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陽
同行者的臉上煥發(fā)出難以抑制的欣喜,她激動地告訴扎西桑俄,這種鳥名叫“藏鹀”,已有100多年未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中了!
由于死牦牛減少,高山兀鷲食物匱乏、數(shù)量驟減,在扎西桑俄的努力下,牧民們答應將部分死牦牛留給高山兀鷲做食物。
扎西桑俄和同伴決定成立保護協(xié)會時,遭到僧人們的反對,他們無法理解喇嘛不在寺院中念經、修行的行為。但扎西桑俄說:“做環(huán)保就是我的修行?!?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2/13/hqdl201701hqdl20170111-1-l.jpg" style="">
“扎西”在藏語里意為“吉祥”,“扎西桑俄”就是“很吉祥”的意思。
扎西桑俄,是一名愛鳥和護鳥者,1970年出生于青海果洛州年保玉則山下的一個牧場。他從13歲開始觀鳥,17歲畫鳥,如今幾乎走遍了整個藏區(qū),畫過中國大半的鳥。
有人將扎西桑俄稱作“觀鳥喇嘛”或“鳥語者”,他自己也說:“我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鳥轉世的,別的什么在我腦海里都是一團模糊的形象,只有鳥,我看過就能記得它的羽毛顏色、身體形態(tài),非常清楚?!?/p>
2005年,機緣巧合之下,扎西桑俄與深圳觀鳥協(xié)會會長董江天,在果洛州久治縣白玉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已消失一個世紀的神秘鳥類——藏鹀,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藏鹀的研究和保護中,寫出了全世界第一篇關于藏鹀的論文。兩年后,他創(chuàng)辦了年保玉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號召藏族人民一起保護動植物和自然生態(tài)。而后,他又拿起攝像機,記錄高山兀鷲嚴峻的生存現(xiàn)狀。從愛鳥、觀鳥、畫鳥到護鳥,扎西桑俄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但他的步伐還沒有停止……
年保玉則神鳥:藏鹀引發(fā)全球轟動的研究
扎西桑俄從小就對鳥有一種特別的喜愛。13歲時,扎西桑俄被父親送到白玉達唐寺學習,大部分時間里,他都跑到寺廟后山去觀鳥。17歲,扎西桑俄在紙上畫下了第一只鳥,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不管是在課本上、石頭上、衣服上還是在雪地里,他都在著迷地畫鳥。
兩年后,扎西桑俄獨自離開了達唐寺,來到四川阿壩的查理寺,查理寺周邊有茂密的森林,扎西桑俄在這里看到了許多前所未見的鳥類,他用了3年時間把查理寺周邊的鳥類觀察完后,又來到甘肅的拉卜楞寺,學習了兩年,此后又前往甘孜州和拉薩,常年走在川藏地區(qū)。
25歲那年,扎西桑俄回到家鄉(xiāng),考取了達唐寺的格西學位,成為堪布(博士),在寺院做了幾個月老師后,他再度離開寺院,依舊行走在山川草木間,自由地觀鳥。
2003年,他在拉薩的一家旅館中遇見了董江天,基于對鳥類的共同喜愛,兩人初次相見便相談甚歡。扎西桑俄向董江天描述自己的家鄉(xiāng),告訴她哪里的鳥最多,并向她展示自己多年來的觀鳥筆記和畫的鳥圖。看著精美的繪圖,董江天對眼前這個喇嘛刮目相看,扎西桑俄沒有高端的機器和設備,他僅憑肉眼觀察,把鳥的樣子記在腦海里,再回家畫出來,這完全源于他對鳥類發(fā)自內心的喜愛。
3年后,董江天來到白玉鄉(xiāng),機緣巧合之下,她與扎西桑俄再次在同一家旅館相遇。于是兩人結伴觀鳥,通常他們分別爬上一個山頭靜靜地觀鳥,結束后再交流觀鳥的收獲。
一天傍晚,在達唐寺的后山,他們在灌木叢中看到了一只鳥,扎西桑俄以前偶爾看見過這種鳥,便不以為奇,但是當另一只雄鳥出現(xiàn)時,董江天的臉上煥發(fā)出難以抑制的欣喜,她激動地告訴扎西桑俄,這種鳥名叫藏鹀,已有100多年未出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中了!
藏鹀是中國特有的鳥類,數(shù)量十分稀少,名列《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藏鹀也被藏民稱為“天珠鳥”,傳說天珠是山神賜給人間的消災寶器,足見藏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由于藏鹀的分布區(qū)域非常狹小,加上它們通常生活在海拔3500~4700米的高山上,因此極少被人發(fā)現(xiàn)。
1900年,藏鹀被首次發(fā)現(xiàn),到上世紀90年代,僅有不足10次的目擊記錄,它們多在石渠和囊謙縣之間活動,此后許多科考者專門考察藏鹀的棲息地,希望能尋覓到它們神秘的蹤跡,但都無功而返。許多人也只能在“中國鳥”郵票上見到它們的身影,因此對中國觀鳥界來說,此次發(fā)現(xiàn)的意義無疑十分重大,原來藏鹀的另一個棲息地就是扎西桑俄的家鄉(xiāng)白玉鄉(xiāng)!
扎西桑俄沒有想到這種小鳥竟然牽動了眾多觀鳥者的心。在董江天的建議下,從2008年開始,他便與達唐寺的同學果洛周杰潛心觀察起藏鹀來,同時研究保護藏鹀的方法,其間,他們也受到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的幫助。
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發(fā)現(xiàn),每到藏鹀的繁殖季節(jié),獾便會偷偷潛伏到藏鹀的窩旁偷吃鳥蛋,這對藏鹀的繁衍極為不利。獾的嗅覺很靈敏,如果它們嗅到人的汗味,就不敢靠近,于是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就在藏鹀的窩旁放上人穿過的衣服。不過,幾天后衣服上的汗味散去,獾便就會卷土重來,因此他們只得日夜守護在藏鹀窩旁,避免獾突襲,直到幼鳥破殼而出。
“這是一支由僧人組成的團隊,他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相當投入,”董江天說,“他們的研究水平和力度已經超過了許多專業(yè)機構?!苯涍^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扎西桑俄等人完整地記錄了藏鹀從筑巢、產卵、孵化到遷徙的全過程,他們在一個山谷里專門建立了藏鹀保護區(qū)。如今,扎西桑俄只要聽聽草坡上鳥兒的鳴叫聲,就能判斷這片草坡上是否有藏鹀。
2009年,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寫了一篇《藏鹀的自然歷史、威脅和保護》發(fā)表在《動物學雜志》上,這是全世界第一篇關于藏鹀的論文,一經發(fā)表便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內外引起轟動?,F(xiàn)在,藏鹀已經成為藏民認可的年保玉則神鳥,安然生活在保護區(qū)內。
保護高山兀鷲攝制紀錄片,喂食死牦牛
扎西桑俄關注的另一種鳥是高山兀鷲,這是一種大型猛禽,它們雖然以腐肉為食,看似兇猛,卻從來不殺活物,性格十分溫和,扎西桑俄稱贊它們是“最好的鳥”。他說:“高山兀鷲在古詩和書中被多次提到,它們是一種和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聯(lián)系得最緊密的鳥,在藏族人的眼里,如果沒有高山兀鷲,我們會覺得藍天空空蕩蕩的。”
早年,由于印度信徒不吃牛肉,所以印度是高山兀鷲最多的地方。后來印度人使用有毒的獸藥來對付猛獸,其他動物和牲畜誤食后,體內會貯存毒素,高山兀鷲食用了這些有毒的尸體便紛紛死亡,一度瀕臨滅絕,如今,青藏高原成為高山兀鷲最多的地方。
不過,近些年來,高山兀鷲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在過去,高原上凍死、餓死的牦牛等牲畜都會被扔掉,牧民將它們的尸體留在牧場上,給高山兀鷲做食物,滿足了高山兀鷲的基本生活。
好景不長,漸漸地,很多人來到青藏高原收購死牦牛,將其運往城市。一頭死牦牛能賣幾百塊錢,于是牧民看到了好處,便把死牦牛全部賣出,加上天葬的人數(shù)越來越少,因此高山兀鷲的食物匱乏,數(shù)量也隨之驟減。
扎西桑俄仰望著天空中飛翔的高山兀鷲說:“以前我觀測到的高山兀鷲每次飛回巢穴的時候,喉嚨都是鼓鼓地塞滿了食物,現(xiàn)在卻經常都是癟癟的,有時小鳥餓得厲害,母鳥也只能喂給它們一些口水了?!?/p>
為了展現(xiàn)高山兀鷲嚴峻的生存現(xiàn)狀,扎西桑俄和同伴拍攝了一部名為《我的高山兀鷲》的紀錄片。他說:“這是我們一直想說的故事,高山兀鷲是不是真的要走向滅亡?所以我們拿起DV,用自己的影像語言,來尋找我們的答案?!?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2/13/hqdl201701hqdl20170111-5-l.jpg" style="">
這部影片真實地記錄了扎西桑俄和同伴觀察高山兀鷲的過程,無論是在芳草萋萋的春夏季,還是草場一派枯黃的秋季,或者大雪紛飛的冬季,他們都攀爬在陡峭的山崖之間,由于山巔空氣稀薄,他們經常累得氣喘吁吁。有時在半山腰遇到極難通過的險路,扎西桑俄會半開玩笑地說:“今天我要死在這兒了?!?/p>
為了觀察到崖洞里高山兀鷲的巢穴,他們只得一人拉住繩索,另一人將繩子捆綁在腰間,小心翼翼地從高處下到半空,這已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活動。扎西桑俄沉重地說:“4年前,我來過這里,在懸崖上發(fā)現(xiàn)的兀鷲窩中都有蛋,這次來只發(fā)現(xiàn)4個窩里有蛋。”
后來,扎西桑俄把這部紀錄片給鄉(xiāng)村里的牧民看,善良的藏族人民看完后,覺得高山兀鷲很可憐,于是有些牧民答應扎西桑俄,如果家里死了10頭牦牛,會把2頭留給高山兀鷲做食物。扎西桑俄很感動,為此,他放生了自家養(yǎng)殖的100多頭牦牛,他的姐姐也跟他一起,去給正在孵化幼鳥的高山兀鷲喂食。
當有人給高山兀鷲留下死牦牛,扎西桑俄和同伴又充當起搬運工的角色。他們用繩子將死牦牛拖運到山上,一頭成年牦牛至少也有500多斤重,他們往往要兩人合力,才能拖動一頭牦牛的尸體,十分艱辛。到了山上,他們還要將牦牛分割成幾個部分,散布在高山兀鷲的巢穴前或山間各處,而這一舉動竟也堅持了近十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翱翔在湛藍天空中的高山兀鷲數(shù)量正在增加……
成立保護協(xié)會守護年保玉則
2007年,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決定成立“年保玉則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但這一舉動起初遭到寺廟和僧人的反對,他們無法理解喇嘛不在寺院中念經、修行的行為。但扎西桑俄堅定地說:“做環(huán)保就是我的修行?!眱扇藢⑼饨绲膲毫佒T腦后,全心專注于協(xié)會的活動。
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是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最初的兩名成員,如今,協(xié)會成員已經增加至六十多名,其中大部分人是牧民,另一部分人群則是當初持反對態(tài)度的喇嘛,實際上,受過教育的僧人和堪布,見證了協(xié)會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后,都成了最容易理解并支持協(xié)會的人。
協(xié)會成立初期,一位98歲的高僧托人給扎西桑俄送來一封信,信中說:“我出生在年保玉則山上,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山是什么樣子。白雪、湖泊、各種花、各種動物,真的很像西方的極樂世界??墒沁@座神山跟我一樣變老了,現(xiàn)在變成了這樣,我很難過。我這一輩子快要結束了,但是我下輩子還是會做人,我先來給下輩子報名?!边@讓扎西桑俄頗為感動。
每一年,扎西桑俄在野外工作的時間都占了絕大多數(shù),他已經記不清他翻越過多少座山。每年8月,協(xié)會成員都要定期去年保玉則,收集鳥類和其他動植物的資料,扎西桑俄覺得,協(xié)會雖然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一切,但至少可以把現(xiàn)有的一切都記錄下來。
考察路上,饑餓、寒冷等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當夜幕降臨,找不到牧民家借宿時,協(xié)會成員則以天為被,以地為席。有時候,扎西桑俄一個人在杳無人煙的山上過夜,好幾次遇到狼,但神奇的是,狼并沒有傷害他。
除了保護動植物,扎西桑俄還號召當?shù)氐哪撩駬焓袄Wo年保玉則的一山一水,已初有成效,年保玉則的自然生態(tài)正在恢復。扎西桑俄認為,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只有享受的權利,不能破壞,如果破壞了就要負責任,絕不能一走了之。他說:“地球是我的母親,就算明天地球要爆炸了,但今天還要保護,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做破壞,但我一個人肯定會做保護的……”
同時,扎西桑俄也在不斷地影響著身邊的人,董江天坦言,自己特別喜歡和扎西桑俄一起走在路上,在扎西桑俄的世界里,沒有什么事情需要那么煩惱,只要最根本的那一點是好的,就去做。一旦目標非常單純,所有的障礙都可以排除。她說:“扎西在我的心目中,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