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祥—畿內(nèi)江南立功勞
允祥(1686-1729年),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生母是章佳氏,籍隸鑲黃旗滿洲。在眾多的兄弟中間,允祥與雍正最為相投,是雍正一生最為親近的兄弟兼實際意義上的首輔。雍正即位以后,即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等。允祥一生為國為民謀利造福,他在水利上的貢獻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的貢獻在治理京畿水患。雍正與允祥小時候就一同跟隨康熙參與過黃河治理工作,因此允祥對于水患的治理還是頗有經(jīng)驗的。雍正三年,直隸水患,允祥臨危受命,迅速展開了工作:他徒步對京郊東、西、南三面數(shù)千里的地區(qū)進行勘測,長途跋涉,不辭辛苦,不論大小河道溝渠都一一進行測量并繪出圖紙。回京城后,向雍正提出了興修、疏通河道,深挖河渠,修筑大壩,建置閘門,合理劃分田埂與溝渠等建議,得到了雍正的充分肯定并得以迅速實施。允祥為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往返于京郊地區(qū)十個月,冒嚴寒頂酷暑,兢兢業(yè)業(yè),終于將水患變?yōu)樗?/p>
把水利與營田緊密結(jié)合,這是允祥為京畿人民所作的第二大貢獻。允祥在治理河渠的同時,注重發(fā)展農(nóng)田水利,興建水利營田,分散使用水資源,達到了治水用水的雙重目的。他杰出的工作得到了雍正的肯定。雍正四年,下令設立營田水利府,主要工作仍然交給了允祥。允祥接到任務之后便馬上投入了工作:在灤州、玉田等州縣試行水稻種植,并大規(guī)模疏通河道,筑堤圍田。這次試行種植和設施建設的收效巨大:當年修成水田150余頃,并且大力推廣水稻種植,在第二年擴大到附近的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新安、任邱等地,共計714頃,當年大獲豐收。
除了造福京畿人民外,允祥還十分重視水患頻繁的江南,并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當時由于連年洪水泛濫,江南水道狀況非常惡劣,淮河河道多有淤塞。允祥屬下有個叫李淑德的官員,曾經(jīng)在江南地區(qū)做過官吏,有豐富的水利工作經(jīng)驗。于是允祥不恥下問,向他了解情況,請教治理措施,然后向雍正奏明必須抓緊治理江南水道的利害關(guān)系。當時,京畿的水患并未完全消除,雍正本想著等允祥完成京郊工程以后再派他去南方。但看了允祥的奏折后,雍正只好命他連續(xù)作戰(zhàn)。就這樣,允祥馬不停蹄,又成為江南水道工程的指揮員。在他的策劃和具體指導下,江南十幾個州縣的河流很快得到疏暢貫通。為此,雍正稱贊道:“億萬生靈,永受其福?!?/p>
允祥逝世后,他興修的水利工程仍舊發(fā)揮著巨大的功效。雍正對允祥所做的水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允祥墓地的碑文中,雍正寫道:“興田功于畿內(nèi),粳稻連疇;籌水利于江南,河渠順軌?!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