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1936年7月的一天,蔡元培收到友人張靜江的來信。張靜江告知蔡元培,自己的一位朋友準備出一本書,萬事俱備,只差一篇序言。張的友人仰慕蔡元培的學識和影響力,而且知道張靜江和蔡元培的關(guān)系很好,就希望蔡元培能為自己的新書作序。
收到張靜江的來信,蔡元培回復:“其著作未曾讀過,深恐隨筆嘆美,反與其真相不符也。”
被蔡元培推辭之后,張靜江沒有放棄。半個月后,張靜江再次來信,執(zhí)意要蔡元培幫友人一次忙。蔡元培依舊推辭:“未讀全書,率爾發(fā)言,于心不安。”
第三次,張靜江親自帶著友人的新書登門,無論如何也要蔡元培動筆。蔡元培請張靜江在住宅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吃飯。張靜江為蔡元培不給自己面子而有些鬧情緒,因此,他只端著酒杯,不吃菜,也不說話。這時,蔡元培端著酒杯先行向張靜江敬酒,他誠懇地說:“張老弟,并非我不愿出手。我粗略地看過這本新書,是關(guān)于戲劇方面的,而對戲劇我是門外漢,未曾研究此學,怎敢妄談?我不怕被讀者嘲笑,倒是擔心因此而輕慢了一本好書。”說完,他一飲而盡。
一直在生悶氣的張靜江突然拍案而起,端起酒杯也一飲而盡:“蔡兄,我就知道你不會無故不幫忙。換作是我,我也會這么做的?!?/p>
蔡元培三次推辭為新書寫序,看似不近人情,但恰恰是一種對自己、對友人和對讀者負責任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