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尚健
教學中,教師必須參照自身的教學行為,從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鍛造。
一、心若明鏡,精準教學目標
一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涉及字、詞、句、段、篇等語文知識,亦有聽、說、讀、寫等能力訓練的要素。教師囿于把知識講透講全的思維,往往會適得其反。歸根結底,這是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夠精準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情及教材的特點心中有數(shù):
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進行高效的學習,絕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其認知受到原有經驗、文化背景的支持和限制。因此,學生的實際學情就成為了老師確定教學目標的首要考慮條件。學校所處的地域給學生帶來的資源及局限、本班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心理發(fā)展水平,乃至學習當天學生的精神狀況,教師都要做到了然于胸。為創(chuàng)造學生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從教材到學材的轉化。如三年級上冊《給予樹》一課,教師教學用書中將教學目標定為:
1. 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讀懂課文,培養(yǎng)關愛他人的感情,積累語言。
筆者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前,考慮到兩點:一是三年級的孩子雖然對閱讀故事性課文興趣較濃,但對品詞賞句的敏感度不高。不懂得通過什么方式去讀懂課文的內容。二是學生身處在廣州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城市,對圣誕節(jié)比較熟悉,但對于“給予樹”這一名詞卻較為陌生。然而,這篇課文恰恰是因為“給予”使“仁義之愛”“母子之愛”“手足之愛”洋溢始終。
1. 學習本課生字,會認10個,會寫12個;理解“沉默不語”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語言,練習表達。
2. 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點詞句,運用此法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3. 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婭“給予”這一行為背后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等美好品質,受到熏陶和感染。
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要達到的知識、技能目標清晰直觀,要領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有了具體的切入口。
二、行比揮斧,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為學生原有的經驗而簡。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總是依據(jù)原有的概念、知識、技能和習慣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剔除一些不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低效環(huán)節(jié)。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老師常常會在講授生字后多次使用開火車的形式去檢測孩子的讀音。然而,隨著電視、網絡等傳媒進入家庭,孩子大都在普通話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們對發(fā)準生字的讀音,和理解生字的含義已經有了相當?shù)纳罱涷炛С?,不再是教學的難點。這時教師就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識記字形及字義的運用上。
其次,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力求在教材內容本身里去尋找供他們思考和概括的“食糧”。可以說,只有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課堂才會擁有生命力。在語文課堂上,聽寫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少老師認為聽寫僅僅是用來檢測學生掌握生字的能力,殊不知,這一個高頻出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也可成為一個鍛煉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機會。如在《雷雨》第二課時的復習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就進行了這樣的整合:
學生先聽老師讀提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寫出詞語。
◎陽光射到空氣中的水滴里發(fā)生的光學現(xiàn)象,雨后常見。形狀彎曲,色彩艷麗。(彩虹)
◎一個英雄漢,設下天羅網,整天打埋伏,專捉飛來將。(蜘蛛)
◎天生嗓子好,只會唱知了。(蟬)
聽寫后,老師以此引入學習:這些都是名詞,也是作者在觀察雷雨的過程中看到的景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雷雨,感受這場有聲有色的自然景觀。
一個簡單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回顧第一課時掌握的生字,還要調用生活經驗,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