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決策層首次就產權保護問題作出全方位的頂層設計,激起了舉國反響。
應當看到,產權保護的現狀并不令人樂觀,從國有資產流失暗潮涌動,到違規(guī)查封、扣押、凍結乃至侵吞民營企業(yè)資產屢有發(fā)生,再到非法征地拆遷所引發(fā)的諸多悲劇,無不揭示了產權保護不力、合法權利受傷的現實之痛。
正因此,當下最為關鍵的是秉持“依法保護”的理念,推進產權保護的法治化。從立法層面看,當下最為急迫的是從三個緯度重塑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
其一,填補產權保護的立法盲區(qū)?,F行法律模糊失語,呼喚著以民主立法、正當立法的精神,對此類攸關公民重大利益的產權問題,作出公平合理、程序正義、規(guī)則精細的法律安排。
其二,切割保護失衡的立法積弊。在現實中,對非公產權的保護往往明顯弱于對公有產權尤其是國有產權的保護,這種差別待遇,又可追根溯源至立法設計的失衡。正因此,“意見”強調“平等保護”的原則。這就要求重構以平等保護為基調的產權法制新譜系。
其三,跟進產權改革的立法確認。產權制度改革是當今中國深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脈。這就要求立法機關呼應改革大勢,以授權決定等方式為改革頒發(fā)通行證,以修改法律等方式確認改革成果。
同時應當看到,產權保護的法治化,是融合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中最需警惕的是,公權力是否偏離法治軌道。因此,公權力能否尊重權利、踐行法律、誠信負責,對于產權保護法治化具有決定性影響。同時,公權力能否守住其行為邊界,除了其責任自覺與擔當,更需激活、強化人大監(jiān)督、公眾參與、公共輿論等外部制約機制。對公權力的有效約束,當是產權保護法治化的重中之重。
產權的可靠保障,并不在于紙上的宣言,而在于法治的羽翼。未來國人能否共享更多的“權利盛宴”,還需付出更多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