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露露
【摘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常常是翻譯過程中難于處理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盡量保持形義之間的“平衡”。本文主要是以趙彥春老師的《莊子》英譯為例進行分析,來看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從而做到形意兼?zhèn)洹?/p>
【關鍵詞】中國古典文化 《莊子》英譯 平衡
在中國詩詞翻譯中,如何處理形式和意義的關系是譯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但在實際翻譯中,由于受到各種語言和非語言限制, 如翻譯詩學、意識形態(tài)、文化差異、語言表達不同等, 達到形意兼?zhèn)洳⒎且资隆R簿褪钦f,解決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關鍵在于保持形式與意義之間的平衡。為追求詩歌的形意兼?zhèn)洌?英國翻譯理論曾經薩沃里曾在《翻譯的藝術》中明確提出,詩歌翻譯要以詩譯詩。趙彥春教授曾在《論中國古典詩詞英譯》中也強調形式的重要性,他認為翻譯時注重詩歌的形式和語言形式能夠創(chuàng)作出符合詩歌“三要素”的佳作。本文以趙老師的部分《莊子》英譯為例,來展示形式和意義是如何達到平衡的。以下就翻譯中形義之間的幾類典型對應關系作初步分析。
一、忠原文,近形式
原文:支離疏者,頤隱于臍,肩高于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線,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選自《莊子》4)
趙譯:A man called Rickets is so deformed, chin hidden in navel, head sunk between shoulders, hair on the back of his head twirled up, nostrils, mouth, eyes all pulled up, and thighbones and ribs interlocked. He makes a living by mending and washing clothes for others, and he can sustain a family of ten by husking and winnowing grains for others.
作者運用排比,基本四字格的堆砌,文筆簡潔流暢, 結構工整緊湊,讀起來朗朗上口。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譯文很難模仿中文的四字格,只能謀求忠于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盡量接近原文形式。就這段譯文來看,趙譯基本譯出大意,且譯文形式盡量接近原文的風格。原文用四字格,譯文用英語中的特有的語法結構,巧妙地使用了“名詞+過去分詞”的復合結構,如chin hidden in navel, head sunk, eyes pulled up等等,使原文句子更加簡練,極富感染力。和四字格的效果雷同。內容和形式均相似,基本做到了與原文內容和形式的平衡。
二、近形式,異意義
原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ㄟx自《莊子》《在囿》篇)
趙譯:He who has the land has a large thing. Having a large thing, he should not feel he has it; he should have it instead of being had by it. Only in this way can he have everything. If he knows he has the thing, not the thing has him, will he just rule the world?
“大物”的含義應該這樣理解,大即道,大物即道物,即先天之道。趙老師的譯法傾向于將原文表面意思譯出,保留形式對等。筆者認為他的處理方式是合適的。這短小精悍的中文,蘊含了深厚意義,想完全譯出并非易事。這樣的例子在詩歌翻譯中尤為經典。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華, 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的典范, 其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也正體現(xiàn)于這種完美的統(tǒng)一之中。而在實際翻譯中,為求整體藝術效果的和諧對等,再現(xiàn)原始的意境和神韻,犧牲部分意義也是在所難免的。雖然這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詩歌,但其形式和內涵已經十分接近。不得不說,趙譯本在意義上有點偏差,但他保留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可以從整體上說達到了意義和形式的平衡。
三、同內容,異形式
原文:“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保ㄟx自《莊子》2)
趙譯:The Roc flies to South Sea, splashing water for one thousand miles, whooping and whirling upwards for thirty thousand miles. It travels before the wind of July.
本節(jié)原意是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而趙譯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三千里譯成one thousand miles,九萬里譯成thirty thousand miles,似乎意義和形式都十分不同。其實不然,奈達曾說過:“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遵守每種語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譯者不會把一種語言的形式結構強加到另一種語言之上,而是隨時作必要的調整,把原語的信息用譯入語獨特的結構表達出來。”漢語“三千里”和“九萬里”都表示很遠的距離,具有象征意義,是一個虛的概念,并非實指。同理,英文中的“one thousand miles”和“thirty thousand miles”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卻蘊含了同樣的意思,距離都很遠。
中國古典文化翻譯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其研究和翻譯工作十分重要。趙彥春老師在《莊子》英譯上的堅持以及他在英譯上的處理很好地達到了意義和形式的平衡。上述三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關系,在翻譯中都很常見,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我們不能只追求形式或者意義,而是注重二者的平衡關系。
參考文獻:
[1]譚載喜.奈達和他的翻譯理論[J].外國語,1989,(5):33.
[2]趙彥春.論中國古典詩詞英譯[J].現(xiàn)代外語,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