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頻
今人迷醉“成功學”,機場高鐵“成功學大師”屏幕上張牙舞爪,多屬信口開河。事實上,先秦哲學家老子才稱得上中國“成功學”的祖師爺。《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老子簡單用一句話,便道出了人生全程的成功密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p>
一
知人者智。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智慧的唯一標準,看他是否能識人。識人難嗎?一般人能做到十分之一,就可以算超拔出群。清朝曾國藩吹噓會看相,稱“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逼鋵嵥聪嗟臏蚀_率沒有超過十分之一。曾氏真正的識人本領,來自背后觀人。他習慣悄悄記下某個人獨處的細節(jié),將歷次觀察綜合起來,前后比照,往往神準。
自知者明。判斷一個人內心是否明白,最根本的一點,看他是否了解自己。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才子見纏綿,革命家見排滿,流言者見宮闈秘事?!笔聦嵣?,每個人看到的不是作者,而是自己的心與已有的經驗、成見。
二
勝人者有力。在競技中超越他人,在對抗中打敗對手,只能證明你有力量,其他的沒法證明。在所有的力量中,屬于人的價值那部分是什么呢?
自勝者強。只有人,可以做到自己超越自己。怎么做到?在物理層面,無異拔著自己頭發(fā)上天,當然沒辦法兌現。但在心理層面,指的是自己人性的一面,戰(zhàn)勝非人性的一面。用當下流行的話說,是用“戒定慧”打敗“貪嗔癡”。
能夠自我調節(jié),在內心里借“人性之善”打敗“人性之惡”,這樣的人就叫強者。
這個觀念對先秦之后的中國人十分重要,戰(zhàn)場上兩軍刀兵相見,勝方往往追問到底殺死多少敵軍。古人認為,這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勝者怎么克制自己嗜血的欲望,將對立方教化過來。左宗棠一生雖殺敵如麻,但主線在推行儒學教化,“霸道”為手段,“王道”為目的,價值在此。
“化惡敵為良民,化死敵為摯友”,這是道家的基本方法論。
消滅敵人的肉體,不過證明自己有力量而已,機器人與動物喜歡做。戰(zhàn)勝自己人性中的惡欲,讓敵人死心塌地跟隨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三
知足者富。如果沒飯吃,沒錢花,生存在溫飽線下,照老子的說法,只要自己內心知足,難道也算富者?這當然是一個偽反問。因為老子主張順其自然。在自然人性里,只要生存與安全受到威脅,就叫不足。天道“損有余而奉不足”,不存在人缺衣少食。知足首先要足。換句話說,知足的前提,是人不需要盡全力為溫飽奮斗。
在沒有短缺與匱乏、沒有外力強加的條件下,確實是“知足者富”。不知足則永遠感覺不到富足。古人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問道,無非詩酒田園?!比藢γ摗⒃娋铺飯@的欲望有止境嗎?沒有。
俄羅斯文學中有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老太婆要木盆、木房,滿足后又要做貴婦人、女皇,滿足后又要做海上女霸王。
馬斯諾的劃分,人性最低層次是生理需要,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一個上不封頂的欲望,一日未有實現,心理不能滿足??梢?,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這兩大剛需,人的其他欲望,都是奢侈品。
中國文化傳統,人到這個階段,富有與否,就真的只是一種心理感覺?!叭粘龆?,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你滿足了,便如同富有天下;你不滿足,即是富有天下,心理感覺上仍是窮人。
強行者有志。頑強地堅持將自己的理想在社會中實踐出來的人,就叫做有志氣的人。這五個字也可以理解為不管條件具備不具備,反正要按自己內心認定的方向走下去,這種人叫做有志者。
這句話聽起來不像老子說的。因為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無爭,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怎么也講起剛強來?何況,老子的核心觀點,是“柔弱勝剛強”。細看其邏輯,老子只是主張手段柔(烹小鮮),在精神氣質上則應該剛。
曾國藩有句名言:“功可以強成,名可以強立?!辈恢鲜遣皇强戳死献舆@句話后得出啟發(fā)。
曾國藩天資中等,精力甚欠,唐浩明先生干脆給他取了個外號叫“藥罐子”,但就是這么一個看上去不驚不揚的人,居然做成湘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而且著成1500萬字文章,成為清朝頭號大學問家。
曾國藩晚年自我總結:“好人半從逼中來。”
例證是,曾國藩當年辦湘勇,遭遇湖南軍區(qū)司令鮑起豹找碴,軍隊差點內部火并掉,真是到了喝涼水都塞牙的地步。老曾咬緊牙關,硬是從衡陽白手起家,重新帶出一旅船勇,以此迅速暴發(fā),戰(zhàn)湖北、爭安徽、據江西,扭敗為勝。
歷史的趣味,也正在于此。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說,歷史最怕無聊的重復,你爺爺的爺爺怎么過,你孫子的孫子還得那么過,人生像完成任務。果真如此,人就會厭世,甚至自殺。歷史讓人憧憬的地方在于,許多事情發(fā)生前都是無中生有的,是個體生命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讓人保持對未知與未來探索的欲望,想起來就信心滿懷。
但強行立志,定下一個人生目標,是有風險的。人生的每一天事實都是在風險中度過,真正的安詳,在電閃雷鳴、風起云涌的潮流中。俗話說,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不懼困難,挑戰(zhàn)困難,便既沒有風險,也沒有困難。
四
不失其所者久。不將自己安身立命所依賴的根本東西弄丟,才能夠在一件事情上干得長久。
為什么?一則人人都有一個路徑依賴,昨天與今天,前一件事與下一件事,一定存在一個邏輯順延關系,一旦斬斷,會有大代價。路遙的小說《人生》,高加林從農村到城市,就試圖極力割斷之前的生活聯系與文化臍帶,弄到最后,雞飛蛋打,一身狼狽。再則,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走得太遠,而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fā)。有家庭主婦上街買菜,路上碰到七姑八婆,嘰嘰喳喳聊成一團;看到街上狗打架,又看得津津有味。待午后肚子咕咕叫,才發(fā)現已忘記買菜。
儒家修身,首在正心、誠意。因為人的本心,雜念甚多,加之人事雜碎,不管住心,最容易被雜念牽了鼻子,自己將自己繞暈。“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歷來如此。
要做到“不失其所”,一則需要人有極強的反省能力,能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客觀地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再則,需要人能明確自我定位,能克制自己的雜念和貪欲,不被情緒擾亂方寸,不被欲望繚亂軌道。用梁啟超的話說,“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所”字的含義,還有“根據地、自留地”的意思。意思是說,牢牢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將它種好,再開放兼容,結交天下朋友,自己就可以不斷壯大。
一個始終處于成長狀態(tài)中的人,一件持續(xù)置身不斷壯大的事,借曾國藩引用宋朝某位詩人的一句名詩來形容:“花未全開月未圓?!弊笞谔母呙鞯恼f法是:“富貴怕見開花”。成長是長久的同義詞。
死而不亡者壽。身體雖然死了,但人的精神仍存在于世間,這樣的人叫長壽者。誰能做到?只能是通過歷史將精神與故事流傳下來的人。
新疆有一種胡楊樹,可以活一千年,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但植物終如哲學家曹操所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龍蛇乘霧,終為土灰?!?/p>
莊子說彭祖活了八百歲,仍不算長壽的人,因為上古時有一種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加起來活了一萬六千歲。
怎么樣做到像老子說的長壽?生時與歷史同行,死后與歷史同在。
老子在這里拋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將人類全部歷史當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人史合一,則當下只是數千年活著的歷史中短短一段。對漢朝人如此,對唐朝人如此,對清朝人也是如此,當下沒有例外。
歷史不停、不住,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激勵那些有歷史感的人奮進。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當年備受貴族嘲笑,他在與司湯達的信中自我安慰說:他們現在得意洋洋,他們一死,肉體與靈魂從此永恒消失,而我們將與歷史同在。今天確實沒有人記得或者說能找到與巴爾扎克同時的貴族們,除了通過他的作品或軼事流傳下來的人,我們甚至因此記得草根小裁縫布伊松。
老子這句話相當勵志。當人想著向五千年的歷史人物看齊,便確實沒有時間、精力與興趣斤斤計較。與遙不可及的地球生命比,人類文明史彈指一揮。再過五千年,今天的人便像炎黃傳說一樣成為古典傳奇,那時的人們便如讀《封神演義》一樣,只見神秘而古老。
不愿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是“浮士德精神”:生活與享受生活,便是生命的目的與意義。“浮士德精神”很可能只是一劑麻醉,因為我們很清醒地知道,人類還將繁衍生息,歷史還在流傳,甘愿做過客、變塵埃,成了老子筆下“即死即亡”的非壽者,非人本心素志。這也是中國人自周朝以來始終看重追悼會與墓志銘,視祖宗、歷史為生命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