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人們被朝九晚五的忙碌折騰得茍延殘喘。那些鎂光燈下的故事,大都披著真?zhèn)文娴漠嬈?。人們正如故事中被蒙了眼的驢,看不見詩和遠方,更遑論認清真實的存在。
嘩眾取寵的多了,兢兢業(yè)業(yè)的少了;媚俗的多了,純粹的少了;浮躁的多了,沉穩(wěn)的少了。微博的奇聞逸事,明星的八卦緋聞,熱播的瑪麗蘇劇,仿佛一個個“奶酪陷阱”,輕易地攫奪了人們的注意力。人們吐槽不斷,然而反思卻成了點到即止的衍生品,輿論也淪為了矯揉造作的表情包。
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思索,對心靈的拷問,多么自然而深刻的行為,卻在時光的注視下,無奈地被擱置,被遺忘。我們用過度索取替代敬畏,用過度勞碌替代思索,用過度放空替代拷問?!啊?!這話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為太高蹈的論調了?!保ㄏ膩D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序》)我們如今,便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世人以“高負荷”為出師之名,將自己埋于“茍且”之中,閑來無事追追劇,翻翻明星八卦,為自己的心制造一個充實的假象。高山流水的契合為虛與委蛇的迎合讓道,久經(jīng)沉淀的經(jīng)典被層出不窮的“暢銷”擠兌,詩和遠方,離人們越來越遙遠,世人掙扎于“無可救藥”的邊緣。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以心為形役,那惆悵與悲哀,便是對人的“報復”。而今,我們的記憶越來越依賴于冷冰冰的機械電子,我們的想象力被人工智能替代,我們的生活,如年味一般,只余熱鬧喧騰的爆竹聲也掩蓋不了的索然無味。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吐露質樸心聲。心聲需要記憶,于是便有了文字;未知需要想象,于是便有了神話;偉業(yè)需要歌頌,于是便有了詩歌……凡此種種,皆源于人類的本我意識,源于人類對遠方的探尋與追問。詩和遠方,向處于童真時期的人類親切地遞出了橄欖枝。純粹而優(yōu)秀的詩人,必葆有一份童真,不然他的筆力所及,絕不會有直擊心靈的力量。倘若童真遠去,遠方成為遙不可及的遠方,生活除了茍且,還能剩下些什么?是沒有感情的文字,沒有溫度的靈魂,還是沒有生命的幻想?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有黛玉那般鐘靈毓秀的才氣,但至少,別向王熙鳳看齊,在追權逐利中完全迷失了自我。既然都是遺憾而不得善終,那么,人是選擇精神世界充實的靈魂,還是選擇一個被利益腐蝕得千瘡百孔的靈魂呢?結果,不言而喻。
退一步說,我們不去看這兩個極端,常人的生活又該如何自處?大概,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是香菱那樣,在腳踏實地地生活同時,向往著詩與遠方,并且力所能及地激發(fā)自己最大的潛力去接近它們,而不只是掛在嘴邊用以標榜炫耀。如此,我們便不會深陷精神危機而不可自拔,亦不會因內心空虛而惶惶不安。
站在思想的群山之巔,我們方可觀賞到,人生的別致風景。只有深入心靈內部,我們方能透見,隱匿在生活表層下,真正的自己。其間的過程,是思辨性的,是個性化的,是疊加的,不是簡單看了幾篇成功哲學,聽了幾次鼓動人心的講座,就能頓悟的。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己之玉,但在這過程中,卻絕非簡單的機械復制?,F(xiàn)代的外部硬件設施不可謂不完備,可是與信息飛速更新相反的是,我們思維的懶惰遲滯。
可曾聽見,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內心,在沉痛地哀嘆:式微,式微,胡不歸?
模擬評分
基礎等級:這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文章,也是一篇充滿智慧的文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那些沉溺于名利、迷失了自我、遠離了詩和遠方的人們。其立意之深刻可見一斑。標題“式微,式微,胡不歸”,化用了陶淵明的詩句,既富有詩意,又巧妙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引發(fā)讀者深沉的思索。文章先駁后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看不見詩和遠方,更遑論認清真實的存在”;而夏丏尊名言的引用、《紅樓夢》素材的運用,都極有力地告訴了我們“做真正的自己的重要性”。故本項評40分。
發(fā)展等級:文章的語言犀利而富有哲理,生動而富有形象感,深刻而富有文采。如“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思索,對心靈的拷問,多么自然而深刻的行為,卻在時光的注視下,無奈地被擱置,被遺忘。我們用過度索取替代敬畏,用過度勞碌替代思索,用過度放空替代拷問”這樣的文字,彰顯出作者深厚的語文功底與文學素養(yǎng),可圈可點。故本項評19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基礎等級40分+發(fā)展等級19分=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