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魏晉南北朝哀祭文情感與功用的新變

2017-03-06 20:56:58
臨沂大學(xué)學(xué)報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祭文潘岳逝者

米 臻

(南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300071)

魏晉南北朝哀祭文情感與功用的新變

米 臻

(南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300071)

與兩漢相比,哀祭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加成熟,具體表現(xiàn)為哀祭范圍擴(kuò)大、抒情性強(qiáng)化,情感內(nèi)涵有了新的突破。親朋好友也不再是唯一的哀祭對象,親友情的缺失反而為作者留出了更廣闊、自由的情感表現(xiàn)空間,作者可以借此表現(xiàn)出自己的道德準(zhǔn)則、人生價值、生活品味以及關(guān)于生死的終極追問。這與哀祭文文體性質(zhì)與功用的私人化傾向有關(guān),漢代那種作為禮文的公共性、應(yīng)制性不再完全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哀祭文的這一轉(zhuǎn)變根本上是受到了漢魏之際出現(xiàn)的重情的社會風(fēng)尚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哀祭文;抒情性;私人化

生命與死亡是容易觸動人情感的敏感話題,哀祭文與此直接相關(guān),所以它在情感的抒發(fā)上有著“先天性”的題材優(yōu)勢。如明葉紹泰評《文心雕龍·誄碑》之語:“文家惟哀楚之辭易于形容,然求所云‘觀風(fēng)似面,聽辭如泣’,則文深乎情者易工也?!盵1]此外,哀祭文包涵文體眾多,形式多樣。晉陸機(jī)《文賦》中有“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涉及碑誄二體,摯虞《文章流別論》中涉及文體有誄、哀辭、哀策、碑、銘,南朝梁《文心雕龍》與《文選》二書收錄有誄、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隨著時代發(fā)展與社會需求的變化,哀祭文的文體分類愈加細(xì)致,至明代吳訥《文章辨體》與徐師曾《文體明辨》已達(dá)十余種之多。先秦兩漢與魏晉南北朝哀祭文創(chuàng)作無論在文體種類、作品數(shù)量還是情感抒發(fā)方面皆差別巨大,哀祭文在這兩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是其文體成熟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一、先秦兩漢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概況及情感表現(xiàn)

從先秦兩漢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實際來看,其文體種類遠(yuǎn)沒有后世豐富,作品數(shù)量也極為有限。誄文與碑文是此時哀祭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文體。誄文起源較早,《周禮》記載:“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yuǎn)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绷硗猓抖Y記·檀弓上》記載魯莊公在與宋人作戰(zhàn)中為縣賁父作誄,《左傳·哀公十六年》有魯哀公為孔子作誄,《列女傳》記柳下惠之誄等等。但這些并不能稱得上是一種文體,至多算作誄辭。誄文文體的形成實始于兩漢之際,如黃金明所言:“由口頭誦說到書面寫作,由禮儀之辭到典制之文,是誄文文體形成的關(guān)鍵,這一轉(zhuǎn)變始于兩漢之際,以揚雄《元后誄》為標(biāo)志。”[2]

《文心雕龍·誄碑》記載漢代作誄者有揚雄、杜篤、傅毅、蘇順、崔瑗、崔骃、劉陶,除此外兩《漢書》所記者又有張升、馬昭、桓譚、馮衍、馬融、蔡邕、盧植、衛(wèi)宏、賈逵、桓麟等。但這些人的作品多已亡佚,或篇目不存,或雖存篇目而僅剩只言片語難窺原貌?,F(xiàn)今能見到的較為完整的作品有揚雄《元后誄》、傅毅《明帝誄》《北海王誄》、蘇順《和帝誄》、張衡《司徒呂公誄》《司空陳公誄》《大司農(nóng)鮑德誄》、蔡邕《濟(jì)北相崔君夫人誄》,另外還有三篇題無“誄”字但文中明言“誄曰”或“誄之辭曰”者:《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堂邑令費鳳碑》《溧陽長潘乾校官碑》。

通過以上存留的作品可以看到,漢代誄文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程式,除開篇簡短的小序外,誄文一般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述功頌德部分,即直接追頌逝者的生平、功德、人格、品行等,個別篇目還會以追述逝者先祖的方式起到贊美逝者的作用。此為誄文的絕對主體部分,用筆大肆鋪陳渲染。第二部分為述哀,即表現(xiàn)誄主去世后存者的悲傷。比如揚雄《元后誄》:“享國六十,殂落而崩。四海傷懷,擗踴拊心。若喪考妣,遏密八音。嗚呼哀哉,萬方不勝?!盵3]杜篤《大司馬吳漢誄》:“朝失鯁臣,國喪牙爪。天子愍悼,中宮咨嗟?!盵4]834張衡《大司農(nóng)鮑德誄》:“命有不永,時不我與。天寔為之,孰其能御。股肱或毀,何痛如之!國喪遺愛,如何無思?!盵4]887蘇順《和帝誄》:“不憗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云,泣涕成雨。昊天不吊,喪我慈父?!盵4]240崔瑗《和帝誄》:“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隧既啟,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云其窮?!盵4]240這些述哀文字,附于文章結(jié)尾,篇幅短小,短短幾句話后便收尾結(jié)束,且情感籠統(tǒng),表達(dá)死板單一,多“如喪考妣”“四海傷懷”式的套語,缺乏動人的情感力量。

相較之下,碑文亦是漢代哀祭文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文體,尤其是蔡邕碑文歷來為人所稱道。但漢魏六朝碑文皆不以抒情見長,《文心雕龍·誄碑》有言:“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biāo)序盛德,必見清風(fēng)之華;昭紀(jì)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盵5]214這表明碑文的主要功用是以傳記寫法表現(xiàn)逝者之德行功勛。碑文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也有進(jìn)步,主要表現(xiàn)為辭藻文采的增加。如劉師培所說:“碑銘之體應(yīng)以蔡中郎為正宗,然自齊梁以迄唐五代,碑文雖較遜于伯喈,而其體式則無殊于兩漢:蓋惟辭采增華,篇幅增長而已?!盵6]244碑文的情感與功用變化不大,故在此論述從簡,不將其納入本文討論范圍。

以上是現(xiàn)存資料所反映出的先秦兩漢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概況,開篇提到的哀祭文的抒情優(yōu)勢此時并未得到發(fā)揮,尤其是對于誄文來說,雖然“哀楚之辭易于形容”“文深乎情者易工”,但陸機(jī)所描繪的“纏綿而凄愴”的特點尚難以尋覓,如前文所舉揚、杜、張、蘇、崔等人的作品,哀情的抒發(fā)完全被籠罩在了逝者功德品行的頌揚之下,抒情性未能作為主要特點得到凸顯。雖然漢代哀祭文亡佚嚴(yán)重,但以上現(xiàn)存作品基本能反映整個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概況。首先從文體種類來說,誄碑文一方面不僅有篇目遺存,另一方面在史書中亦可見某人作誄作碑或某人有誄幾篇的記載。而后世常見之哀辭、吊文、祭文等在這兩方面皆罕見其跡,其緣由不只是作品之亡佚,更主要的是哀祭文此時的創(chuàng)作確實文體單一,以誄碑為主。其次,既然揚雄、傅毅、蘇順等人能夠被劉勰《文心雕龍》推崇,那么他們的作品也就基本能代表兩漢誄文的最高水平了。

先秦兩漢哀祭文情感的不足實是受到了哀祭范圍與文體功用的限制,而魏晉南北朝哀祭文正是在這兩方面取得了突破,從而使其題材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抒情性強(qiáng)化,文體也實現(xiàn)了質(zhì)的改變。

二、哀祭范圍的擴(kuò)大與情感內(nèi)涵的突破

從現(xiàn)今所存漢代誄文來看,其哀祭對象絕大多數(shù)屬于帝王后妃、將相功臣一類,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在誄文中對逝者形象的塑造皆偏向于建功立業(yè)、造福天下、利國利民的公眾性人物,強(qiáng)調(diào)其“公職”身份。比如哀祭帝王的傅毅《明帝誄》《北海王誄》、蘇順《和帝誄》、崔瑗《和帝誄》等,其文多言帝王治國有方、明德慎罰、薄刑厚賞,故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四方來服;以后妃為哀祭對象的揚雄《元后誄》、崔瑗《竇貴人誄》等,則盛贊其婦德,輔佐帝室、體恤民情,儉約謙讓、母儀天下;至于將相功臣一類,如杜篤《大司馬吳漢誄》、張衡《司徒呂公誄》《司空陳公誄》《大司農(nóng)鮑德誄》,則主要敘述誄主的政績德業(yè),言其化民有方,能夠守衛(wèi)疆土,為帝之股肱、國之棟梁。在這種“公眾性”的話語敘述之下,其相應(yīng)的感情是一種不帶有作者個人色彩的群體之哀,即著重描繪眾人如何悲傷,比如“四海傷懷”“萬方不勝”(揚雄《元后誄》)、“州里鄉(xiāng)黨,隕涕奔哀,故吏忉怛,歔欷低徊。四海冠蓋,驚慟傷里”(《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于是境內(nèi)市不交易,涂無征旅,農(nóng)不修畝,室無女工。感傷慘怛,若喪厥親,俯哭后士,仰訴皇旻”(傅毅《北海王誄》)。

若再結(jié)合作者對誄主身份的認(rèn)可與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群體之哀,所哀傷的實是作為一國之主的帝王后妃與作為國家棟梁的將相功臣的不幸離世及其帶給百姓、國家的損失。這種哀情其實又落腳于前一部分的述功頌德,以之為指向與歸宿。而作者的個人感情,比如與逝者有何私交私情在文中難見蹤跡。兩漢哀祭文的哀祭范圍,即作者對逝者身份、形象的認(rèn)可與塑造,實質(zhì)上帶有強(qiáng)烈的政治色彩,也就決定了其中的感情應(yīng)是群體之哀。此種哀祭范圍與情感內(nèi)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親朋好友成為常見的哀祭對象,這是哀祭范圍最主要的變化。比如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曹植《王仲宣誄》、潘岳《夏侯常侍誄》、孫綽《聘士徐君墓頌》、顏延之《陶征士誄》、王僧達(dá)《祭顏光祿文》、謝靈運《廬山慧遠(yuǎn)法師誄》等,屬于哀悼摯友之作。哀悼親人之作則種類多樣,有悼妻者如潘岳《哀永逝文》,悼夫者如劉令嫻《祭夫文》,悼父母長輩者如潘岳《楊荊州誄》祭岳父楊肇,悼子女晚輩者如曹植《金瓠哀辭》、潘岳《金鹿哀辭》,潘岳又有《楊仲武誄》祭妻侄楊仲武。從中可以看到,逝者的職業(yè)、身份趨于多樣化,除國家公職人員外還有征士、僧人及諸如妻女孩童這樣的普通人。更為重要的是,無論逝者身份為何,作者在文中開始描述自己與逝者生前的交往,回憶二人的友誼、親情,其情感明顯是一己之哀,即摯友與親人去世后的傷痛,其哀情是建立在友情與親情基礎(chǔ)之上的,兩漢哀祭文中的政治色彩削弱。

當(dāng)然,親朋好友也可能是建功立業(yè)、利國利民的公眾性人物,像橋玄、夏侯湛、顏延之,單從文章題目中可以看出其太尉、散騎常侍、光祿大夫的官員身份,但在文中他們主要是以作者親友的身份出現(xiàn)的,這不同于漢代哀祭文所展現(xiàn)出的公眾性。就此來說,哀祭范圍的擴(kuò)大實質(zhì)是作者表達(dá)重心的變化,表現(xiàn)在文中便是多出了對親友情的追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一類哀祭文,雖然作者的哀祭對象與自己非親非故,不存在親朋好友間的私交往來,但文章中依然可見作者真情,并且此情不再是單一的對某人離世的悲傷,它展現(xiàn)出了更為深厚、寬廣的生命內(nèi)涵。

西晉武帝元康年間,關(guān)中侯馬敦在戰(zhàn)事不利、敵眾我寡的緊急情況下率軍抵御外侮、守衛(wèi)汧城,立下汗馬功勞,后因佞人嫉妒蒙冤下獄而死,潘岳為之作《馬汧督誄》[7]2458。雖然二人沒有交誼,但文章依然聲情并茂、震撼人心。潘岳先敘戰(zhàn)況之危急,并展現(xiàn)出了馬敦勇猛多智與愛撫軍民的形象。而后夾敘夾議,在講述馬敦含冤下獄而死的同時,潘岳對馬敦遭遇的不平、對政府斫善害能的痛恨憤懣、對馬敦有功未賞的遺恨及身死獄中的哀痛、對妒賢欺善世風(fēng)的感嘆,種種情感噴涌而出。不再采用誄文述功頌德加述哀的一般寫作模式,潘岳以傳記手法寫誄,并毫無顧忌地闡發(fā)議論,全文皆情,敬、哀、悲、憤、惜、嘆,種種感情貫穿始末,豐富飽滿。近人高步瀛評曰:“詞旨沈郁,聲情激越,部司之嫉才,烈士之冤憤,俱能曲曲傳出。 ”[8]

元康八年陸機(jī)出任著作郎,在朝廷藏書之地見到了魏武帝曹操的遺令,讀罷慨然嘆息而作《吊魏武帝文》。陸機(jī)一方面陳述曹操之豐功偉業(yè)、赫赫戰(zhàn)功,另一方面又描繪曹操臨終之言行表現(xiàn):向諸子傳其遺訓(xùn),又托付稚子幼女于人,盡顯為父拳拳之情;又要求婕妤妓人每月初一、十五對靈帳表演歌舞,并令諸子常登銅雀臺,望其西陵墓地以示悼念;同時對余香、綬帶、衣裘這些財物掛念在心,夫人、諸舍眷屬亦細(xì)細(xì)叮囑,未曾遺忘。曹操臨終時的百思千慮、難以割舍與其叱咤風(fēng)云、馳騁疆場的一代梟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正由此引發(fā)了陸機(jī)的感慨:生老病死前人皆平等,縱使有萬般功績,終也不離“藏于區(qū)區(qū)之木”“翳乎蕞爾之土”的結(jié)局。人在此時顯得無奈、渺小、被動,帶有悲劇色彩?!班荡髴僦妫孰m哲而不忘”,即便如曹操此般英雄,也不能不接受這一命運,不能不對此長嗟,何況常人。這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對以往哀祭文單哀一人的情感突破,展現(xiàn)了人類的一種共同命運以及面對此種命運時的感慨。其情感實現(xiàn)了普及與升華,容量更大,意蘊(yùn)更廣,更顯厚重。

劉宋謝惠連有《祭古冢文》,其立意構(gòu)思甚奇?!端螘ぶx惠連傳》有對此文寫作背景的記載:“元嘉七年,方為司徒彭城王義康法曹參軍。是時義康治東府城,城塹中得古冢,為之改葬,使惠連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盵9]古冢銘志不存,墓主名姓、生平、先祖后嗣不知,除雙棺外所存者皆殘損陪葬品,作者就此向這位“冥漠君”發(fā)出了一系列的追問。另外因修東城府而破壞其墓冢,在講究入土為安的觀念下,作者又表現(xiàn)出了歉意,于是為其改卜遷葬。細(xì)細(xì)品味,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無名逝者與生命的尊重,感情真摯,富有人文關(guān)懷。同時也正因為無名,作者的情感便不會局限在具體的一人一事之上,有了更為廣闊的表達(dá)空間。仿佛冥漠君是被歷史所湮沒的無數(shù)人事的一個代表,寄托了作者對遙遠(yuǎn)、未知的歷史的追思。本文以一個小事件反映了一個大主題,具有蒼茫深沉的歷史感。

在哀悼親友的文章中,情感內(nèi)涵往往被限定為對某一人去世的悼念、傷痛。當(dāng)哀祭范圍繼續(xù)擴(kuò)大、不限于親友時,情感內(nèi)涵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變化。親情友情的缺失反而為作者留出了更廣闊、自由的情感表現(xiàn)空間?!恶R汧督誄》展現(xiàn)出了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以及作者個人的好惡評價,這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誄文寫法;至于《吊魏武帝文》與《祭古冢文》,作者以曹操、無名“冥漠君”為哀祭對象,實現(xiàn)了情感的升華,揭示了更廣闊深邃的生死感、歷史感。在此類哀祭文中,令人感受最強(qiáng)烈的不是對逝者的哀痛,而是作者表現(xiàn)出的個人好惡、道德準(zhǔn)則、人生價值、生活品味以及關(guān)于生死的終極追問。這是作者一己情懷的另一種宣泄,同時也是對哀祭文情感內(nèi)涵的又一突破。

此種類型的哀祭文在漢代已初顯端倪,主要以吊文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賈誼《吊屈原文》、杜篤《吊比干文》、胡廣《吊夷齊文》、蔡邕《吊屈原文》等,除賈作外,余僅存殘句。這些作品多是借對屈原、比干、伯夷、叔齊等古人言行的褒貶來表達(dá)自己出處進(jìn)退的處世態(tài)度,雖展現(xiàn)的是個人情懷,但仍多與政治相關(guān)。

三、文體性質(zhì)與功用的私人化

先秦兩漢與魏晉南北朝哀祭文在哀祭范圍與情感內(nèi)涵上的差別,又與各自時期內(nèi)文體的性質(zhì)與功用密切相關(guān)。就漢代誄文來說,其性質(zhì)、功用皆帶有明顯的公共性,即誄文是寫給眾人看的,目的是共同悼念逝者,并使其四海揚名、百世流芳?!段男牡颀垺ふC碑》有言:“讀誄定謚,其節(jié)文大矣?!盵5]212是指需要在葬禮上誦讀誄辭以確定謚號,這也是喪葬禮儀的一部分。既然是禮儀,便有眾人的參與。即便誄由“禮儀之辭”發(fā)展到“典制之文”,這種禮的公共性仍占主導(dǎo)。比如《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序文:

于是故吏諸生,相與論曰:上世群后,莫不流光口於無窮,垂芬耀於書篇,身歿而行明,體亡而名存,或著形像於列圖,或系頌於營管弦。后來詠其烈,竹帛敘其動,乃作誄曰……[10]

傅毅《北海王誄》序文:

于是群英列俊,靜思勒銘,惟王勛德,是昭是明。存隆其實,光曜其聲,終始之際,千斯為榮。乃作誄曰……[4]807

又如《漢書·元后傳》記揚雄作《元后誄》:

太后年八十四,建國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葬渭陵。莽詔大夫揚雄作誄曰……[11]

《后漢書·文苑傳》記杜篤作《大司馬吳漢誄》:

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篤于獄中為誄,辭最高,帝美之,賜帛免刑。[12]

揚雄作《元后誄》是奉王莽之命,杜篤為吳漢作誄是受光武帝之詔,從創(chuàng)作緣起與動機(jī)來看,二人作誄并非個人意愿,實則從屬于一個以朝廷的名義舉行的祭悼活動。本質(zhì)上,這些作品皆為“應(yīng)制之作”。這是誄文創(chuàng)作的外部環(huán)境所體現(xiàn)出的公共性,若從誄文作品本身來看則同樣如此。前文提到,漢代誄文對逝者形象的塑造偏向于公眾性人物、強(qiáng)調(diào)其公職身份,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來述功頌德,群體之哀情僅附于其后并以之為指歸,這都是誄文公共屬性在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誄文雖名義上是為哀祭,但實質(zhì)上頌也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所頌者不只是逝者本人,更深一層來看,也涉及到了整個大漢王朝。因為誄文中頌揚的賢君能臣是漢朝的賢君能臣,只有國家順應(yīng)天命、政治太平、鴻運當(dāng)世他們才會出現(xiàn),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天人感應(yīng)的思想。所以誄文中常見如“豫有祥禎,作合于漢”“天命是將”(揚雄《元后誄》)、“恭惟大行,配天建德”(蘇順《和帝誄》)、“明明肅肅,四國順威,赫赫盛漢,功德巍巍”(傅毅《明帝誄》)、“天祚明德,德茂于公”(張衡《司空陳公誄》)之類的話語。在這一層面上,漢代誄文又承擔(dān)了粉飾太平的功用,哀中見頌,傳達(dá)出了大漢帝國的威嚴(yán)與繁榮,與《兩都》《二京》等漢大賦一樣,是另一種形式的“盛世之音”。龔鵬程先生曾指出西漢初期嚴(yán)助、枚皋、東方朔、司馬相如一類“言語侍從之臣”,其創(chuàng)作之機(jī)均非己出,辭賦作品中的言志抒情型態(tài)是“客觀性”的:“作者要跳出自我之外,揣摩:別人為何會有所感,其感之內(nèi)容又為何,自己要怎么寫才能將其有感受而說不出者說出來,且比他自己說得還要精彩?!盵13]不惟辭賦,這也符合漢代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在這里,“別人”便是當(dāng)朝皇帝,是文武百官,是黎民百姓。哀祭文的作者,擔(dān)當(dāng)?shù)氖钦麄€大漢王朝的“代言者”。

前文提到過的魏晉南北朝碑文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辭藻文采的增加,這同樣與文體的性質(zhì)與功用相關(guān)。因為碑文是要刊刻于石、公示于眾以求永不刊滅的,其獨特的文學(xué)載體與傳播方式使其公共性更強(qiáng)。所以那些在誄文、祭文、吊文中可以暢快淋漓地抒發(fā)的個人情懷是難以在碑文中展現(xiàn)的。

兩漢哀祭文所具有的公共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弱化,與之相反,私人性得到增強(qiáng),二者形成了一個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所謂私人性,就是在哀祭文寫作的各個方面皆偏向作者自我主體,帶有明顯的自主隨意性,受外界的影響限制更少。如前文所分析的以親友為哀祭對象的作品,其建立在親情友情基礎(chǔ)上的哀情便是私人性最大的一個表現(xiàn)。同時,在文章的具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也在極力營造一個私人化的空間,排斥公眾、他人,對二人交往的回憶是其常用的手段。作者動情陳述往事,或大或小,或喜或悲,對逝者或感恩或有愧,有時甚至直接將二人的談話內(nèi)容也引入其中。比如曹植《王仲宣誄》回憶與王粲的一次談話:

感昔宴會,志各高厲。予戲夫子,金石難弊。人命靡常,吉兇異制。此歡之人,孰先殞越?何寤夫子,果乃先逝!又論死生,存亡數(shù)度。子猶懷疑,求之明據(jù)。[7]2437

是說在一次宴會上二人談?wù)撋绬栴},感慨人生無常,而現(xiàn)今果然如初所言,一語成讖。又如潘岳《楊仲武誄》,追憶己妻去世時與楊仲武共同守靈的場景:

德宮之艱,同次外寢。惟我與爾,對筵接枕。自時迄今,曾未盈稔。[7]2447

時隔不滿一年,所失去的正是妻亡時陪伴在身邊的親人,故直呼“姑侄繼隕,何痛斯甚”。另外,作者常以第一、二人稱行文,語氣親切,有如與逝者直面對語、傾訴心腸。文中還常寫到作者現(xiàn)實的所見所聞所感,睹舊物而思故人,撫遺孤而心愈悲,或著力描繪喪葬過程,以景物渲染烘托悲涼的氣氛。以上寫作方式都極大地拉近了作者與逝者在文章中的距離,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作者所記之事、所敘之情皆有明顯的私人性乃至私密性,無關(guān)乎他人,哀祭文完全成為其一人的情感宣泄之地。因為所要哀祭的是作者自己的親朋好友,而非國家、眾人共同的君王將相。

與先秦兩漢相比,魏晉南北朝哀祭文的創(chuàng)作時機(jī)也發(fā)生了變化,作者情之所至便任意為之,外在的約束限制降低。比如潘岳《夏侯常侍誄》,據(jù)其序文夏侯湛去世于元康元年夏五月,但誄文中又有此段敘述:

日往月來,暑退寒襲。零露沾凝,勁風(fēng)凄急。慘爾其傷,念我良執(zhí)。適子素館,撫孤相泣。前思未弭,后感仍集。積悲滿懷,逝矣安及!嗚呼哀哉![7]2453

據(jù)此可知潘岳寫作此文時已至秋冬之際,距夏侯湛逝世至少已隔一季,作者來到夏侯湛故居見其遺孤,對故友的思念與悲痛又籠上心頭。潘岳此番作誄悼念夏侯湛,很可能只是他自己的一次單獨行動,是他個人情感的一次自由宣泄,這與《元后誄》《大司馬吳漢誄》斷然有別。再如潘岳作《馬汧督誄》,更是沒有揚雄、杜篤作誄時的那種外在環(huán)境的要求,只是潘岳有感于馬敦事跡而為之歌頌為之鳴不平,絲毫不關(guān)他人。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魏晉南北朝時期述功頌德的內(nèi)容在有些哀祭文中依然存在。首先,尤其對于誄文來說,這是文體寫作的要求與固定程式;其次,此也確為一種有效的悼念方式,屬人之常情常理,因為它可以用來表示對逝者的敬意與尊重,提升了逝者的身份。但此部分內(nèi)容的存在并未妨礙作者個人哀情的表達(dá),不再像漢代那般完全占據(jù)文章主要篇幅、處于主導(dǎo)地位,哀而實頌的主從關(guān)系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劉師培在評價曹植《王仲宣誄》時說:“可知誄之警策在后半不在前半。前半敘功德,無妨稍平;后半表哀,必須情文相生,以引起讀者悲悼之同情,故非參以自己殆難動人。”[6]233作者私情的表現(xiàn)成為了文章的主導(dǎo)。

至于第二類哀祭文,即作者與哀祭對象無私交往來但仍有真情的存在,在此種情形之下,作者與逝者私人關(guān)系的疏遠(yuǎn)反而為情感留出了充足的表現(xiàn)空間,個人好惡、道德品行、人生價值、生死觀念等藉之鮮明呈現(xiàn),文章的私人化程度就更進(jìn)一步了。

四、結(jié)語

魏晉南北朝哀祭文哀祭范圍的擴(kuò)大,使得文章情感獲得了更多的表現(xiàn)空間,內(nèi)涵愈加豐富、私人性更強(qiáng);作者主體的自我表現(xiàn)成為了主要目的與功用,文章創(chuàng)作的其他具體環(huán)節(jié)亦以此為中心發(fā)生改變。這對于哀祭文文體的成熟來說意義巨大,一方面是情感深度與強(qiáng)度的增加,抒情性強(qiáng)化,使應(yīng)用性文體的文學(xué)性更為突出;另一方面,哀祭文由此獲得了更為鮮活的生命力,因為從此以后人人皆有寫作哀祭文的資格,也有進(jìn)入哀祭文、為他人所悼念的資格,無關(guān)年齡、身份、職業(yè)。哀祭文所涉及的群體越是平凡、世俗,其普及性就越高,創(chuàng)造力就越強(qiáng)。魏晉南北朝哀祭文由此彌補(bǔ)了漢代哀祭文社會功用的缺陷。

魏晉南北朝哀祭文這一轉(zhuǎn)變從根本上是受到了整個時代重情的社會風(fēng)尚的影響。從東漢后期開始,政治日益動蕩不安,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動搖,諸子思想重新活躍,士人行為準(zhǔn)則多樣,并重視自我主體,獲得精神自由,出現(xiàn)了諸多個體自覺的表現(xiàn),重情尚情便是其中之一。魏晉玄學(xué)思潮中也不斷出現(xiàn)像“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14]這樣的重情觀點。不只是哀祭文,整個文學(xué)、整個社會都存有重情的傾向?!妒勒f新語》記載一事: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备翱徒砸蛔黧H鳴。[15]

曹丕以帝王之尊率眾人在王粲墓前學(xué)驢鳴,這一行為令人何其震撼。與之相比,曹植寫作《王仲宣誄》根本就不足為奇了。

[1]黃霖.文心雕龍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9.

[2]黃金明.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20.

[3]章樵.古文苑·卷二十[M]//四部叢刊影宋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4]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劉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6]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講義[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7]蕭統(tǒng).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高步瀛.魏晉文舉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9:125.

[9]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4.

[10]洪適.隸釋·卷六[M]//四部叢刊三編影明萬歷刻本.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4035.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95.

[13]龔鵬程.漢代思潮[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59.

[14]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625.

[15]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M].劉孝,標(biāo)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549-550.

New Changes in Emotion and Function of Mourning Articles in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 Zh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literary form of mourning articles was single,and the affection was very thin.Singing merits and praising virtues are main features and functions.The literary form of mourning articles didn’t mature until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was the expansion of the mourning range.Relatives and friends became the main objects of grief.Meanwhile,the motion of some articles had a new breakthrough.But relatives and friends weren’t the only object of grief.The author can express his life value,life taste and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It’s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tendency of mourning articles.The public property in Han Dynasty was no longer dominant.This change was fundamental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fashion of passionate preference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and the Three Kingdoms.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mourning articles;lyricism;personal

I207.62

A

1009-6051(2017)05-0053-09

10.13950/j.cnki.jlu.2017.05.007

2017-08-12

米臻(1991—),男,山東新泰人,南開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學(xué)與文論。

責(zé)任編輯:辛琳琳

猜你喜歡
祭文潘岳逝者
逝者師友二題
壹讀(2022年12期)2022-03-24 06:46:32
爆炸一周后,貝魯特停下來緬懷逝者
英語文摘(2020年10期)2020-11-26 08:12:12
讓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無錫水警老許16年打撈百余尸體
蘇軾所寫墓志銘與祭文里的人生觀
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祭拜戲祖唐明皇之祭文簡釋
中華戲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6
望塵而拜
徐顯秀墓的鎮(zhèn)墓神獸壁畫 逝者的神佑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1:00
美男子潘安是誰
喚醒祭文的抒情氣質(zhì)
册亨县| 衡水市| 嘉峪关市| 广宗县| 大埔区| 南部县| 扬中市| 伊吾县| 赣州市| 临夏市| 松溪县| 重庆市| 灵丘县| 繁昌县| 龙山县| 马尔康县| 岫岩| 泰州市| 武汉市| 高州市| 武穴市| 漳浦县| 温州市| 乌鲁木齐县| 巍山| 丹凤县| 阳春市| 商城县| 河津市| 盐源县| 富裕县| 咸丰县| 和平区| 汤阴县| 崇信县| 阿拉善左旗| 美姑县| 星座| 顺义区| 瑞丽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