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鵬
開展友善教育 營造和諧“教育場”
◎ 陳立鵬
“校園欺凌”事件在我國時有發(fā)生,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干擾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通過對“校園欺凌”的涵義、表現(xiàn)形式及產(chǎn)生原因等較深入的分析,明確提出,要從根本上和源頭上預防和控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必須在校園內(nèi)廣泛深入開展友善教育,營造校園和諧“教育場”。
校園欺凌;友善;友善教育;教育場
近期,自媒體平臺上的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事件說NO!》的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個發(fā)生在北京某小學的事件,通過媒體的傳播,為更多的人揭開了“校園欺凌”的真實面目。
“校園欺凌”是指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施暴于一個或多個學生的負面行為。它不是偶發(fā)事件,是長期性且多次發(fā)生的事件,并且具有多種存在形式,如暴力欺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欺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欺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網(wǎng)絡欺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通常存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兩個主體。其中,欺凌者擁有高于被欺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shù)墓芙虣?,可能是一個或一群人,對被欺凌者進行重復的傷害行為。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主體——被欺凌者,是長期重復地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學生被鎖定為欺凌對象而成為受凌虐學生,其身心容易受到嚴重的傷害。“校園欺凌”的范圍從簡單的一對一到復雜的團體欺凌,其中必然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欺凌者,以及未必每起欺凌事件皆有的協(xié)助者。此外,“校園欺凌”中往往還涉及到其他社會角色,如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和置身事外的局外人。
結(jié)合我國實際,從廣義上講,“校園欺凌”的提法應該被涵蓋在“校園不友善行為”之中。囿于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認知,這種校園不友善行為往往呈現(xiàn)“欺凌邊界不明確”、“被旁觀者認為是玩笑和打鬧”和“絕大多數(shù)人不正視欺凌現(xiàn)象”等特點,被披上了一層“小孩子之間打鬧”的極具迷惑性的“外衣”,很難引發(fā)外界關注。直到近年來,隨著媒體的廣泛介入,越來越多的校園不友善行為浮出了水面,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才逐漸意識到此類事件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影響、健康影響、行為影響甚至是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更深遠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意識到,校園不友善行為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極易造成“二度傷害”,其危害性和影響性將更加深遠和巨大。
校園不友善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社會、家庭、學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來自學校和家庭等影響因素尤為重要。
從家庭因素出發(fā),校園不友善行為是一種學習行為,與孩子的人格養(yǎng)成具有密切聯(lián)系。家庭教育尤其是來自父母的教育是孩子人格養(yǎng)成中第一個“重要他人”,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資料表明,很少或從未給予孩子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校園不友善行為的實施者。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更多使用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等懲罰性行為的父母,其子女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孩子在校園內(nèi)極易模仿這些行為,再現(xiàn)父母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行為偏差;另一方面,孩子因為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受虐待,更傾向于將痛苦加諸于他人,借以宣泄情緒或獲得關注。
從學校因素出發(fā),孩子入學后,學校教師在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中扮演了與家庭同樣重要的角色,教師成為了“親密他人”。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方向與積極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決定校園不友善行為的發(fā)生與否。有研究表明,關懷和監(jiān)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校園不友善行為的發(fā)生率。
“校園欺凌”是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了校園的一大“頑疾”。為遏制住“校園欺凌”的嚴重態(tài)勢,許多國家采取了嚴厲措施,包括嚴肅追究法律責任。但從實際效果看,嚴懲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是治標不治本的策略。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教育部等九部門于 2016 年 11 月頒布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規(guī)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堅持預防為主,輔之以必要的懲處。要預防和控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從根本上和源頭上講,必須高度重視友善教育,在校園內(nèi)廣泛深入開展友善教育,建設學校、教育者、家長的聯(lián)動教育格局,營造校園和諧友善“教育場”。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提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坝焉啤?,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表現(xiàn),是當前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對人與人關系的訴求,是青少年品德養(yǎng)成的重要目標,更是校園和諧不可或缺的黏合劑。
關于“友善”的內(nèi)涵,《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友善”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之一,是個人在社會中建立友誼、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其內(nèi)涵主要包括心胸開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互諒互讓,扶危濟困,樂于助人,見義勇為。以寬廣的胸懷關愛他人,有助于他人。學界認為就是與人為善,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友善價值觀決定著青少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jié)果,既影響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也影響著校園和諧。由此可見,通過開展友善教育,促進校園和諧友善氛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校園內(nèi)開展友善教育,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催生校園和諧友善氛圍開花結(jié)果。
首先,需要規(guī)范學校與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等在友善教育中的職責與權利。學校,是通過知識傳授、教育、培養(yǎng)等基礎手段,培育青少年友善品格形成的主要場所,它與教師、學生、家長等各主體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連帶關系。對于學校而言,進行知識傳授、素質(zhì)培養(yǎng)、品格養(yǎng)成等教育活動主要依靠教師和內(nèi)部教育管理人員等主體自主自律開展。如果對校園欺凌事件或校園公共生活沖突解決不當,學校同時存在對學生管理不善,面臨著承擔行政上的法律責任的風險。因此,學校需要規(guī)范與教育者之間的權、責、利等各方面的關系,從而充分保障自身的教育權和學生的受教育權。一是要建立學校辦學發(fā)展、管理運行的根本性制度即學校章程,明確規(guī)范學校、教師、學生、管理者的權利與義務,并將開展友善教育納入到教育者的職責范圍,以及建立學生申訴程序、渠道和規(guī)范不善行為的懲處機制、善行義舉的激勵機制,使學生具有正當解決沖突的有效途徑和手段等。在學校章程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彰顯學校特色內(nèi)涵,構建和諧友善校園文化。二是完善相應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對任課教師、班主任、學校管理人員等教育者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實施的效果。通過規(guī)范教師和管理者的教育行為,促進友善教育的實施。
其次,教育者與學生之間,需要建立正確的教育關系。這里的教育關系,不是簡單地指知識傳授的教育關系,而是指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者同時負有青少年良好品格養(yǎng)成的重要責任。這里既包括授課教師,同時也包括學校內(nèi)部各個層面的管理者。教育者應該具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友善教育的內(nèi)在自覺。一是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注重將友善價值觀滲透到課程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公共美德、公共能力、公共意識的培養(yǎng);可穿插專題性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對友善價值觀和友善行為進行熱烈討論,著重選取校園實際生活最新發(fā)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友善的認同和正確認知,從而達到樹立友善價值觀的目的。二是在解決學生之間的沖突事件過程中,積極開展友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友善觀念,培育友善德性,實行友善行為,友愛、寬容、誠信、愛社會、愛國家、愛大自然,逐漸形成友善價值觀。三是行為世范,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極強的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目的。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友善觀念,形成友善價值觀,在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做到友善,這樣在對學生開展的友善教育中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再次,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人的品格形成的原點……”。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币馑际钦f,同樣的話,人們一般更相信關系親密,感情親近的人說的;同樣的指令,一般首先聽從在自己心目中有威望的人所發(fā)出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親密的人,對青少年友善品格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能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要重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友善品格形成的內(nèi)涵化和塑造作用,家長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或溺愛,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現(xiàn)問題,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淡漠,不太會為他人考慮。同時,家長的行為失范對孩子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要重視言傳身教、榜樣示范,強調(diào)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注重環(huán)境塑造、潛移默化。另一方面,家長要正向引導青少年,幫助青少年正確理解、解決校園公共生活事件、摩擦和沖突,從而積極促成青少年友善品格的形成。
最后,學校與家長之間,需要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機制。很多家校之間的糾紛,由于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充分,造成了不必要的后果。如校園欺凌事件,一般來說不是單次行為,而是長期持續(xù)的行為,致使被欺凌的一方遭受長期的折磨,累積起嚴重后果。如果學校能夠?qū)W生在校園中學習生活情況通過多種方式及時反饋給家長,那么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家長將第一時間掌握事情的經(jīng)過,和學校共同想辦法解決好學生之間的沖突、矛盾,以及了解事件處理的整個過程,這樣不致于和學校站在對立面,產(chǎn)生家校矛盾;同時,也可能因為及時的信息溝通,及早地將校園不友善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因此,建立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增加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理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擔負起開展友善教育的責任,營造校園和諧友善氛圍。
[1] 陳立鵬.學校章程理論與實踐——北京市的做法與經(jīng)驗[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
[2] 魯潔.關系中的人:當代道德教育的一種人學探尋[J].教育研究,2002(01):3-9.
[3] 李建華.友善:必須著力倡導的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3-7-6.
(作者: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綜合研究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劉新麗]
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949(2017)08-0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