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富,劉羽婷
論精神分析視域下消費的主體自由意識
□ 王國富,劉羽婷
鮑德里亞批判消費社會把主體自由選擇的消費活動馴化為社會總體操控的被動行為,揭示出人的消費活動陷入缺少批判向度的無意識從眾困境,在重塑主體自由和走出消費社會總體控制問題上持悲觀態(tài)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助于探討主體消費觀念獲得社會化表現形式的過程,闡釋主體意識與社會規(guī)范有機統(tǒng)一的心理機制,關注消費者主體需求及其自我調節(jié),促進社會在宏觀調控背景下消費主體意識的積極建構,為反思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現狀提供理論資源。
精神分析;消費社會;自由意識
工業(yè)化為基礎的生產型社會強調生產是消費的基礎,生產能力決定消費方式。后工業(yè)化為基礎的消費型社會強調消費決定生產,消費成為影響社會生活的主導模式。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狀況受到工業(yè)化和后工業(yè)化的雙重影響,社會成員的消費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消費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成為反映人的社會存在狀況的消費之鏡。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產品,推動社會成員的消費從生存消費轉變?yōu)樯钕M,為人們個性化的生活消費提供選擇空間。在中國社會生產能力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還享受到經濟全球化的福利,能夠從國外買到各種高質量的生活消費品。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促使人的自我意識獲得發(fā)展空間,人們在規(guī)劃社會生活的時候,經常試圖突出自己個性的價值訴求,按照自己的主體意識展開社會生活消費,努力彰顯個性的價值追求,把消費作為標志自己不與他人雷同的個性符號。
在消費活動中,人們把消費看做實現自身自由的個性化活動,突出消費的為我性特征。消費活動是滿足主體需要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體現人的主體目的。在為我的主體目的性基礎上,消費活動必然具有鮮明的個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首先是生存、安全的基本需要,然后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具有從低到高逐漸上升的趨勢。從不同的消費文化出發(fā),主體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價值觀,人們既可以選擇普通消費,也可以選擇奢侈品消費,這表明人的自由選擇權利,但不同的選擇會表明不同的精神境界水平。消費活動能否走出金錢拜物教的樊籬,直接關系到主體能否擺脫物化現象,能否在精神生活領域擁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齊澤克在討論大城市中出現有些人無家可歸的現象時指出,“無家可歸的實質就是實質本身的無家可歸;它存在于這一事實:在我們這個被瘋狂尋求空虛的享樂弄得脫節(jié)的世界上,對于真正實質意義上的人來說,沒有家,也沒有專屬的居所。”[1]15人是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雙重追求的特殊存在,通常無法忍受“窮得只剩錢”的生活,總會有建構主體精神世界的形而上訴求。精神世界的形而上訴求構成消費社會消費活動的內在驅動。
在消費社會中,社會在與消費者的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消費者的主體需求表現為社會調控下的社會行為。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不是單純源于自身的生命需求,同時源于自身在社會中尋求社會認同的消費訴求,受到消費文化、社會交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正是從對社會認同機制的操控著手,通過大眾傳媒、文化習俗對消費意識進行塑造和引導,實現對人的消費意識進行總體控制。鮑德里亞指出,“享受會把消費規(guī)定為自為的、自主的和終極的。然而,消費從來都不是如此。人們可以自娛自樂,但是一旦人們進行消費,那就決不是孤立的行為了,人們就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編碼價值生產系統(tǒng)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費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牽連。”[2]49-51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活動不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消費活動承擔著社會價值編碼職能,通過價值編碼區(qū)分人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品味,對消費意識和消費選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齊澤克指出,意識形態(tài)可以采取隱含的、準自發(fā)的和看法難以捉摸的網絡形成“非意識形態(tài)”,這種“非意識形態(tài)”具有超意識形態(tài)的特點,但其實質是塑造一個絕妙的意識形態(tài)姿態(tài):“市場和(大眾)媒體是辯證地互相關聯(lián)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奇觀的社會’(蓋·迪波爾),在這個社會中,媒體預先構造了我們對實在的感知,將實在變得與它的‘審美化的’形象難分彼此?!盵1]14社會控制人對消費活動的內在感知,促使消費者按照社會要求的模式進行消費體驗,導致消費產生的心理體驗不再具有純粹個人屬性,而是變成個人在社會操控下形成具有從眾特征的消費體驗。
消費社會操控下的消費重點不再是對使用價值的消費,而是對消費品符號價值的消費,這種符號消費表明人的消費水平及其消費品味,依據消費水平對社會成員進行消費階層劃分。對于消費社會中的消費者來說,“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做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盵2]34從符號消費的角度來說,消費是表明人的社會地位的符號標簽,成為區(qū)分階層和團體的符號標志。從符號消費的視角出發(fā),能夠比較好地闡釋當代社會各種炫富現象。充斥于網絡傳媒的炫富事件是某些人高調炫耀自己社會階層身份的個性化行為,這表明這些炫富者陶醉于對金錢和財富的占有,成為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文化主導的符號編碼機制的忠實粉絲。
消費社會的符號編碼機制是一個復雜的自組織系統(tǒng),各種類型的消費文化都可能對符號編碼產生影響,甚至形成各自獨立的符號編碼機制。面對社會的符號編碼,消費者不應沉淪于消費社會符號編碼的總體操控,而是應當從主體的自由意識出發(fā),積極參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塑造,培育有利于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符號編碼系統(tǒng),在保障個人消費自由的過程中完善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調整能力,在消費意識層面探討主體自由與社會調控的有機統(tǒng)一。
消費社會中表面上以物品和享受為目的的消費行為實際上指向完全不同的目標,即對欲望進行曲折表達的目標。這些欲望目標受到社會編碼機制的總體操控,人們的消費享受活動變成社會操控下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個人在消費社會中受到社會價值編碼的總體控制,消費意識被外在因素牽制,消費活動受到他人消費活動的綁架,導致主體自由意識的弱化,凸顯人們的消費陷入集體無意識境地。為走出消費社會對消費活動的總體控制,需要最大限度發(fā)揮人的主體意識的自我調整能力,探討社會調控與主體自由選擇的協(xié)調機制。在確立消費者主體意識的基礎上,社會調控的價值編碼活動才能為人的消費活動確立社會條件,促使人的消費意識從純粹的主體觀念生成為具有客觀現實性的消費意識,完成消費者個性消費觀念的社會化過程,實現消費自由從觀念自由轉變成現實自由。
人的消費需求無法徹底擺脫生存需求的原始動因,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存動因占據的比例存在顯著差別。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社會,生存需求的滿足是消費活動的主要目標。在進入后工業(yè)社會后,生存需求逐漸退居幕后,不再作為人的主要消費動因。滿足生命需求的活動必須不斷進行,但人們卻又認為這些活動像動物生命一樣具有本能的特征,因而理性意識明顯帶有貶抑生命需求的傾向,導致人不斷地壓抑生命活動在人的自我意識中的地位。這種壓抑并不會真正泯滅人的基本需求。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我就像是一口充滿沸騰的興奮劑的大鍋,“本我充滿來自本能的能量,但它沒有組織,也沒有產生共同的意志,而僅有一種遵循快樂原則、以使本能需要得到滿足的欲望。思維的法則在本我那里是不適用的,矛盾律更是這樣。”[3]65人的消費需求通常從本我出發(fā),這種需求由遺傳的生命本能需求構成,它以自身為中心,遵循唯快樂主義原則,具有零散、多感官形式、動力性強等特征,不考慮其他人或物的狀況,帶有明顯的個人中心主義特征,可能對他人和社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破壞性影響。
主體需求在社會中獲得實現,總要與他人打交道,考慮社會規(guī)則的約束問題。如果本我消費需求的實現給他人或社會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和破壞,必然會引起社會或他人對消費主體的報復性回應,從而影響主體自身快樂原則的繼續(xù)實現。為此,本我為了能夠持久地實現自身需求獲得滿足,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促使主體自我意識對本我的個性追求進行一定的約束,促使人對原本沒有共同意志的個性需求活動做出一定改變,使之轉變成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社會化行為,在與社會和他人和平相處的過程中實現本我的生命需求。主體的自我對本我需求的謀劃體現社會的價值要求,是本我與外部世界溝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要體現本我的欲求,又要兼顧社會的價值原則,避免本我欲求的無限膨脹帶來社會的打擊和迫害。自我和本我具有各自的功能,“自我代表理性和審慎,而本我代表桀驁不馴的激情?!盵3]68理性的審慎和本能的激情構成人的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活動的主體目的是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為了實現自身需求,人們需要與外在環(huán)境保持和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消費活動必然具有雙重考慮,既有人的源于自身需要的個性目標,同時還要考慮這些目標的順利實現帶來的社會后果,并能夠為了目標的最終實現自覺做出必要的改變,以理性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個性需求。
主體消費觀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總是會不斷為自己存在的合理性進行抗爭,主體不會簡單、被動地接受社會的馴化。為此,弗洛伊德指出,“自我和本我的關系可以用騎手和馬的關系來比喻。馬提供運動能量,而騎手具有決定目標和引導這個強健動物的活動的特權。但在自我和本我之間,卻常出現不理想的情形:騎手被迫引導馬在馬自己想走的路上奔馳。”[3]69因此說,消費活動是人的消費目標承載的桀驁不馴的激情與理性代表的審慎不斷博弈的產物。在博弈活動中,經常出現人的消費激情等主體本能的非理性因素占據上風的情況,促使人的消費活動帶有唯快樂主義的特質,不考慮自身快樂可能帶來的社會后果,出現任意妄為的消費行為。可以說,這個時期的理性仍然受到本我的影響,在本我與現實的關系上更傾向于主體的欲求,具有個人中心主義的理想化特征,表明主體的欲求不會徹底迷失于社會化過程,總是對外在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具有抵抗情緒。自我代表的理性的有限性特征會進一步強化本我欲求的抵抗情緒,突出主體欲求的存在合理性。主體自身的理性活動自認為能夠實現本我與社會規(guī)則的一致,但這可能僅僅是主體理性自身的錯覺,因為主體個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理性,他對主體目的與社會規(guī)則一致性的理性判斷并不一定是真正客觀的科學結論。人的理性選擇活動有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規(guī)則的對立,產生對自身消費活動效果的負面評價,引發(fā)對主體理性判斷能力的質疑,誘發(fā)主體意識產生消費選擇的糾結與焦慮。
主體理性由于自身存在有限性的缺陷,需要從外在社會條件中尋求彌補自身缺陷的幫助,這種外在社會條件為主體有限理性的升華提供社會空間。社會對主體的理性消費活動進行外在監(jiān)督,對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行為進行譴責,形成代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外在約束。外在約束作為主體不可逃避的客觀約束,促使主體自覺修改本能欲求的表現形式,譴責理性過分放縱本我的自我中心主義做法,促使人的消費活動成為符合社會規(guī)則要求的完美行為。這種外在的社會監(jiān)督通過不斷重復的消費活動逐漸內化為主體的活動原則,成為主體意識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以超我的形式不斷對理性進行監(jiān)視和反思,彌補理性對本我欲求的遷就和放縱,代表著主體努力把本我的個性欲求塑造成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理性行為,實現主體訴求與社會規(guī)則完美統(tǒng)一的消費理想,引導主體理性的選擇不斷趨向完美的理性目標。需要指出的是,超我代表的外在社會規(guī)范并不是要徹底取消主體的消費意識,而是對消費者的主體意識進行一定的引導和規(guī)范,主體個性化訴求的社會化并不等于主體自由的喪失。
消費者努力促使自身消費欲求獲得社會化的表現形式,遵循主體訴求與社會規(guī)則有機統(tǒng)一的消費原則,塑造超越動物本能的形而上的消費追求,在主體追求自身個性存在的過程中實現社會化的生活目標,培養(yǎng)積極協(xié)調自我欲求與外在社會約束有機統(tǒng)一的主體心理協(xié)調能力,確認消費活動中自由、自覺的主體意識。
對于弗洛伊德來說,無意識是我們無法控制而又實實在在地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欲望,代表本我要求的無意識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壓抑,只有在自我和超我的壓抑變得薄弱時才會通過精神疾病表現出來。拉康進一步認為,無意識是由能指材料構成的超出我們控制的能指鏈,它是通過我們而言說的語言。我們作為所謂的主體在語言面前是沒有主體性的,我們是在語言中誕生,只能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欲望,從而實現與他人的交往和獲得他人的承認。從這個意義上說,無意識是人不可避免的存在狀態(tài),語言掌控人的存在方式。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受到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拉康質疑索緒爾關于所指在能指之上的優(yōu)先性原則,認為在能指和所指的關系中,能指居于所指之上,能指的意義具有不固定性。消費社會對符號進行編碼的總體控制權是建立在能指意義不固定的基礎上,由社會對各種符號進行意義的編碼,賦予能指符號以各種新的意義。鮑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揭示了消費脫離使用價值重心,把消費奠基于符號消費的社會現象,批判人們在消費過程中被符號編碼機制控制消費觀念和價值取向的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
鮑德里亞把拉康認為人總是以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無法擺脫語言控制的現象升級為人總是通過消費來實現人的存在需要和欲望,因而無法擺脫消費社會通過符號編碼機制對人的消費活動的總體操控,陷入自以為從事個性消費的消費陷阱,墮入集體無意識消費困境??梢哉f,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消費社會理解為一個處于個人主體之上的絕對超然的掌控者,徹底否認人具有自由選擇可能的主體能動性。無論是語言的邏輯強制性還是消費的符號編碼的邏輯掌控都無法對所有個人實現大一統(tǒng)式的完美掌控,社會通常都會存在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和獨立,個人總是或多或少地擁有自己的生存選擇空間,從而為實現人的個性存在提供可能。
現實的人不僅具有理性特征,而且具有意志和情感體驗特征,可能表現為非理性的激情存在,因此人在實現本我欲望與外在社會條件的協(xié)調一致,避免社會帶來的壓制和迫害的時候,總會帶有自己特殊的情感和意志特征。從主體消費的最終目的來說,理性僅僅是一個工具,它作為本我欲望訴求更好實現的安全防護工具而獲得存在合理性。為此,理性不是純粹的客觀理性,而是人的理性,受到本我欲望訴求的實現所產生的心理體驗的深刻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性都是從主體特定目的出發(fā)的有限理性,代表人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評價,其中體驗構成評價的重要前提。阿爾都塞指出,意識形態(tài)不同于對世界進行理論解釋的科學知識,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號召功能高于理論解釋功能,意識形態(tài)具有獨特的心理體驗特征,是關于真實與想象的多元統(tǒng)一。“在意識形態(tài)中,真實關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到想象關系中,這種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意志(保守的、順從的、改良的或革命的),甚至一種希望或一種留戀,而不是對現實的描繪?!盵4]230生活體驗直接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評價,純粹的客觀評價是不存在的。從特定的生活體驗出發(fā),人們會形成個性的理性評價。為此,人的評價通常是理性與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真實與想象的多元統(tǒng)一,表征人的理性協(xié)調生活體驗與社會現實條件契合度的實際能力。
從主體的有限理性和個性需求的差異來說,消費活動必然表現出千差萬別的異質性特征。為此,社會為了能夠避免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必然要采取協(xié)調社會成員生活理想的措施,塑造主流價值觀的普遍認同,減少成員的利益沖突和增強社會凝聚力。為此,人的消費活動必然涉及從主體獨斷走向接受社會宏觀引導,從自我存在轉變?yōu)樯鐣嬖?,表明人從消極適應社會走向積極參與社會存在目標的轉變。對消費者來說,參與社會存在就意味著接受社會積極引導的價值目標,對主體本我訴求進行理性升華。這種升華主要表現為主體對自身欲望訴求的不斷修正,對欲望訴求的種類和實現形式進行完善,表現為向社會價值目標靠攏,與社會保持良性互動,在對自身進行理性改造的過程中拓展自身的訴求層次和發(fā)展空間。在主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主體的體驗活動必然要走向理性規(guī)劃,建構符合主體價值要求的理想目標。主體的社會化推動主體意識的塑造和完善,是主體人性不斷升華的過程,體現主體的社會存在狀態(tài)。
當代消費社會對人的消費理想的塑造是以廣告等現代傳媒作為工具,根據消費水平對社會成員進行消費定位的方式引導社會消費階層區(qū)分,通過人與人的相互對照來影響人的消費觀念的塑造,實現社會對人的消費理想最終確立的宏觀操控功能。“廣告的竅門和戰(zhàn)略性價值就在于此:通過他人來激起每個人對物化社會的神話產生欲望。它從不與單個人說話,而是在區(qū)分性的關系中瞄準他,好似要捕獲其‘深層的’動機。它的行為方式總是富有戲劇性的,也就是說,它總是要在閱讀和解釋過程中,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把親近的人、團體以及整個等級社會召喚到一起?!盵2]37人們希望通過消費活動確認自己的消費水準或者作為自己進入更加理想的消費群體的手段,因而人們的消費總是被社會塑造的時尚潮流牽著鼻子走,脫離自身的個性特征,成為經過社會設計和調控的社會性消費。此外,主體自我的理性原則還受到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影響,“超我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它成為傳統(tǒng)的價值判斷的載體,這些傳統(tǒng)的價值判斷以超我的方式代代相傳?!盵3]59傳統(tǒng)習俗和觀念對主體超我意識的形成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通過主體長期的社會生活經歷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社會規(guī)范逐漸從外在的規(guī)則變成主體內在的自律意識,自覺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防止因為違反社會主流價值觀而導致的譴責,避免自我受到超我代表的社會規(guī)則的譴責壓力導致的諸如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發(fā)生。
在實現主體訴求目標的過程中,人們會考慮主體欲求和社會規(guī)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但這種協(xié)調關系不是主體欲求對社會塑造的超我的簡單順從。人的消費欲求具有擺脫外在束縛的抵抗情緒,表明主體在消費活動中的自由選擇意識,從而在消費社會總體控制的大背景下為主體消費自由提供內在動力,推動社會調控與主體自由選擇的對立統(tǒng)一。黑格爾評價蘇格拉底之死時提到人的社會生活必然面對社會規(guī)則代表的客觀自由與人的理性代表的主觀自由的對立,“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個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劇、希臘的悲劇,它不過是借此事件,借蘇格拉底而表現出來而已。這里有兩種力量在互相對抗:一種力量是神圣的法律,是樸素的習俗——與意志相一致的美德、宗教——要求人們在其規(guī)律中自由地、高尚地、合乎倫理地生活,我們用抽象的方式可以把它稱為客觀的自由……與此相反,另一個原則同樣是意識的神圣法律,知識的法律(是主觀的自由);這是那令人識別善惡的知識之樹上的果實,是來自自身的知識,也就是理性——這是往后一切時代的哲學的普遍原則?!盵5]44-45黑格爾對蘇格拉底之死的評價非常高,因為它是客觀矛盾沖突的必然產物,代表不可調和的兩種力量的激烈沖突,以悲劇的形式感染后人,警示后人對理性自由的不懈追求。對于積極參與社會存在的消費者來說,他不僅要保證自身訴求的實現,而且應該積極參與社會規(guī)則的建構。主體價值觀的塑造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環(huán)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6]59人的生活進程不僅是社會化的遺傳活動,同時還表現為實踐性的變異活動,人總是會在原有社會條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存在,實現人的主觀自由與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的有機統(tǒng)一,處于個體與社會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存在過程。
總體上說,在消費意識從個體的觀念向社會化意識轉變的過程中,努力培育消費者主體自由選擇能力是走出消費社會總體控制、導致消費陷入集體無意識困境的現實途徑。人作為具有自由追求的超越存在,注定不會局限于對外在社會價值觀的簡單接受,必然具有積極參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的內在訴求,為主體消費價值觀的形成營造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推動主體自身的本我欲求與自我保護的理性調整以及社會塑造的超我的宏觀調控的多元統(tǒng)一,在消費活動中確立人的超越的主體自由意識。
[1]斯拉沃熱·齊澤克、泰奧德·阿多爾諾:《圖繪意識形態(tài)》,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郭本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4]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5]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On Subjective Free Consciousness of Consum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WANG Guo-fu, LIU Yu-ting, Liaoning University
Baudrillard criticizes the consumer society has domesticated the free choice of consumption activities to the passive behavior of the whole social manipulation, which reveals that people’s consumption activities fall into the unconscious conundrum of lacking critical degree.However,it holds a pessimistic attitude on remoulding the subject freedom and getting out of the consumer society’s overall control.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help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the social expression form of the subject consumption concept, explain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norm,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sumer’s needs and self-regulation, and promotes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of consumer awareness under social macro-control background.In addition, 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s status of consumption as well.
psycho analysis;consumer society;free consciousness
B565.6
A
1671-7023(2017)05-0009-05
王國富,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羽婷,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建設性維度研究”(13CZX001)
2017-03-01
責任編輯 吳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