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林
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和明天之間的行者。余秋雨用自己獨特的思緒,記錄了一次不同凡響的旅程,寫出這部巨作——《行者無疆》。
余秋雨的這本游記,仿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之前我們對遠方不曾企及而又渴望已久;如今我們不必為如何到達那遙遠的目的地而發(fā)愁,只需坦然地面對這文字,舒展想象的翅膀不倦地飛,便可到達那遙遠的國度。
雖然旅程中的奇異景象最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但不難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乍看之下的震撼,不圖濃墨重彩,而是用犀利的筆觸,記錄下隱現(xiàn)于每一處景物背后的文化底蘊。作者通過欣賞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做出了深度解讀。每一篇游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
原來,對友誼的忠貞在權(quán)勢之下淪為階下之囚。每到險惡情勢,那些失了道義的人,就會一起打擊那個卓越出色卻被麻煩困住的人。這是人的本性——本能地打壓與消滅心中的強者與超越自己地位的隱患。那些見利忘義的人的生活,應該是岌岌可危的罷——難保哪天,自己也會被所謂的摯友出賣,落入萬丈深淵。如此想來,那樣擔驚受怕的生活著實讓他們的人生疑云密布,險象環(huán)生。
原來,宗教對人類的蒙蔽,早已使得沒有判斷力的民眾喪心病狂。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他們成了無恥暴行的參與者和歡呼者。背棄信義的伙伴竟成了自己命運的偽證人,難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實?但誰又會愿意被那些子虛烏有的無恥讕言污蔑呢?
原來,出彩注定帶來無可避免的災難——它會摧毀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的下半生。大畫家倫勃在《夜巡》一畫中將藝術(shù)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可沒有人懂得用心欣賞。人們攜著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的街市,開始對他圍攻。那邪惡的笑,成功地將他們與這幅無價珍品劃清了界限。
余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么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jié)?的確,行者無論行多久,都會有意外的收獲。常人無法體驗,卻也不妨去設(shè)想。因為,我們可以成為思者——虔誠地拜謁那些遙遠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這頗有些“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蒼涼之感,表現(xiàn)出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顧茫然,天地相合,難辨邊界與方位,陡然生出無限蕭瑟。
【作者系山東省東營市一中二月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馬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