滿目瘡痍,詞人發(fā)現(xiàn)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改變時,終于生出了隱居的念頭,年歲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此時詞人對自我形象的設定便是不自覺帶入的了。
《宣卿詞》的99首作品向讀者展示了包括他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以及他的興趣愛好在內(nèi)的諸多內(nèi)容。從公至私,給讀者刻畫了一位既有愛國熱情,又有真摯情感,擁有高潔品行和隱逸情懷的詞人。詞人形象的設定并非有意為之,皆是詞人真情本性的自然流露。詞人屬于南渡文人這一特殊群體,受到這一群體和當時時代的熏陶是必然的。但詞人愛國者、盼歸者和隱逸者的形象一定也是與其個人的品性、經(jīng)歷等密切相關的。其中仍有許多值得繼續(xù)探尋的地方,如詞人的官宦生涯,詞人所懷之人究竟是何人,詞人的交游等,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徐冰云,肖正根,編注.袁去華詞注[M].奉新:奉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4.
[2]蔣克己.袁去華詞淺析[J].江西社會科學,1989,(06).
[3]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徐冰云,魏在寬,編.奉新縣志[M].??冢耗虾3霭婀?,1991.
[5]徐冰云,劉功林,主編.奉新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0.
[6]帥方蔚,等,纂.奉新縣志(同治版)[M].[清]呂懋先,等,修.出版地不詳:清同治十年刊本.
Analysis on Poet's Self-image Setting fromXuanqingCi
Ding Zuoxiang&Jiang Yanna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13)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a poet,Yuan Quhua,who was born in Fengxin,Jiangxi province,used ninety-nine‘Xuanqing ci’to expresshisangerand frustration becuase his great aspiration was hard to fulfill and he didn’t have the change to serve his country under the weak and poor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Xuanqing ci’also decribed the peots’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period andshaped the full,dimensional and real images of patriot,returner and hermit.H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poet setting these images on the basis of ninety-nine‘Xuanqing ci’.
Yuan Quhua;patriot;returner;hermit;image setting
I226.8
A
1671-2862(2017)01-0041-05
2016-11-22
丁佐湘,男,江西萬安人,華東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學;蔣燕娜,女,江蘇常州人,華東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