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會
【摘要】 目的:探究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鼻竇鼻息肉手術方式,觀察組給予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6.08±1.54)d,癥狀消失時間(4.07±1.58)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率發(fā)生率為1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臨床療效確切,癥狀消失快,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
【關鍵詞】 鼻內窺鏡手術; 鼻竇炎伴鼻息肉;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6-0037-02
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由機體抵抗力下降,變態(tài)反應體質,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內疾病,扁桃體炎或腺樣體肥大等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頭疼、鼻塞,流涕等[1-2]。鼻竇炎病程較長時易引起鼻息肉,需及時給予治療。為探究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效果,現(xiàn)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2~75歲,平均(44.36±3.65)歲,病程5個月~13年,平均(5.35±0.98)年。分期分型:Ⅰ型28例,2期20例,3期8例;Ⅱ型15例,1期8例,2期5例,3期2例;Ⅲ期7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1~76歲,平均(44.85±3.84)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5.84±1.06)年。分期分型:Ⅰ型29例,2期22例,3期7例;Ⅱ型14例,1期6例, 2期4例,3期4例;Ⅲ期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一手術般治療,將篩竇、上頜竇開放,將息肉摘除,術后使用抗生素。
1.2.2 觀察組 給予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具體如下: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如鼻內窺鏡檢查、鼻竇冠狀位及水平位CT檢查,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麻醉方式選擇全身麻醉,根據(jù)術前檢查顯示的結果給予相應的處理,結果顯示患者存在中鼻甲氣化現(xiàn)象,要完全切除中鼻甲外側壁,對中鼻甲內側壁盡可能保留。結果顯示存在鼻中隔偏曲,應給予糾正;結果顯示患者鼻腔內存在息肉,需切除息肉組織,然后切除篩泡、溝突組織,將上頜竇完全放開;開放蝶竇、篩竇及額竇,開放范圍根據(jù)患者病情而定;如患者存在鼻甲肥大,在手術中完全切除鼻甲部分。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出血現(xiàn)象可使用電凝器進行處理,將各個竇口開放,可使用凡士林紗布填塞手術部位;術后給予抗生素、黏液促排劑等治療[3-4]。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患者頭疼、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內鏡顯示竇口暢通,竇腔黏膜上皮化;有效:患者頭疼、鼻塞、流涕等癥狀基本消失,內鏡顯示竇腔黏膜未完全恢復,局部存在異常(如肥厚、水腫等);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平均住院時間、癥狀消失時間。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4.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時間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6.08±1.54)d,癥狀消失時間(4.07±1.58)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0%,顯著高于觀察組的1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鼻竇炎是人群中比較普遍的疾病,當病情發(fā)作時患者常表現(xiàn)為頭疼、流涕及鼻塞等,甚至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力,鼻竇炎常伴有鼻息肉屬于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病因比較復雜,普遍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病因素和局部感染及局部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相關。因此,對于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患者,在術前應接受一段時間的抗感染治療,先緩解炎癥反應癥狀,進而為手術治療提供基礎,可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復發(fā)率[5]。鼻竇炎伴鼻息肉不僅影響著患者的生活和學習(尤其是中青年),同時該疾病反復發(fā)作,對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準確判斷患者病情,在術前可給予患者做鼻內窺鏡檢查、鼻竇冠狀位及水平位CT檢查。在手術過程中,術中還要對準確識別解剖標志,在紙樣板和中鼻甲之間將患者篩竇進行切除,進而劃定基板的位置,同時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對其深度進行控制,以徹底切除病灶組織,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而術中,醫(yī)生的操作技術掌握程度,對患者手術效果及治愈率有直接的關系。鼻竇炎伴鼻息肉,其中竇篩或頜竇息肉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兩種息肉類型,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在鼻息肉完全切除的基礎上,開放患者篩泡,對于伴有上頜竇炎的患者,在息肉切除術后,多數(shù)可自愈,注意,術中應盡可能的保留患者鼻和鼻竇之間的正常組織,促使上頜竇自然開放,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鼻腔結構和功能,注意為防止影響鼻腔的生理功能,在進行骨性擴大時要適可而止。鼻內窺鏡和以往的常規(guī)手術比較,其優(yōu)勢明顯,可清晰顯示攝像圖像,進而提高手術精確度,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改善預后[6-7]。
在本次研究中,對筆者所在醫(yī)院的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給予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在術前做好各項輔助檢查,術中主治醫(yī)師以熟練的動作完成操作,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鼻中隔偏曲給予糾正,對于存在鼻甲肥大的患者,在手術中完全切除鼻甲部分,使用電凝器止血,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以預防感染;為避免已擴張的上頜竇口、額隱窩及篩竇形成阻塞甚至閉鎖,術后給予有效的類固醇激素及黏液稀化劑[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4.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6.08±1.54)d,癥狀消失時間(4.07±1.58)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率發(fā)生率為1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給予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的并發(fā)癥,但可將患者的手術成功率進一步提高,住院時間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縮短,且該術式創(chuàng)傷較小。
綜上所述,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病因復雜,以鼻內窺鏡治療,效果理想,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方法,安全性好,此外,術后隨訪工作,對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意義重大。因此,給予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窺鏡手術治療,臨床價值較高,值得借鑒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林松興,翁祖勛,陳文質.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600例臨床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5,37(4):139-140.
[2]王韶鑒,陳學良,王德樂,等.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和鼻竇炎的臨床效果[J].吉林醫(yī)學,2014,35(24):5336-5337.
[3]賈金文,趙麗麗,宋建濤,等.鼻內窺鏡下行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22(8):24-25.
[4]唐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1):90,105.
[5]李紀輝,朱漢平,磨賓宇,等.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0):1512-1514.
[6]馮永軍,王明境,曾春榮.克拉霉素于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效果比較[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8):1892-1893,1896.
[7]殷顯輝.鼻內窺鏡手術和傳統(tǒng)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11):71,73.
[8]倪偉鵬.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6(8):51-52.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