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義芳
9月初,朋友圈里一張圖片廣為流傳:一群家長或蹲或趴,或俯身或登高,只是想偷偷看一眼剛剛?cè)雸@的孩子。這是一群有著分離焦慮的家長,同時有著分離焦慮的還有剛剛?cè)雸@的幼兒。“分離焦慮”指幼兒與親人分離而引發(fā)的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yīng)。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xiàn)為飲食減少、煩躁不安、情緒不穩(wěn)、沉默寡言等,有的幼兒還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應(yīng)急反應(yīng),如發(fā)燒、腹瀉等等。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使分離焦慮長時間得不到改善,那么幼兒的健康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我市為所有0~3周歲嬰幼兒家庭提供四次免費服務(wù)。我園抓住這一契機,從幼兒兩周歲起,就聯(lián)合本地的計生部門,主動承擔為幼兒上親子課、為家長開講座的任務(wù),并定期對幼兒開放園所。
上親子課。我園為下一年讀小班的新生家長建立QQ群,家長們可以在QQ群里報名參加親子活動。老師會根據(jù)幼兒的年齡開展活動,幼兒和家長能夠一起走進課堂。
開家長講座。我園原來只給家長做講座,但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講座雖然對科學育兒有一定的幫助,但對怎樣幫助孩子及早應(yīng)對分離焦慮有所忽視。后來,我們補充了幼兒一日生活介紹。家長們根據(jù)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調(diào)整幼兒在家的作息時間,培養(yǎng)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有效緩解了分離焦慮。
定期開放園所。幼兒園里顏色鮮艷的大型玩具、無限魔力的沙池、充滿童趣的裝飾……無一不吸引著幼兒的眼球。定期開放園所,讓幼兒有機會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幼兒對幼兒園的向往。
我園一般在八月中旬召開小班新生家長會,通過家長會搭建起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橋梁。
允許挑選同伴。分班時,我們允許家長給比較粘人、內(nèi)向的寶寶,選擇一個經(jīng)常一起玩的同伴在同一個班級。幼兒進入班級,發(fā)現(xiàn)和自己熟悉的伙伴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幼兒的入園焦慮。
創(chuàng)設(shè)班級環(huán)境?!碍h(huán)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老師提前布置好環(huán)境,讓幼兒一入園,就看見家長提前拿來的全家福被懸掛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從而感受到家的溫馨。
教師家訪。幼兒報到后,幼兒園安排一次集中家訪活動。征得家長的同意后,班主任挑選班上一部分幼兒進行家訪。家訪時,老師通過和孩子做游戲,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從而使幼兒入園后對老師產(chǎn)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帶喜歡的物品入園。入園之初,我們允許孩子帶上一兩件平時在家里最喜歡的玩具。我們也允許幼兒帶依戀物進班級作為過渡,此舉也能有效緩解幼兒入園的分離焦慮。
入園之始,是幼兒接受幼兒園的關(guān)鍵時期,我們抓住契機,為幼兒創(chuàng)造條件。班級里有熟悉的同伴,有溫馨的環(huán)境,有喜愛的物品,還有愛自己的老師,這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將大大地降低。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讀幼兒園了,就減少對孩子的陪伴,孩子玩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其實入園后的孩子更需要陪伴。
接送孩子。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建議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或是至少要送孩子入園。相對于爺爺奶奶,父母們更能做到“和善與堅定并行”——囑咐孩子幾句,把孩子交給老師,告別后便離開教室,而不會任由孩子提出各種條件。
寬容孩子。有些剛?cè)雸@的孩子,晚上回到家里會變得愛發(fā)脾氣,甚至會出現(xiàn)久不尿床又開始尿床等情況。這是由于孩子的焦慮不安引起的,作為家長,此時不能懲罰孩子,應(yīng)該試試擁抱,給予其溫暖和鼓勵。
戶外運動。如果天氣允許,家長每天利用一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到戶外走一走、跳一跳,或者鉆爬、投擲、拍球等等,這樣不僅探究了周圍的事物,鍛煉了身體,也釋放孩子的焦慮等負面情緒。
親子閱讀。每天晚上睡覺前,家長和孩子一起,一頁頁翻開繪本,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也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高質(zhì)量的陪伴,是家長在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直面分離焦慮。孩子行為不當時試著抱抱他,每天和孩子一起戶外運動、親子閱讀。入園之后給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能給孩子一份安心,而這份安心能有效應(yīng)對分離焦慮。
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要讓他們及早適應(yīng)幼兒園的生活,不是簡單的單方面的問題,而是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利用社會資源,家園攜手,及早謀劃,把握時機,加強陪伴,積極應(yīng)對分離焦慮,讓幼兒順利地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為幼兒現(xiàn)在和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菀坪學校幼兒園)
[1][奧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2][美國]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玉冰,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