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智慧
摘 要:科木其隧道圍巖為中風化泥巖和左右洞拱頂砂卵礫層。隧道前期開挖過程中,拱頂坍塌現(xiàn)象嚴重,無法正常施工,后對設計及施工方案進行了優(yōu)化,使隧道得以順利貫通。本文結合該工程施工的成功案例,簡述了砂卵石層隧道開挖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對后期類似隧道的施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砂卵石層;坍塌;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U455 文獻標識碼:A
1.工程概況
1.1 設計圍巖情況
科木其隧道全長1225m,其中左洞長605m,起訖樁號為ZK10+080~ZK10+685;右洞長620m,起訖樁號為YK10+070~YK10+690。設計全隧道明洞42m,Ⅳ級圍巖700m;Ⅴ級圍巖483m。
科木其隧道原設計圍巖(IV級)為中風化泥巖,中厚層狀構造,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夾有薄層-中厚層狀砂卵石層,巖體較完整,圍巖穩(wěn)定性較好,呈塊狀結構,施工時拱頂和側壁無支護時有掉塊或易產(chǎn)生坍塌,側壁較穩(wěn)定,雨季施工有點滴狀出水現(xiàn)象。
1.2 實際圍巖情況
左右洞拱頂均存在較厚的砂卵礫層,大部分段落厚度為1m~2m,局部達3m厚,根據(jù)地質預報,隧道圍巖核準為Ⅴ級圍巖。
1.3 左洞進口洞頂為砂礫堆積層(圖1)。
2.施工中存在問題
按原設計施工存在主要問題:
(1)洞頂砂卵礫層松散,鋼花管間距較大、地表注漿固結范圍有限,且砂卵礫層厚度較大,處理深度不足,易形成滑塌。
(2)洞內(nèi)砂卵礫層礫石大小不一,較密實,按照原來的施工方法,超前施工靠近掌子面直接打鉆時,砂礫極易滑落(圖2),對施工操作人員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3)拱頂范圍內(nèi)砂卵礫層較厚、寬度較大,原設計間輔助施工桿體距難以滿足實際的承載(圖3),且鉆孔施工中難以形成有效的孔徑,超前小導管難以安裝。
(4)洞內(nèi)巖層交界處,下層泥巖極易風化,形成剝落,帶動掌子面砂卵礫層滑落形成塌腔。
(5)施工振動帶動掌子面砂礫下滑形成塌腔。
3.施工中形成的方法
3.1 洞頂處冒頂?shù)奶幚矸椒ǎ▓D4)
科木其隧道在2013年11月11日晚進行開挖施工,22∶40開挖至ZK10+125處,挖機開始找頂排險。23∶10在拱頂發(fā)現(xiàn)一孤石侵限,進行處理,孤石掉落后,施工人員發(fā)現(xiàn)拱頂松散堆積體開始緩慢滑落,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施工人員及機械退至安全地方。至23∶40左右洞頂處松散堆積體滑落停止,地表冒頂,形成長19.2m,寬12.4m平均5.8m深塌腔,里程為ZK10+122~+141.2。
3.1.1 排水
(1)在冒頂處修環(huán)向排水溝或采用彩條布覆蓋,避免地表水流入塌方體。
3.1.2 洞內(nèi)加固措施
(1)在靠近掌子面處采用編織袋裝土予以加載碼砌,保證塌方段處松散層不再向下流動。
(2)對塌方體坡腳處予以堆土加強,起到護腳的作用,防止冒頂處堆積層向下擠壓推動塌方體。
(3)對塌方體進行噴射砼進行封閉。
3.1.3 洞外加固措施
(1)對塌腔處松散體予以清理。
(2)塌腔的填埋采用C15砼,對堆積體未注漿部分采用打入橫向小導管,按間距1m×1m,層距0.5m,角度15°,長度4m布置,塌腔周圍環(huán)向預埋小導管,間距按1m布置,對塌腔處理后進行注漿。
3.1.4 洞內(nèi)塌方體開挖
在掌子面處先注漿加固塌方體頂部,對塌腔處理后進行開挖,按先上部后下部的原則進行。
3.1.5 洞內(nèi)正常開挖
在洞頂塌方段及前后里程增加監(jiān)控量測的頻率,按原方案正常開挖支護施工。
3.2 洞內(nèi)施工的主要方法
(1)開挖采用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為減小振動對砂卵礫層的擾動,采用機械開挖。
(2)輔助施工采用自進式錨桿,解決了難以成孔的問題。
(3)打鉆時在已噴錨的拱架上施做,在此拱架上安裝鋼管作為導向及保證安全的防護棚(圖5)。
(4)輔助施工桿體間距縮小、數(shù)量已實際砂卵礫層寬度而定。
(5)對難以控制形成的塌腔及時泵送砼,填充飽滿,無空洞(圖6)。
4.洞內(nèi)施工方法
初期支護參數(shù)為按原設計執(zhí)行。為了盡量減小開挖過程中對砂礫卵石層的擾動,掌子面采用挖機配合鑿巖機進行開挖,每循環(huán)進尺控制在1榀,開挖結束后及時支護。實際施作過程中,在砂卵層中施做超前小導管成孔比較困難,且成孔后易塌孔,很難保證超前支護的效果。掌子面開挖過程中,拱頂砂礫卵石層坍塌嚴重,立架過程中不時有大卵石掉落,卵石粒徑由1cm~80cm不等,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保證拱頂砂礫層的穩(wěn)定,防止塌方掉塊、保證隧道施工安全,經(jīng)我方多次的摸索試驗。實際施工中我標段采用先預埋小導管、數(shù)量由37~164根不等然后施做自進式錨桿。我標段對自進式中空注漿錨桿進行了加密。左洞錨桿采用先施作導向管噴射砼后施工超前的形式進行施工,錨桿根數(shù)由設計的37根依據(jù)砂礫層的厚度及寬度增加到46~74根,錨桿間距由設計的40cm間距調(diào)整到0.2m,集中至拱頂砂礫層施工,不足時增加輔助施工桿體數(shù)量,保證支護范圍布滿砂礫層。相當于采用雙排超前施工,確保了拱頂砂礫層的穩(wěn)定,隧道施工的安全,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jù)無超限。較好地解決了隧道砂礫層塌方現(xiàn)象。對不可控制塌方,及時進行了泵送回填,對較小空隙進行注漿,保證無空洞。
結語
就目前施工方法而言,能較好地解決施工中的安全問題。輔助施工,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安全質量可控,施工進度較慢,但也在穩(wěn)妥推進。下一步將結合超前地質預報及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jù),重點做好隧道超前施工,確保安全、質量。精心組織,科學管理,保證隧道勝利貫通!
參考文獻
[1]任建凱.隧道工程施工技術和方法淺談[J].建材發(fā)展導向,2013(1):194-195.
[2]卿明忠.淺談隧道工程施工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5(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