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界就一直希望以電影的形式為魯迅先生作傳,以此表達對這位“現(xiàn)代文學之父”的深切紀念,同時通過電影這種通俗的藝術方式讓廣大民眾了解和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1960年,電影《魯迅傳》計劃由上海電影局、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承擔拍攝,當時已經確定魯迅、許廣平、瞿秋白、范愛農分別由趙丹、于藍、孫道臨、于是之等飾演。但是1963年,就在一切就緒,準備開拍時,這個精英班底因為遭遇了巨大政治壓力,黯然停拍。但是電影藝術界一直堅持著讓魯迅走上銀幕的夢想,1970年和199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分別制作了兩部關于魯迅生平的紀錄片,只是這兩部片子僅僅停留在生平事跡的介紹和說明上,對魯迅先生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表現(xiàn)不多。2005年,幾經曲折,由上海電影集團、張瑜影視文化公司和上海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共同出品的電影《魯迅》終于首映,影片由丁蔭楠執(zhí)導,濮存昕、張瑜、夏志卿、湯杰等主演。這部傳記性質的影片把描寫的時間范圍縮短到3年——即1933年到魯迅逝世前的3年,這3年是魯迅先生生活和戰(zhàn)斗的最后歲月,也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復雜激化的時代,影片選擇這個時段無疑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敘述時間里,要表現(xiàn)魯迅先生深刻而復雜的一生幾乎不可能。影片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作為“精神界戰(zhàn)士”的一面,描述了他與反動派的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支持和領導左聯(lián)的革命活動,營救被捕的丁玲、潘梓年,悼念被暗殺的楊杏佛,保護營救瞿秋白,編輯出版瞿秋白文集,指導文學青年蕭軍蕭紅巴金黃源等。在這些“戰(zhàn)士”的頑強戰(zhàn)斗之外,影片更多地從人性和人情的角度,細膩地描繪了魯迅先生的感情世界,作為丈夫、父親、朋友、導師,魯迅先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精神界戰(zhàn)士”,他也有著自己的愛恨情仇,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昂我獍贌拕?,化為繞指柔?!庇捌凇爸餍伞苯o魯迅先生的固有“戰(zhàn)士”形象之外,描述了“人間魯迅”的柔情一面,真實可信,感人至深,標志著中國傳記電影的最高水平。
20世紀80年代,人物傳記電影多側重于寫事,大多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闡述去歌頌偉人的豐功偉績,很少有探觸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影片。丁蔭楠導演的傳記電影在敘事方式上有了極大的突破,他特別善于把史實與情感的真實融合一體,在影片中形成“感情的真實”,這種真實在宏大的歷史語境中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情感震撼,特別是針對革命歷史人物的悲劇氣氛的渲染,使得傳記影片突破了“紀錄片”“傳記”的范疇,而擁有了“故事片”“詩劇”的詩意色彩。在《孫中山》下集部分,導演將孫先生四位摯友的犧牲作為獨立的板塊情節(jié),將孫中山失去戰(zhàn)友的悲痛心理作為板塊兒的串聯(lián),來表現(xiàn)孫中山先生一生的孤獨悲愴。在拍攝《周恩來》中悼念賀龍將軍那場戲時,甚至將賀龍將軍的骨灰請到了拍攝現(xiàn)場,濃郁哀傷的氣氛一下了籠罩了整個演出與拍攝劇組?!遏斞浮返呐臄z同樣繼承了“情感真實”的美學風格,加上對魯迅原著作品的完美融合與詩意闡釋,使得這部傳記電影美輪美奐,絲毫不遜色于國內外任何一部所謂“大片”。
丁蔭楠執(zhí)導的傳記電影《魯迅》,主要展示了魯迅先生情感世界中的以下幾個維度。
一、 殷殷親情
魯迅是怒目金剛的戰(zhàn)士,是苦苦思索民族新生的思想者,是不懼犧牲沖在最前沿的革命者,但是魯迅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這才是真實的魯迅。傳記電影《魯迅》中,還原了人間魯迅真實的情感世界,殷殷的親情是魯迅先生對人間大愛的生動體現(xiàn),他愛自己的夫人許廣平,更愛自己的兒子周海嬰。
電影從頭至尾都以魯迅的家庭為主要場景,這就決定了許廣平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他們的深沉愛情不僅表現(xiàn)在《兩地書》火熱的文字中,也表現(xiàn)在日常關切的眼神和默默無語但心有靈犀的陪伴中。影片中描寫了許廣平對魯迅先生無微不至的照顧,有四次流淚的特寫,把夫妻兩人的互相關愛的情感推到了高潮。第一次流淚是當許廣平得知魯迅的病情嚴重只能活一年時憂心忡忡,愁眉不展,她拿出兩張x光片一邊對比一邊默默流淚,魯迅勸慰她后,許廣平上樓休息,魯迅坐在書桌邊望著她的身影,回憶起當年定情時的話:“先生,你真的不懂愛情嗎?”“我有許多缺點,恐怕辱沒了你……”不難看出導演在這里要表達的意思——偉大的愛情是魯迅先生無畏勇氣的來源。第二次流淚是魯迅拒絕了國民黨的收買后,許廣平力勸魯迅去蘇聯(lián)療養(yǎng),被拒絕后傷心哭泣,海嬰默默地看著媽媽,他跑上樓找爸爸,要爸爸去哄媽媽不哭,魯迅下樓時,許廣平已經在踏著縫紉機做針線了。第三次流淚是許廣平勸魯迅戒煙,魯迅不想戒煙,說:“我只有這一個老友了?!痹S廣平生氣,轉身躺在床里邊不理他,魯迅抽出一片秋葉,念《臘葉》一文勸慰,回憶起自己以前病重時廣平對自己的照顧,“有你在,我不會那樣簡單地就隨風飄散的……”他的回憶感動了許廣平,在被窩里泣不成聲。第四次流淚是魯迅病重住院,海嬰看望父親后問媽媽:“爸爸的病會好嗎?”許廣平一邊回答“會好的,真的會好的”,一邊淚流滿面,海嬰給母親擦淚,母子兩人緊緊相依,這個鏡頭傳達著對母子兩人命運的擔憂。
魯迅先生不是不懂愛情,不是不懂保健和長壽,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才去不懈地戰(zhàn)斗,以至于不懼犧牲。他對許廣平的愛情是含蓄的和深沉的,影片里很多次表現(xiàn)他們眼光的交流,這是一種互相理解和依靠的愛情。在魯迅臨終的夜里,他們雙手相握,互相凝視,許廣平的眼中充滿了悲哀,魯迅凝視著自己的愛人,雖然以前他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但是面對摯愛的妻兒,誰能不熱愛生命呢? “我渴望活下去”“我真不能想象,再也看不到你和海嬰了……”這充分表達了魯迅心中對妻子和孩子最深沉的愛。
對孩子的愛也是傳記影片重點表現(xiàn)的內容,作為慈父,魯迅和千千萬萬父親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影片開始就描述了父子兩人一起洗澡嬉戲的歡樂場面,然后穿插了魯迅帶著孩子逛街、買零食、看電影等片段。特別是魯迅帶海嬰到內山書店,海嬰爬梯子去取書看書,一不小心失足跌落,因為鏡頭一直在關注著海嬰的行動,沒有拍攝他周圍的人,所以他跌落時觀眾的心都懸起來了——這種張力到下一個鏡頭才得到釋放——魯迅一把抱住跌落的海嬰,父子倆相望大笑。雖然鏡頭沒有展現(xiàn),觀眾終于看懂了,原來魯迅一直在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這種細心的父愛一直貫穿在影片中。當海嬰看到父親住院時,關心地問:“爸爸的病會好嗎?”當?shù)玫健皶玫摹被卮鸷?,純真的眼睛里閃動著快樂的光芒。在病床上,大手和小手僅僅相握,這個特寫鏡頭真實揭示了魯迅先生對孩子的愛,同時,這種父愛也是他堅持生活和戰(zhàn)斗的勇氣的源泉。
魯迅先生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對于教育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在《狂人日記》里,他發(fā)出了震耳發(fā)聵的時代最強音“救救孩子”;在《我們現(xiàn)在怎么做父親》里,他主張:“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以幼者為本”等??傊?,和孩子平等交流,這是魯迅先生一貫的教育主張,這在影片中也有生動的體現(xiàn)。和海嬰平等、開心地交流正是魯迅先生在踐行自己的教育主張。當他惜別蕭紅時,海嬰大聲和他說“明朝會”,因為劇烈的咳嗽無法回答孩子,海嬰生氣地說“爸爸聽不見,他是個聾子嗎?”在咳嗽之后,他馬上用盡力氣給孩子打招呼:“明朝會!明朝會!”這簡單的幾聲問候幾乎耗盡了魯迅的精氣神,但他還是大聲喊出來了,這是一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無限愛意的最后表達,也是對孩子美好明天的深深祝福。
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不僅表現(xiàn)了魯迅對于海嬰的父愛,也描寫了瞿秋白和楊之華對于女兒獨伊的刻骨思念,描寫了楊杏佛遇刺時為了保護兒子,緊緊伏在孩子身上……這些偉大的人又都是普通的父親,他們和魯迅先生一樣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不僅是“救救孩子”的思想者,更是踐行者。
“夢是愿望的實現(xiàn)”,丁蔭楠導演的傳記電影善于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影片里有多個描寫夢境的鏡頭,亦真亦幻,揭示了人物內心世界。在魯迅的臨終之夜,他亦夢亦真看到了母親,看到了熟睡的妻子,最后到了孩子床前,依依不舍地注視著孩子——這是人物最后的靈魂游走,是對他熱愛的世界和家人的最后告別,也是豐富感情世界的詩意呈現(xiàn)。
李新宇在評價60年代的《魯迅傳》劇本時,認為:“而在這個劇本中,也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周作人。這樣,魯迅的生活就被閹割了。在這種不完整的生活基礎上,很難再現(xiàn)一個完整的魯迅形象。”[1]美中不足的是2012年拍攝的影片《魯迅》中,仍然沒有給周作人、周建人兄弟安排一個位置,魯迅作為長兄,對兩位兄弟無私的關愛和幫助,尤其是把周作人帶到日本求學,在他的指導下走上文學的道路,兄弟兩人志趣相投,在“五四”文學中并稱“周氏兄弟”,雖然后來失和,但是這骨肉相連的手足之情更應該是臨終的魯迅回望的內容。如果影片中“靈魂的回望”一節(jié)加上周作人、周建人甚至朱安的身影,那就使得魯迅的感情世界更加完整,也更加合情合理了。
二、 戰(zhàn)友情
魯迅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英雄,拍攝他的傳記電影已經不是簡單的藝術家的個人行為,而是一個時代對自己的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的懷念與致敬。在60年代準備拍攝《魯迅傳》時,很多領導人都作出過相應的指示,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有資料這樣記載:“周總理首先指示:《魯迅傳》影片應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的評價為綱……關于黨的領導,總理指示應該寫瞿秋白同志和魯迅的戰(zhàn)斗友誼;總理還提到內山,他說,這個人至今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盵2]2012年丁蔭楠執(zhí)導的傳記電影《魯迅》,也著力表現(xiàn)了魯迅與瞿秋白的偉大友誼,這是共同戰(zhàn)斗、互為依托的親密戰(zhàn)友之間的生死之情,也是文學家之間互為欣賞的“知音”之情。影片如實描寫了瞿秋白避居魯迅寓所,兩人在文學上的互為欣賞,魯迅在瞿秋白被捕后積極營救,瞿被害后又帶病為之出版文集《海上述林》。影片中最富詩意的情節(jié)是魯迅和瞿秋白聯(lián)床夜話,暢談人生和文學,很多話語取自瞿秋白的《多余的話》和魯迅“夢醒后無路可走”的論述,有理有據,表現(xiàn)了導演對材料的精準掌握。兩人共同吟讀魯迅的散文詩《雪》:“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痹谡b讀中,兩人的眼前開始飄灑著雪花……在魯迅得知瞿秋白遇害后,幻覺中出現(xiàn)瞿秋白孤獨而憂郁的身影:“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边@種象征手法的運用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基于對魯迅和瞿秋白共同的精神氣質——“孤獨”的深刻理解之上而設計的,是對影片表現(xiàn)手法虛實結合的完美運用。
戰(zhàn)友情還表現(xiàn)在他和宋慶齡、蔡元培、楊銓(楊杏佛)等的交往中,1932年12月17日,宋慶齡、蔡元培、楊銓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該團體的任務主要是三點:爭取釋放國內政治犯;予政治犯以法律的辯護及其援助;協(xié)助關于爭取公民權利,如出版、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的斗爭。魯迅深知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卑劣,但仍然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參加同盟并積極活動,影片表現(xiàn)了營救作家丁玲、潘梓年,為楊杏佛舉行送殮儀式等活動。特別是魯迅果敢地前往萬國殯儀館送殮,并且出門不帶鑰匙,以示他視死如歸,蔑視反動派的英勇氣概。在安慰被害者家屬和怒斥反動派的罪行后,魯迅在雨中撐傘獨行,街邊閃過特務監(jiān)視的眼光,畫外音是他為楊杏佛寫的悼念詩:“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這悲傷而又壓抑的畫面暗示著當時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也襯托了魯迅先生對失去革命戰(zhàn)友的痛苦惋惜之情。
總之,傳記電影《魯迅》巧妙地把魯迅和瞿秋白和楊杏佛的戰(zhàn)友情貫穿在對反動派的不屈戰(zhàn)斗之中,影片開始用左聯(lián)作家丁玲、潘梓年的被捕、應修人的被害引出了楊杏佛與魯迅等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營救行動。宋慶齡、史沫特萊等非常關心魯迅的身體,催促其檢查和療養(yǎng),影片中僅僅用他們各自的一句話就表現(xiàn)了對魯迅的殷殷關切之心——史沫特萊:“為什么還要找時間,就明天吧!”宋慶齡:“魯迅先生,我懇求你立刻住院檢查,因為你的生命不是屬于你個人的,而是屬于中國革命的!”在思想高度上。無疑魯迅是孤獨的,但是在對反動派的戰(zhàn)斗中他并不孤獨,雖然無數(shù)戰(zhàn)友犧牲了,但是正是這種犧牲才能喚起戰(zhàn)友對反動派的仇恨之情,喚起戰(zhàn)友“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責任,楊杏佛、瞿秋白的犧牲鼓舞著魯迅,也鼓舞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而斗爭下去。
三、 師生情
作為五四文學的先驅者,魯迅先生熱情指導過無數(shù)學生和年輕作家,他也是“左聯(lián)”革命作家們的“盟主”,領導著30年代的左翼文藝運動。影片重點描繪了他對丁玲、馮雪峰、蕭軍、蕭紅、巴金、黃源等的熱情指導和無私援助,真實展示了作為導師的魯迅對年輕人——代表著中華民族未來的年輕人的引導、培養(yǎng)及愛護之情。
影片的第一幕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一次演講,當學生請教年輕人應該“怎么做”和“做什么”時,魯迅回答:你們是知識階級,應該是“精神界之戰(zhàn)士”,永遠不滿足現(xiàn)狀,永遠不顧利害,隨時準備做出犧牲,是獨立和清醒的……這些語重心長的話既是魯迅自身偉大精神的寫照,也是他對民族未來、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在演講結束時,學生們大聲吟誦著魯迅先生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案┦赘蕿槿孀优!闭囚斞笧榕囵B(yǎng)和指導年輕人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真實寫照。
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zhèn)壓革命文學,大興“文字獄”,丁玲、潘梓年的被捕,應修人遇難,魯迅積極組織營救丁潘,出版丁玲的小說,囑咐一定把稿費郵寄給丁母。馮雪峰既是魯迅的學生,也是共產黨在“左聯(lián)”的負責人,他對魯迅恭敬有禮,虛心接受魯迅的教誨和指導,在經歷長征回到上海后向魯迅匯報了紅軍到陜北的消息,每一次拜訪都得到了魯迅的熱情招待,在得知魯迅逝世的噩耗后,他哭倒在靈前。蕭紅、蕭軍這一對東北流亡作家,拜訪魯迅時連坐電車返回的零錢也沒有了,魯迅慷慨資助他們,給他們的小說作序支持。蕭紅、蕭軍經常來魯迅家聚會吃飯,親如一家,魯迅像慈父一樣勸解其感情糾紛,最后蕭紅遠赴日本,離別時淚流滿面。魯迅對于巴金、黃源等年輕作家的文學活動也積極支持,給他們新辦的雜志寫稿,指導他們校稿翻譯。影片通過一個夜行送別的鏡頭喊出了巴金等年輕人對魯迅的崇敬感激之情:“先生,讓我們和你一起吧,一起做一個愛夜的人!”
遺憾的是,影片中雖有魯迅先生對黨內左傾主義隨意解散“左聯(lián)”的憤怒指責,但沒有表現(xiàn)魯迅與其最忠誠的學生胡風的師生情,因為“胡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繼承者,他是從人格、精神、事業(yè)、思想上全面的吸收、感應著魯迅,將之完全融化成自己的血肉生命,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用魯迅的精神與現(xiàn)實世界碰撞、結合?!盵3]影片也沒有描述其與左傾主義如周揚等人進行的“兩個口號”的論爭——而這個事件是魯迅臨終前最重要的文化斗爭事件,甚至對于建國后的“胡風反革命集團”冤案和“文化大革命”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從思想史的意義上講,胡風存在的意義是遠遠超過馮雪峰、蕭軍、蕭紅、巴金和黃源們的,傳記電影《魯迅》回避了這個重要的史實和存在,不能不說是最大的缺憾。
四、 一個都不寬恕
影片還以對比的手法刻畫了魯迅先生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反動派的憎惡之情。影片中有一個情節(jié),就是魯迅救助一位腳被扎傷的黃包車夫,這個故事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出現(xiàn)過,觀眾對此情節(jié)非常熟悉,所以電影中沒有作過多交待,因此這個簡單的處理并非像孫玉石教授所稱:“影片中的一些細節(jié)如魯迅為黃包車夫擦藥等因為缺少鋪墊,所以打動不了觀眾?!盵4]相反,對黃包車夫的救助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真正的人民立場。在魯迅的葬禮上,無數(shù)黃包車夫也參加進來為先生送行——這正表明了魯迅先生不是脫離民眾的“文人”或者“空頭革命家”,而是扎根于人民大眾的真正的“人民之子”,是真正的“民族魂”!
對反動政府的憎惡之情也是電影著意刻畫的魯迅情感世界的重要方面。當魯迅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去營救被反動政府抓捕的丁玲、潘梓年時,有兩個特務監(jiān)視他們的畫面,一個特務(成中)嚴肅地告訴另一個“周先生是我的老師”,雖是特務,也難掩心底的崇拜之情;魯迅參加楊杏佛的葬儀時,還有特務監(jiān)視的特寫鏡頭,雖然他們一言不發(fā),但是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壓抑恐怖的氣氛,但是魯迅不懼危險,當眾抨擊反動政府,展示了大無畏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在魯迅的寓所對面,一班特務日夜監(jiān)視著,當他們得知魯迅病重時才撤離;魯迅的學生成中代表反動政府勸魯迅發(fā)表聲明與政府妥協(xié),請魯迅到日本或者歐洲療養(yǎng),并愿意承擔其全部費用,遭到了魯迅的嚴正拒絕。
正是這種不屈的斗爭精神逼迫著魯迅不顧自己的健康,堅持戰(zhàn)斗,不逃離戰(zhàn)場。當史沫特萊轉達高爾基邀請他去蘇聯(lián)療養(yǎng)的口信時,他婉拒了,因為他要留在中國和敵人戰(zhàn)斗,不愿意敵人造謠他“拿盧布”。當然,魯迅對左傾主義的領導方式也充滿了憎惡之情,當他聽馮雪峰說左聯(lián)來那個聲明都不發(fā)就自動解散時,非常憤怒和失望:“正是這些人殺了秋白、柔石……”許廣平和魯迅關于“革命”“反革命”“革革命”的討論明顯來自《而已集·小雜感》中的一段: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影片里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是對周揚等錯誤領導方式的批判,但是也顯示了魯迅先生批判一切、懷疑一切的斗爭精神,顯示了他對于阻礙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切消極力量——不管是反革命,還是打著“革命”的旗號的左傾主義,都極具憎惡之情。在“立遺囑”一節(jié)里,這種對敵斗爭的決絕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我的怨敵可謂多矣……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最后,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之情也構成了傳主豐富情感世界的內容。作為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蘊藏著對民族、對人民的大愛,同時他也熱愛生活和藝術、平易近人、幽默機智、和藹可親,絕非高傲冷漠之人。影片中他得知蕭紅蕭軍連返程的車費都沒有時,慷慨解囊相助,當蕭紅、蕭軍產生矛盾時,魯迅細心地勸導蕭軍,蕭紅遠赴日本,他準備茶葉相送。最能表現(xiàn)魯迅熱愛生活的情節(jié)是年夜飯時,他對蕭紅衣服搭配的妙論和蕭紅和他開玩笑的場景。影片還表現(xiàn)了他對木刻藝術的提倡和指導,實際上他也是中國木刻藝術最早的倡導者——這些都生動形象地表明了魯迅不僅只會埋頭工作,更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魯迅有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保ā对僬摾追逅牡沟簟罚╇娪啊遏斞浮肪捅辛诉@種悲劇意識,在短短的影片中,不斷給觀眾展示有價值之物的“毀滅”——左翼作家被捕、被殺,楊杏佛被暗殺,瞿秋白被處決,蕭紅蕭軍離別,“左聯(lián)”解散,最后是為了民族覺醒而勇敢戰(zhàn)斗的魯迅離別人世……這一系列的“毀滅”無不震撼了觀眾的內心,一方面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悲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魯迅生命將逝而戰(zhàn)斗遠未勝利的悲劇結局?!盁o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誚》)影片中在表現(xiàn)魯迅對妻子和兒子的深沉關愛的同時,也不斷表現(xiàn)了他工作任務的繁重,病情的加劇,整部影片一開始就沉浸在悲劇之中,妻子和友人的勸阻都不能使他停止戰(zhàn)斗和工作,相反,有了死亡的壓迫,魯迅先生工作更加辛苦了——這種反向的張力使得觀眾一直為先生的生命擔心不已。魯迅愛著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學生,愛著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甘愿去做甚至被人抽掉或者遺忘的“人梯”,甘愿犧牲生命去“肩住黑暗的閘門”,他的不息奮斗直至犧牲表現(xiàn)了真的猛士精神,是一種壯美的和振奮人心的悲劇精神,電影準確地理解和表現(xiàn)了時代,也理解和表現(xiàn)了魯迅及其戰(zhàn)友們偉大的犧牲精神,成功描繪出了真實的“民族魂”。
電影中大量引用魯迅作品的原文,這既增加了電影的文學色彩,也顯示了魯迅作品中豐富的美學價值和意義。如在激情的演講后學生對詩作《自嘲》,瀟瀟雨暮中魯迅吟出古體詩《悼楊銓》,和瞿秋白聯(lián)床夜話中共同吟誦散文詩《雪》,為勸慰許廣平誦讀散文《臘葉》,在夜路上和巴金黃源一起闡釋雜文《夜頌》,在肅穆的葬禮上用作人物內心獨白的是其散文詩《野草題辭》的朗誦。隨《雪》的吟誦在魯迅書房里出現(xiàn)了漫天的雪花,隨《野草題辭》的朗誦魯迅墳墓疊化為原野上野草的隨風燃燒……編劇和導演精心挑選的作品,與場景及情節(jié)形成了完美的契合,把劇中人物的情感與作品中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拉近、融合,使得電影成為魯迅生活與其作品中情感的完美影像闡釋。應該說,這些直接進入電影的作品片段或意象,支撐起了作為作家的魯迅形象的詩意底蘊,影片對這些文學作品中韻味深厚的內涵及影像超現(xiàn)實意義的表達,又為魯迅豐富的情感世界帶來了無盡的回味與悠長的余韻。
人物傳記電影是以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業(yè)績?yōu)轭}材的一種影片?!皞饔浧c一般故事片不同,在情節(jié)結構上受人物事跡本身的制約,即必須根據真人真事描繪典型環(huán)境、塑造典型人物,傳記片雖然強調真實,但須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在歷史題材的基礎上允許想象、推理、假設、并做合情合理的潤飾?!盵5]這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給“人物傳記電影”的解釋,這個定義涵蓋了傳記電影的兩個要點,一是歷史真實,二是藝術真實。傳記電影《魯迅》一方面遵循歷史史實,肯定了“民族文化英雄”的傳統(tǒng)形象,另一方面又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與其感情世界進行了完美的融合,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魯迅先生豐富而充實的感情世界,塑造了一個平易近人、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人間魯迅”的立體形象。電影遵循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雙重標準,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的結合,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中國傳記電影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