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玉
【摘要】本文立足實踐,探討聾兒早期語言康復途徑與對策研究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聾兒 語言康復 訓練實踐
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實踐表明,兒童的口頭語言幾乎是在0~5歲發(fā)展起來的,從1歲半左右開口說話到2歲以后,特別是3歲到入學前,兒童在掌握語音、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的發(fā)展尤其迅速。因此對聾童的語言訓練應抓住聾童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越早開始越有利,錯過了關鍵期再訓練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在我國, 聾童的早期教育是一項搶救性工作,但是由于對聾童早期語訓的認識存在不足,聾童的早期教育在許多地方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前康復在不少特殊教育學校還是個空白。大量的聾童在焦急的等待或四處求醫(yī)問藥中,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不得不淪為啞巴。特殊教育學校對學齡前聾童集中辦班,開展學前教育,強化語言訓練,不僅是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聾童實現(xiàn)全面康復,回歸主流社會的需要。
對聾兒實行早期教育,強化其聽力語言訓練,不僅能及時補償其缺陷,防止殘疾程度的加深,促進其康復,還能減少家庭的煩惱、壓力和負擔,節(jié)省家長的時間,減輕對社會的依賴。從長遠的觀點看,不僅有利于提高殘疾人的自身康復和社會生存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質(zhì),推進新形勢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綜觀20世紀及以前的世界范圍的聾兒早期康復教育的發(fā)展,無論是在經(jīng)歷的手語法階段、口語法階段還是現(xiàn)在多種教學法并存階段,都給聾兒早期康復教育實踐最為重要的啟示是:“聾童教育未來的進步,并不在乎研究教學方法,而是在乎研究、了解聾童本身――詹姆士·卡·羅夫(1991)。
一、制約聾兒早期語言發(fā)展的問題
表現(xiàn)為:發(fā)音不清、音色不好聽、音節(jié)受限制、語調(diào)不準或缺乏語調(diào)、詞匯量小于同齡聽覺健全幼兒、不能分辨同音異義詞、不合語法。
二、聾兒早期語言康復途徑與對策
(一)聽力訓練是基礎
(1)聽覺注意。聽覺注意是兒童步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聽覺注意是最基本的聽覺水平,這一階段應運用各種聲音刺激,借助視覺、觸覺等輔助手段,使兒童知道聲音的存在,培養(yǎng)其聽音的興趣。
(2)聽覺識辨。當兒童能敏感地對聲音做出反應以后,接著就可以進行更深一步的聽覺識辨訓練。它要求兒童不但能感受到聲音的存在,而且還要對周圍的各種聲音加以辨識,包括對聲音的響度、音調(diào)、方位的辨識。使兒童能區(qū)分聲音是否相同,即“一樣”與“不一樣”,并能指認、模仿聽到的聲音。
(3)記憶聲音。記憶聲音和辨別聲音,關系非常密切。對前后兩種聲音要能正確地區(qū)別,就必須對前一個聲音的特性在大腦中記憶貯存起來再進行對照,才能做得正確。
(4)理解聲音。理解聲音是聽覺訓練的最終目的。所謂理解聲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聽覺概念的形成,即聾兒能夠通過聽覺理解語言的含義,是一種較高的聽覺水平。只有理解聲音,才會在大腦里呈現(xiàn)聲音的表象。只有聽懂語言,才會理解語義,準確地回答問題。
(二)強化發(fā)音訓練是關鍵
(1)呼吸訓練:①吹氣球。練習吹握,將氣球吹到老師或家長要求的大小,或練習將握有規(guī)律地吹大、縮小,幫助聾兒掌握運用呼吸的方法;②練習運用氣流控制絲帶飄動。將絲帶置于跟前,運用呼吸出的氣流控制絲帶的飄動幅度。還可輔助訓練發(fā)“b”和“p”,“d”和“t“。
(2)節(jié)奏訓練:①長短音節(jié)奏訓練。并可編制一些訓練曲,利用拍手、拍腿、搖頭、跺腳等身體動作相輔助;②發(fā)音器官訓練。發(fā)音器官,是指喉、口、舌、牙、鼻等在發(fā)音構(gòu)音中發(fā)生作用的器官。幫助聾兒靈活地運用這些器官,是正確地發(fā)出聲音的前提條件。在訓練中,可將各器官的運動編成一套簡單的運動操,每天堅持做,日積月累,才能有成效。
(3)言語訓練見成效。兒童因聽力障礙,使他掌握有聲語言變得異常困難。由于沒有有聲語言,他們無法通過各種方式學習知識,也很難與健康人進行交流,這對兒童智力能力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障礙。所以,語言學習和訓練是兒童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一課。言語訓練實際上就是對兒童進行詞匯的積累和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語言訓練分為理解言語和表達言語兩部分進行。①理解言語。要讓兒童能表達某一言語,首先要使他對這一言語有正確的理解,可行的方法是兒童反復獲得各種各樣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其他刺激的同時,將語言的意義結(jié)合起來,促進聾兒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②表達言語。在訓練兒童掌握一定字和詞匯量的基礎上,著重康復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學說話,愛說話的能力,讓他們從簡單的接受階段,向模仿階段,提示階段,最終到流暢階段發(fā)展,真正康復成能聽會說,聾而不啞。
理解言語和表達言語貫穿言語訓練的始終,兩者相輔相成。言語訓練應先易后難,例如,在詞匯訓練時,宜選擇兒童容易理解的詞匯:如孩子喜歡的人和物、日常生活用品、經(jīng)??匆姷?、常玩的玩具、口形清楚的、發(fā)音難度較低的等等。
言語訓練時應注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家長在語訓中起著主導作用。給聾兒營造一種被接受和被愛的氣氣氛,是教育的前提條件,聾兒如能得到親人的愛撫,關懷心情就會舒暢,情緒就會穩(wěn)定,就愿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樣不但有利于兒童當時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兒童學會語言的轉(zhuǎn)移和生成。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對兒童來說可能比較困難,只能把兒童放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才有可能理解,通過創(chuàng)造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充分利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使聾兒能更好的學會并掌握語言,進而運用語言。
(三)克服聾兒的心理障礙
聾兒的性格、情感、意志、興趣等和一般健康兒童有所不同。了解其特點,對我們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很有價值。一個健全的兒童,當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會發(fā)生心理障礙;生理上有缺陷的聾兒更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聾兒在稍懂事后,特別是與健康兒童接觸時,看到別人用嘴說話的動作,自己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這時聾兒的心理狀態(tài)便開始發(fā)生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天真活潑的性格開始向孤獨變化,情緒由溫和變?yōu)榧痹?;稍大的聾兒開始不愿意和健康兒童在一起,愿意找自己同類的殘疾者——聾兒在一起游戲等。一般來說,他們不愿自己單獨去接觸社會,膽怯,怕受人歧視,心靈上產(chǎn)生畏懼心理。由此可見,如果不解除聾兒的這些特殊的心理障礙,要對他們進行聽力一語言康復訓練是十分困難的。聾兒心理障礙克服的程度,與提高聾兒聽力一語言康復的訓練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