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琛
【摘要】同樣處于沿海,青島和上海一樣存在的“洋涇浜”現(xiàn)象,本文總結了青島方言中的“洋涇浜”的部分用詞個例,對當代的中西語言融合做了分析。
【關鍵詞】青島 方言 “洋涇浜”英語
作為一種特殊現(xiàn)象,上?!把鬀茕骸庇⒄Z曾經在部分區(qū)域流行很久并影響到后來。青島,作為開放較早的城市,同樣存在這個現(xiàn)象,但由于沒有形成大的規(guī)模,歷來沒有被命名,只是在方言中體現(xiàn)。
一、從上海的“洋涇浜”英語現(xiàn)象看青島“洋涇浜”英語產生的必然性
洋涇浜,原本是上海市一條非常普通的河流名字,后來被作為 英、法租界的分界線,逐漸成為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場的另一個名字。洋涇浜英語產生在這個時期的這個地點,從使用功能看依然是一種語言工具,只是因為時間和地點和巧合。他是上海本地話和外來語言(英語)的相互交融,是本土語言和外來語言在畸形環(huán)境下產生的畸形結果,是上海話和英語的相互變形、相互融合和相互影響,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正式的語言一般會有字、詞、句的規(guī)范和法則,而洋涇浜英語突破了各種規(guī)定和規(guī)范,更加口語化,更加貼近基層民眾,在特殊時期方便了人際交往的需求,以其簡單、便利性迅速被民眾接受和推廣。
上?!把鬀茕骸庇⒄Z從萌芽到大面積流行再到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其間經歷了一段時間,在特點時期有一定的存在意義,是上海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淵的歷史意義大于文化價值,其實用性能也遠大于研究價值,作為一個時期的時代產物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樣是沿海通商口岸,同樣有過被列強統(tǒng)治的歷史,同樣有中外人士交往的需求,青島同樣存在“洋涇浜”現(xiàn)象。
1898年3月6日,中德簽署《中德膠澳租借條約》,青島部分區(qū)域被租借割讓,以德國為代表的列強開始了在青島的統(tǒng)治和殖民。政治的淪陷,直接決定了經濟和文化的退讓,德國在青島期間營造了歐式風格的建筑,修繕了強大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自然也在精神層面影響著青島的語言、文化和風俗,這種影響通過人際交往逐步擴大, 青島話和外國語言的結合自然難于避免,青島“洋涇浜”英語的出現(xiàn)就不是偶然了。
二、青島方言中的“洋涇浜”英語詞匯個例
青島“洋涇浜”英語現(xiàn)實存在,自然會影響到青島的方言和本土文化?,F(xiàn)如今,一些看起來土生土長的詞語,其實骨子里帶著的是“外國血統(tǒng)”。
例如,舊時青島啤酒廠的工人使用一種四輪車進行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被大家稱為“轱轆馬”,這是日本占領青島時期帶來的語言,來自日語的“車”“kuruma”;
德國占領青島17年,德語對青島話也帶來了很大影響。青島話里年輕女孩子被親切的叫做“大嫚兒”或“小嫚兒”,這種叫法與德語中的女士“Dame”(音嗒么)發(fā)音相近。還有平常青島人使用的“古力”也是一個典型的德語發(fā)音?!肮帕Α?,是青島人對“窨井蓋”的獨有稱呼,音譯自德語“Gully”,也就是溝渠、下水道。
什葛列特(德文Zigarette Herr)香煙,今已不用。但現(xiàn)在老青島人仍有人稱雪茄煙為“什(shi)葛子”,仍沿用了這個語源。
啤酒的德文是Bier。在過去的字典中是查不到“啤”字的,1903年英、德商人創(chuàng)辦了青島啤酒廠,人們根據英語的發(fā)音譯作翻譯而來,加上啤酒有部分酒精,慢慢地被叫做啤酒。啤酒舊時又有叫做“皮酒”、“比酒”的。日本人由荷蘭語Bier譯作ビ—ル,更有全部作為音譯的“啤露”。現(xiàn)在的年青人已很少知道了。
青島有一個名牌,當年叫利勃海爾?,F(xiàn)在老城區(qū)的住戶中還在使用著琴島——利勃海爾的冰箱,這也是對歷史的一種懷舊。利勃海爾源自德文。利勃,德文lieb,可愛的,可親的。海爾,德文herr,先生,紳士。利勃海爾就是好好先生的意思,它也是一家德國公司的名字。這幾個字和青島很有些淵源,也算是青島話中的外來語吧。
青島話里還有英語的發(fā)音:英語“Scratch”,意思是抓撓、搔癢,而青島話中抓撓這一動作被叫做“Kuai”,正是從“Scratch”音譯過來的。以前青島家家戶戶用煤餅和木柴燒火做飯取暖,每到深秋時節(jié)各家各戶的男人會爬上屋頂,用一根長繩拴個大秤砣,緩緩放入“伏臺”,反復上下提放,清理“伏臺”內的堆積煙灰物,力求煙道通暢,保證一家人冬季取暖的需要?!胺_”來自于英文“Vent”一詞,原意是通風口,出煙孔。中文譯做煙囪。
老青島人將鳴響警報叫做“拉哞”,此語來自德語中“警報”一詞“alarm”。每逢大霧,團島的霧笛就會鳴叫,老青島稱之為“拉哞”。每年的11月14日是德國軍隊侵占青島的日子,為“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市政府決定于每年此日試鳴防空警報,市民也稱之為“拉哞”。
青島人把拳擊比賽叫做“鉚克斯”,來自于英文的Box,是拳擊的意思。而青島方言中的動詞“鉚”就是用拳頭猛力打擊的意思。這也給“鉚克斯”這一音譯詞加上了一重青島本地色彩。不銹鋼在以前還屬于稀罕物,“尼根兒”就是老青島人對這種堅硬而又耐腐蝕的新制合金的稱呼,這來源于英文 “Nickel”,意思是鎳——同樣也是承制不銹鋼的主要材料之一。一種用白色鋁皮做成的圓形小桶被老青島人叫做“米達羅”,來自俄語中的“水桶”。過去許多青島市民把鋼卷尺叫做米達尺,來自英語中的米達“meter”,與法語中的“mètre”發(fā)音相近。
另外青島話中把“人”念成“銀”同樣也是受外來語的影響?!叭恕钡臐h語拼音“Ren”外國人怎么也學不會這種發(fā)音,他們便根據漢語拼音拼寫出了自己讀起來比較簡單的“Yin”,時間長了便成了“銀”。
總體來看,青島洋涇浜英語具有以下特點:1.沒有形成規(guī)模,傳播范圍和使用人群不大,詞匯量也只是小部分,整體影響不大;2.所有的用詞只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規(guī)范和記錄,沒有上?!堆鬀茕河⒄Z手冊》那種總結性的文獻記錄;3.所有的詞匯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升華的,結合了中西特點,詞匯基本都是生造的,沒有規(guī)律可循;4.不同于上海的洋涇浜英語,青島的部分洋涇浜英語有外國人適應中國語言環(huán)境的因素;5.完全沒有語法規(guī)范,全部適應溝通和交流的方便。
三、客觀看待新時期中西交匯中的“洋涇浜”現(xiàn)象
與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洋涇浜現(xiàn)象類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家間的聯(lián)系與交流日益緊密,外來語現(xiàn)象便是新時期的洋涇浜語言。
首先,吸收外來詞往往被視為一個社會見多識廣的積極標志,但必須把握住必要的度,不能一味的完全排斥,更不能盲目的全盤接收,尤其是年輕人的過度使用現(xiàn)象嚴重令人痛心。
其次,要像客觀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一樣適度吸收外來詞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漢學家梅維恒說:“沒有純潔的語言”。他列舉大量來自英語和日語的外來語為例,“不僅語言的不斷變化是‘正常的,而且‘從其他語言借用詞語實際上也是一種健康的現(xiàn)象”。
其三,不管是外來詞“入侵”了漢語,還是漢語“吸收”了外來詞,在這場純潔性與實用性的對決中,漢語能否健康“成長”是每個中華兒女都關心的問題。外來語不應被消滅,也消滅不了,如何使其更好的被吸納才是解答的關鍵。
總之,青島話中的洋涇浜語,或者說是外來語,雖然帶有外來殖民色彩,并且與中文的表意功能相左,但它們仍然是青島方言的一大特色分支,承載著語言的獨特魅力,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正如作家王蒙所說:“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光,是自然景觀也是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