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雯
摘 要:《武陵春》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與一般的閨詞思婦作品不一樣。這首詞簡煉含蓄 ,很顯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疑惑,教師不妨依據(jù)學情,恰切地篩選與教學有關的資料進行助讀,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閱讀情境,從而優(yōu)化教學方法,增強閱讀效果。
關鍵詞:脈準 學情 助讀資料
清楚地記得2014年4月在杭州聆聽了陳隆升先生的《從“學”的視角重構語文課堂》的講座,他主要通過對語文教師“學情分析”的理論研究和個案分析,詳實而系統(tǒng)地解剖了當下“學情分析”的基本狀態(tài),論述了重構走出“學情分析”困惑的理想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路向,對我們浙派名師19位學員“學情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1]
29年的教齡啟示我,語文教師研究學情不僅在備課時要與具體課文緊密結合,而且要在語文課堂上要不斷地進行學情分析,因為教學是動態(tài)且不可重復的過程,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要隨時關注課堂教學的具體形態(tài),不斷地開展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評估與分析,提供有益于解惑探究的課堂環(huán)境。在古詩文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課文,恰切地引入課文助讀資料,使學生不再囿于原知識層面的疑惑,以便為下一步的有效教學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支撐,并進行及時適度的調(diào)整,促進學生不斷地深入學習。
一、脈準盲點,恰切地選擇背景資料
學生面對具體的課文,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鏈接的地方,這就會產(chǎn)生閱讀盲點。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知識本身抽象、時代久遠等。這時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xiàn)有的課本知識與課外的材料相互鏈接,如我去峽川鎮(zhèn)中心學校送教《武陵春》一課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薄叭朔恰本唧w指詞人的什么遭遇?有許多學生質(zhì)疑?,F(xiàn)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chǎn)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針對這個盲點,我適時地為學生提供“抓手”,恰切地選擇了這樣的背景資料:當時北宋淪喪,李清照于1127年末到老家青州,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向來被視若珍寶,此時已被搶燒一空,紹興五年(1135)獨自流亡到金華,含淚泣血寫了這首詞,此時已物是人非,國家、家鄉(xiāng)、文物、丈夫等噩耗劫難糾纏她一身。[2]
“人非”這個詞是作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因為歷史年代久遠造成了盲然無緒,所以可以通過選擇背景資料去彌補。學生不僅可以釋疑,更可以從情感內(nèi)心上去體會作者、作品。[3]
二、脈準困惑點,恰切地選擇補充資料
學生困惑時,我們要“診學情”、“尋病因”、“覓良方”,以“情”定教,恰切地選擇補充資料,適時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4~8]
送教《武陵春》一課時,讓學生理解句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愁”字的內(nèi)涵,學生們知道“憂愁、愁苦”,但不能往縱深處去揣摩、理解,在這困惑之時,我引進了補充資料,靖康之恥和避亂流亡之愁,當時李清照已53歲,萬般劫難,處境凄慘,內(nèi)心極度哀愁。
經(jīng)過資料補充,結合上下詞句,同學們感知李清照的愁苦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詞人的愁實在是太苦太深了,為了使讀者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詞人就把“愁”當作“很重的物體”來寫,以至于連小舟都載不動
一重愁:再婚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個人身遇之愁。
二重愁:四處逃亡,遭受身心顛沛流離之苦,國家淪喪之愁。
三重愁:曲高和寡,超越時空的千年孤獨,萬般劫難之愁。
深重的愁啊,終究還是無法排遣,難以釋懷。欲說無語、欲訴無人。理解了三重愁后,學生的情感變得立體豐厚。教學就是適時地提供化解疑惑、平緩坡度的助讀資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憑依這些“幫手”,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9]
三、脈準伸長點,恰切地選取拓展資料
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篇課文,其實只是這閱讀空間中的一個“點”,通過助讀資料,可以把這一“點”引申出無限的內(nèi)容。余映潮老師在《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也明確講到:“助讀,就是利用資料來讀書,這是一種閱讀理解教材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種治學方法。
名師送教《武陵春》課結之際,我對李清照進行了一個小結:
一代人杰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v覽她那凄涼的一生,心中難免有點酸楚、同情,更是欽佩、仰望!1976年,國際天文學會聘請一些專家為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上的環(huán)形山命名;其中有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李清照。自此,這位有著一代詞宗之稱的女詩人的名字走出了偏安一隅的朝廷,穿越時空,走向了寰宇。讓我們懷著敬仰的心情,去拜讀她的作品,來緬懷這位偉大的女詞人!課外閱讀《如夢令》《聲聲慢》。[10]
課堂接近尾聲,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聲聲慢》,大家都有些不舍。其實,這樣最好,酒至微醺,花到半開,那是最好的境界。課堂提示,真正的李清照,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感悟。你悟到的東西,才是你自己的,老師講的,只是一個點而已。
陳隆升教授指出文學作品教學“解讀”要解決的是學生讀不懂的問題,教學重要而永恒的理念是為學習者充分備課,只有脈準學情,才能了解課堂教學動態(tài),才能找準教學中的盲點和生長點,適切地選擇助讀資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理解歷史,體驗生活,更好地在生命的對話中袒露心靈、深化思考,不斷地激活生命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諸斌杰,孫崇恩等《 李清照資料匯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04.
[3] 余映潮:語文教師閱讀教材的藝術
[4] 曹明海 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4-1。
[5] 王麗婭. 新課改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探析, 2009, (16) .
[6] 《論文本閱讀助讀資料選擇的有效性》 高群 《文學教育·中旬版》2011年2月
[7] 《文本閱讀助讀資料篩選的有效策略》雷林宙 《語文建設》2008年4月
[8] 《教材文本資源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曹明海 趙宏亮《語文建設》2008年第10期
[9] 《引入助讀資料激活語文課堂》姜濤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0年10月
[10]《用好文本背景,促進個性閱讀》 李光明 蓋麗《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