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蕓+林琳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解決案例所引出的三個問題:國斌作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真愛嗎?教師為何不具備兒童問題的敏銳性?詮釋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愛應從無條件的接納開始。
【關鍵詞】愛 無條件 接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041-02
案例:
國斌是一個很有繪畫天賦的孩子,但是無論他多么努力,學科成績總是無法突破60分。對此,在外辛苦打工的母親對他很不滿意,回家看見他在作畫,就撕爛他的作品,對他辱罵暴打,并揚言如果他在考試中未能達到90分,就不用回家了。國斌為了達到母親的要求,在考試中作弊,被老師當場抓住,老師把國斌作弊的事情告知了他的母親。自知無法逃避母親的懲罰,國斌竟計劃自殺……他的母親得知兒子自殺未遂的消息暈倒了……
這個案例曾刺痛很多父母的心,也刺痛許多教師的心。不能否認,國斌的母親是愛他的,她含辛茹苦工作,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國斌出人頭地,然而適得其反,她的“愛”之深,帶來的“痛”就有多深;不可否認,教師把國斌作弊的事情告知家長,是希望達到家校一致的教育效果,同樣適得其反,教師在“無知”中差點與家長一起將國斌推向生命的終結……這個案例在當今的學校及家庭教育中,非常具有普遍性,案例引出的問題也具有代表性:一、國斌作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二、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真愛嗎?三、教師為何不具備兒童問題的敏銳性?解決這些問題,可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一、愛,從無條件的接納開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種深層的渴望,就是建立與他人的連接。真正的連接是完全敞開的,無需隱藏和掩飾,這樣的連接會使人感到安全和舒適。這種連接就是接納。閆剛在《關系場理論》中對“接納”做了深入的解釋:所謂接納,就是我允許你以客體的身份,以你那獨特的結構存在于我的內在。美國家庭教育專家麥道衛(wèi)博士在《六A的力量》中則直白地解釋為:接納,最理想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向孩子表達你的愛,不論他們的行為舉止如何,不管他們犯了多大的錯誤,多么地失敗,我們的愛永不離開。因此,愛是從無條件的接納開始的,我們也稱之為“真愛”。真愛與假愛有什么區(qū)別呢?請看下表:
可以看出,國斌的母親內心給予兒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假愛,她愛的是“好成績”,而不是兒子的生命本身,她的愛是一種投資,一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就會選擇謾罵、放棄。她的“愛”正是國斌作弊、自殺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父母應該反思,你給予孩子的愛,是真愛還是假愛,是無條件的接納還是有條件的價值交換。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二、接納,是教師具備兒童問題敏銳性的關鍵
教師是孩子在學校的照顧者,接納孩子,能幫助教師敏銳地關注到兒童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無條件的接納,接納的是孩子的生命本身,對于其錯誤的行為,必須進行嚴格的引導與糾正。如何實踐無條件的接納呢?請記住三個關鍵詞:認同、尊重、發(fā)現(xiàn)。
(一)認同,即認同孩子的情緒。約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提到:要想進入孩子的心,必先經(jīng)過一扇門,那就是——情緒。因此,教師首先應了解全班孩子的基本情況,觀察并熟悉孩子基本的情緒反應:哪些孩子一直情緒不佳,哪些孩子今天的情緒與往時不同,等等。觀察習慣加上一顆愿意認同情緒的心,教師就邁出了接納的第一步。認同情緒包括:同理情緒、專注聆聽、引導思路。
1.同理情緒:即感同身受。用猶太人的話來說,就是與哀哭的人一同悲哀,與喜樂的人一同歡笑。教師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學習同理孩子的情緒,孩子一定會愿意向你敞開他的心!以國斌為例,我們來假設這樣的場景:臨近考試,母親又給國斌施壓了,國斌來到學校,情緒沮喪,悶悶不樂,老師發(fā)現(xiàn)了,靠近國斌,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真誠地說:“國斌,老師看見你很不開心,悶悶不樂的,老師也感到很不開心”……這樣溫暖的表達,也許就會感動國斌的心,使他愿意向老師敞開自己的心,把問題向老師敞露。同理情緒是認同的開始。
2.專注聆聽:即變心不在焉為全神貫注。當孩子在向教師反應情況時,教師有時會忙于手頭工作而心不在焉地回應,這會讓孩子感到挫敗和不被接納。因此,當孩子主動發(fā)起互動,教師應停下手中的工作,全神貫注地聆聽。
3.引導思路。在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時,作為教師,會很容易提出以下問題:怎么了,發(fā)生什么事,為什么等。這些問題源于急于解決問題的心理,該如何調整呢?首先,不急于表態(tài),當孩子表達情緒時,教師專注聆聽,并輔以“哦”“這樣啊”一類表示認同的回應。其次,可重復孩子的話,引發(fā)孩子更深入的自我反思,比如:“剛才我聽到你說,如果你考試不及格,媽媽會打你”……最后,引導孩子思考以前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你以前有過不及格的經(jīng)歷嗎?媽媽是如何對待你的?你可否告訴老師你考試不及格的原因?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在引導思路的過程中,也會深入了解國斌的實際能力,據(jù)此對國斌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二)尊重,即尊重孩子是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某些想法是幼稚的。在認同情緒的交流中,也許國斌會流露出一些幼稚的想法,對此,教師要尊重他,使接納邁向第二步。
(三)發(fā)現(xiàn),即發(fā)現(xiàn)孩子與眾不同的天賦,按著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孩子。國斌具備繪畫天賦,他的母親卻極力反對,因為她認為,只有語數(shù)英成績的好壞,才是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傳統(tǒng)的智力研究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shù)理等邏輯能力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智力測試測驗出來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反駁了傳統(tǒng)智力理論,他認為現(xiàn)行智力測試的內容,因偏重對知識的測量,窄化了人類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類的智力。他認為智力由以下八種能力構成: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因此,在案例中,國斌的老師若能發(fā)現(xiàn)國斌的智能和長處,不以成績論成功,幫助國斌重拾信心,必能有效引導他的母親珍視兒子的獨特天賦。
無條件的接納是父母和教師給予孩子的真愛,不能單在嘴上說,而要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去實踐。在接納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發(fā)展出自尊、自信、安全、誠實,他們會有勇氣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和逆境。但愿國斌和孩子們,都能在真愛中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