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佼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學設計上,容易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為全文串講,落實字詞的“重‘言”派;一為忽略字詞,深挖內(nèi)涵的“側‘文幫”。尤其是在大型的教學“比武”中,后者更是成為大部分參賽選手的選擇。筆者認為,這兩種傾向雖各有側重,但結合更佳;雖囊括重點,但仍需擴寬。教學如何設計更為合適,筆者從《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中體悟,從“言、文、章、道”四字出發(fā)較為恰當。
一、“言”
何為“言”,就是文字本身的含義與作用,也可以指文言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墩Z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教學及閱讀的教學目標首先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內(nèi)容”。“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是讀懂“文”的基本條件。沒有“言”的理解,“文”就無從談起。因此,首先得解決識字的問題。觀課中,許多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步大多為解詞釋義,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課文字詞的難易程度不同,教師可以靈活設計字詞的梳理,如布置預習后課堂進行檢測過關;如默讀課文,自由翻譯;如復述文章內(nèi)容,概括文意,都是可操作的形式。在《記承天寺夜游夜游》的設計中,導入便是從字入手,筆者出示文眼“閑”字的字形演變,讓學生猜小篆文為何,激起學生對文字的興趣。解詞釋義中,因為該課的文字相對淺易,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筆者采取過關檢測的形式,將課文中的字詞句進行了分級測試。教師給出前文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勾連,旨在提示學生文言文學習重在積累,翻譯句子則重點強調沒有學過的字詞,最后進行文意的概括。
二、“文”與“章”
“文”指文采、文學。俗而言之,就是字詞具有哪些文學上的美感,做點兒賞析。這一步,雖然還是從微觀角度出發(fā),但卻是在理解字詞基礎上的升格,提高對文字的感受力和鑒賞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課堂上常見的呈現(xiàn)形式是對課文美點的分析:這個詞用得好在哪里?這句話寫出了什么特點?從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
“章”是章法。即從整體的角度觀文?!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蔽恼率侨绾伟才判形牡模磉_方式如何,從哪些角度寫的,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這些都可以成為剖文角度。
二者在教學設計上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會有所側重,故而一并相談。以筆者講授《記承天寺夜游》“賞閑景”步驟為例,出示寫景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提問:此句并無“月”字,可我們都知道是寫月色。請問“月”究竟藏在哪些字詞中?學生暢所欲言,字字分析。教師順勢引導,虛實結合、比喻的運用、恍然大悟的“蓋”,完成對該句的賞析。以讀準該句的節(jié)奏、讀出該句對月色美的驚嘆作為理解該句的檢測方式。對于章法的探討,筆者此課沒有做探究,但余映潮老師教學的《記承天寺夜游》,對課文進行變形,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來給文章分段,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
三、“道”
“道”就是道理。指文章從文化層面上的內(nèi)涵,包括思想情感、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可以說,這一步就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指向,所以也是眾多公開課最出彩、對文本挖掘最深之處。筆者設計《記承天寺夜游》時,緊接上一步的“賞閑景”后進入“品閑情”。以“你覺得本文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作為主問題進行探討,學生們議論紛紛,完成個性化閱讀。教師不設標準答案,而是對學生的個性解讀進行相應引導。在此過程中,學生勢必會提到詩人的經(jīng)歷,從而穿插本文的寫作背景和詞人相關介紹,探討最后一個問題——“論閑人”:詩人是一個怎樣的閑人?意在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心靈深處,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閑情雅致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與豁達的情懷。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從文字到文學再到文化,尊重了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了閱讀行為的內(nèi)在邏輯,歸結于文學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到淺文深教的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明德華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