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心理中心,河南 鄭州 450045〕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研究
陳 莉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心理中心,河南 鄭州 450045〕
青少年網絡欺凌因其特殊的實施媒介和復雜的成因呈現(xiàn)出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欺凌事件主客體的多元易變性、欺凌行為的隱蔽性、欺凌形式的多樣及危害的持久性。追根溯源,這一問題的產生是社會、學校、家庭、科技與個人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鑒于此,必須以積極心理學的視閾從國家的立法保護、家庭學校的積極引導、社會的廣泛宣傳、科技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培養(yǎng)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指數等方面研究應對策略,以期標本兼治,有效遏制網絡欺凌的蔓延。
青少年網絡欺凌;對策;積極心理
隨著網絡、電子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和社交網站的盛行,“網絡欺凌”正在成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嚴重的社會問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出臺,對積極預防和依法依規(guī)處置學生傳統(tǒng)欺凌和校園暴力提出多項措施,但是,針對網絡欺凌,該指導意見卻沒有提出強有力的預防與應對策略,只是警示公眾警惕傳統(tǒng)欺凌轉化為網絡欺凌的風險。
“網絡欺凌”一詞最早由 Bill Belsey 提出,他較早關注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并創(chuàng)建了專題網站進行系統(tǒng)研究,Bill Belsey將網絡欺凌定義為以傷害他人為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故意、反復地針對個人或團體的敵對行為。本研究將網絡欺凌界定為一種特指發(fā)生在青少年群體中,通過網絡這一媒介,使用現(xiàn)代通訊技術故意實施的、重復的、惡意的、旨在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是傳統(tǒng)欺凌在網絡語境中的延伸和演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青少年更便捷地接觸到網絡,過度的網絡依賴對其心理、行為和價值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加劇網絡欺凌的流行。施暴者利用無孔不入的電子媒體,用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途徑對他人實施人身、語言及心理的欺凌,并把欺凌的過程及場景散播到虛擬的空間,或在社交網站上進行人肉搜索、起底,或給對方發(fā)送威脅或騷擾郵件、短信、語音,或偽裝虛假身份散布謠言,可總結為情緒失控、網絡騷擾、網絡盯梢、網絡詆毀、網絡偽裝、披露隱私和在線孤立等七種表現(xiàn)形式,給受害人身心帶來巨大沖擊?!熬W絡欺凌”的危害也引起了各國政府、法律界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等的廣泛關注,并積極采取各種舉措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如,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設立了專門的救助熱線;出版應對網絡欺凌的指導手冊;成立“兒童網絡保護特別小組”;推進網絡欺凌問題的立法;技術上開發(fā)特殊軟件阻擋不良信息,向受欺凌的青少年和家長提供建議和幫助等。然而這些舉措依然收效甚微。如此看來,要想真正對網絡欺凌說“NO”,增強個體的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行政力量、家庭、學校的有效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關注青少年積極心理特質的培養(yǎng),不斷塑造、提升各項能力,發(fā)掘自身力量,促進個體內部的自我覺醒和人格的完善等,才能真正構筑起對抗網絡欺凌的堅固防線。
網絡欺凌會對青少年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害,比如自卑、人際敏感、焦慮、厭學、自殺,嚴重還會導致校園群體突發(fā)事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網絡欺凌因其特殊的實施媒介使其與傳統(tǒng)欺凌大相徑庭,具體如下:
1.欺凌事件主客體的多元易變性
網絡及各類電子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青少年的社會交往打開了便利之門,但也推動了網絡欺凌的頻發(fā)。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施暴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換自己的個人信息,隨時隨地在隱秘的狀態(tài)下鎖定目標進行欺凌;同樣,有些被欺凌者也會隨著某些因素的變化而一躍成為施暴者:一是弱肉強食如法炮制,二是把現(xiàn)實中受到的欺凌轉而網上實施報復,由被欺凌者成為加害者。
2.欺凌事件的輻射性及負性危害的持久性
網絡倫理價值觀建設的滯后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網絡道德意識的形成,同時從眾心理使青少年網絡道德進一步喪失:無視現(xiàn)實的道德規(guī)范,在網絡上恣意傳播欺凌他人的暴力圖片和視頻;惡意泄露他人隱私。再者,網絡欺凌無孔不入帶來的心理恐慌會導致群體的不安全感,不利于個體的集體歸屬感的建立。
網絡欺凌的危害是長期的,在網絡信息流的挾裹之下,每個人都暴露在全球網民的視野中,負面信息、圖片或者視頻一旦上傳,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瀏覽、轉載無限放大,給受害人心理、認知、行為等造成的危害是終生的。
3.欺凌事件主客體行為的隱秘性
網絡欺凌事件中的主客體都具有一定的隱秘性:網絡的虛擬性、隱秘性及其監(jiān)管、懲戒的欠缺極大地庇護了施暴者的罪行,施暴者可以在網絡上肆意妄為而不需為其行為買單;事件的受害者大多選擇暗自療傷,默默承受,除非向他人求助;這種隱秘性,也進一步助推了網絡欺凌的發(fā)生。施暴者僥幸認為其行為不會被發(fā)現(xiàn),無需為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行擔責,從而更加公然實施欺凌行為;同時,被欺凌者根本無從知曉到底誰才是那個罪魁禍首,這種惶惶終日的恐懼感最終會導致人際的退縮。
4.網絡欺凌傳播的超時空性及多樣性
網絡跨越時空的特質使網絡欺凌也不受時空的限制,可隨時隨地出現(xiàn)。欺凌一旦發(fā)生,其傳播疆域和速度便會超越國家的界限而暴露在所有網民面前。網絡中的微信、人肉搜索、貼吧、微博、短信、聊天室、群等均可以成為施暴者進行謾罵、侮辱、起底、恐嚇等網絡欺凌的媒介。
三、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成因
網絡欺凌是源于各種因素的博弈,從而使網絡欺凌成為青少年成長歷程中的巨大隱患。
1.網絡監(jiān)督約束機制不健全
網絡的普及及網絡本身特質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其一,網絡的無限制性使個體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發(fā)布與接收信息;其次,匿名性可以使個體擺脫現(xiàn)實社會身份的限制而肆意地宣泄現(xiàn)實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最后,網絡極大地超越了現(xiàn)實的時空限制與社會階層界限,使青少年能夠自由地轉換于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快捷拷貝、傳遞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加之網絡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無法有效控制網絡信息,從而引發(fā)大量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和擴散。
2.現(xiàn)實社會道德迷失,網絡倫理道德建設滯后
首先,新形勢下現(xiàn)實社會道德缺失現(xiàn)象遷延到更為缺乏完善價值規(guī)范體系的網絡空間,影響著網絡虛擬社會道德的構建,導致二者無法完全磨合,彼此的沖突和新價值體系的缺位不可避免地引發(fā)網絡欺凌的產生。
其次,多元文化的碰撞,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缺乏,使新時期新舊道德的分歧日益增大,帶來多元道德、價值觀念的碰撞與沖突,這些對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都是一種考驗,因而在網絡上滋生了各種道德失范的事例,推動了網絡欺凌的發(fā)生。
最后,網絡監(jiān)管機制的不力,法律及道德約束的疲軟,致使唯利是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網絡運營商不顧良知地傳播良莠不齊的資訊以博取眼球和賺得人氣。
3.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矛盾性導致內心世界沖突
網絡欺凌的發(fā)生既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也與青少年特有的身心狀況有關,網絡虛擬社會極大地改變、顛覆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其在融入網絡的過程中伴隨著精神世界的沖突和網絡欺凌的橫行。
(1)網絡中自我價值感時刻刺激著現(xiàn)實中心理發(fā)育“斷乳期”的青少年。青少年處于從兒童向成年人轉化的關鍵期,個體身心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適應問題,其中自我價值感極為突出。而網絡虛擬空間的便捷、超時空性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在感官和精神上的自我實現(xiàn)。心智的不成熟使其無法理性約束青春期自身的反叛性和不安定性,以致發(fā)展為用網絡欺凌來滿足同伴仰慕和追隨的虛榮。
(2)辨別能力差,用打擊報復來宣泄情緒,或鬧劇心理尋求刺激與快感。
青少年作為伴隨網絡長大的一代,其活動的主要場域就是網絡空間。在網絡里,青少年因認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差等特征極易成為網絡欺凌的對象。同時,辨別是非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不高而不明就里的高模仿性較強,也易成為網絡欺凌的施暴者。高峰的情感體驗帶來的強烈的情感沖突常常使他們陷于敏感、焦慮而又多疑的心理中,網絡世界的匿名性、虛擬性為這種情感宣泄提供了渠道。一旦覺得遭到不公正待遇,或為了小集團主義、哥們義氣,或為了尋求刺激博眼球等,都會借助網絡做出偏激行為,有的欺凌事件的主客體之間并無交集,相互素昧平生。例如彈幕、游戲中的刷屏謾罵,社交網站里的粗魯的文字、圖片、視頻等。
(3)盲從與法不責眾的心理加劇了網絡欺凌的負性影響和危害。對于青少年,當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生了面對面的欺凌之后,有的施暴者出于炫耀、示威或取樂等目的,會把傳統(tǒng)欺凌的視頻、信息上傳到網絡供網民隨意點擊、瀏覽,讓欺凌事件的周知范圍無限擴大,這對受害者的傷害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此舉對那些敢怒不敢言或持觀望心態(tài)的青少年起到震懾的作用,為了自保避免引禍上身甚至助紂為虐,使網絡欺凌的危害進一步放大。
1.營造潔凈網絡,強化青少年 “三觀”和法律教育
要想徹底對網絡欺凌說“NO”,最重要的保障是加強網絡技術監(jiān)控,在搞好網絡安全防范、監(jiān)督的基礎上加強網絡道德價值觀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一,采用新興技術手段從信息源頭嚴密篩選,營造潔凈網絡,加強上網場所的安全監(jiān)管;其二,加強對青少年常用的社交網站、通訊工具的技術監(jiān)控和技術過濾,推薦學生使用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研發(fā)遏制網絡欺凌的相關軟件;其三,建立和完善網絡警察糾察機制,完善網絡分級;其四,授之以漁,教授青少年和家長網絡安全的防控基本技術,學會自助和助人,加強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網教育;最后,構筑道德防火墻,加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道德規(guī)范教育和青少年正確的三觀教育,培養(yǎng)網絡道德觀,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自律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2.推進網絡立法和網絡安全法規(guī)建設
構建應對網絡欺凌的預警、干預機制,減輕青少年身心所受的損害,國家行政機關須大力推進青少年網絡保護、教育的法制建設,特別是防范網絡欺凌的立法,以法律為準繩來規(guī)范網絡行為;明確網絡欺凌主客體的法律責任和權利義務, 尊重隱私權,為受害者提供法律救濟與心理援助;推行青少年上網實名制,嚴查不良信息網站,為抵制青少年網絡欺凌提供牢固的基礎。
3.構建家校聯(lián)盟、政企合作的支持系統(tǒng)
社會、家庭、學校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系統(tǒng)。家庭和學校與青少年成長關系最為密切。學校應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教育和管理,組織多樣的校園活動,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設立專門的網絡欺凌預警機制與干預小組,建立暢通的家校、師生溝通渠道,保持家長對網絡欺凌的警覺;并提供專業(yè)途徑,做好青少年拒絕、防范網絡欺凌的教育;同時對被欺凌的情況要及時反饋學校和有關部門。學校的心理中心定期進行心理測評和訪談,與家長要及時溝通,對當事人進行心理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心理服務,建立危機預警檔案,對重點青少年進行動態(tài)跟蹤。另外,高度重視對青少年課堂之外的管理,指導青少年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既促進個人發(fā)展,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家庭在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仍然是預防網絡欺凌的前站。首先,家長應致力于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與積極的愛的家庭文化,加強對子女的關懷與引導。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困惑的多發(fā)期,對自由、自主的渴望使其離經背道,而簡單、粗暴的強制性措施只會加深他們的叛逆性,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情感溝通,付出更多的關愛與支持,消除成長帶來的無助、焦慮和迷茫,做青少年堅實的情感后盾。再者,家長應多渠道了解孩子的上網習慣、校園生活及交友情況,進行防范和應對網絡欺凌的教育。家長須肩負起對青少年進行合理的網絡安全教育的職責,培養(yǎng)其防患于未然的警惕心,讓其意識到網絡世界的特殊性及所蘊含的風險和陷阱,遇到狀況能及時求助,從而有效預防網絡欺凌的發(fā)生。
4.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省、慎獨的人格
注重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提高分辨能力和網絡安全意識,積極應對網絡欺凌,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侵害。首先,維護安全有序的網絡空間人人有責,約束自我,提升自律,不助紂為虐是維護他人和自身權益的需要。因為網絡已與現(xiàn)實生活不可分割,網絡道德和法律是規(guī)范我們行為的利器,網絡上一次看似無足輕重的不負責任行為都可能給別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其次,客觀正視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特征,積極進行自我保護。為防患于未然,引入網絡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護的能力,不要任意泄露個人隱私。辨識網絡上的信息,時刻提防網絡欺凌的動向。網絡欺凌發(fā)生時,應冷靜處理并積極采取措施,第一時間告訴父母、老師或報警等,注意保留遭受欺凌的短信、微信、視頻和聊天記錄等證據,同時爭取網絡供應商的支持。理智區(qū)分網絡和生活,盡量避免二者的交叉。此外,結成愛心聯(lián)盟,為同伴提供情感、心理援助和社會支持。指導青少年面對網絡欺凌時如何開展自助、互助,鼓勵受害者積極尋求支持,知情者應主動向學?;蚣议L舉報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再者,充分挖掘青少年的特質,完善青少年自省、慎獨的積極人格培養(yǎng)。青少年天性對新鮮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強,疾惡如仇,三觀尚沒定型有無限的可塑性,我們可以挖掘古今中外美德知識,結合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多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利用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讓文化植入人心,讓青少年學會悅納自我、關愛生命拒絕網絡欺凌。
5.深化青少年的積極情緒體驗,進行幸福能力的教育
青春期的青少年面臨著學習、情感、交友等壓力,卻又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宣泄渠道。而網絡作為一個超越時空、跳脫出現(xiàn)實的虛擬空間,青少年可以變換不同的身份在網上自由展示,宣泄自己種種情緒。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生活中幸福感的缺乏會直接或間接導致網絡使用過度或不當而帶來網絡欺凌。因此,社會、學校、家庭應當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愛和支持的環(huán)境,傳授行之有效的應對挫折、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積極宣泄情緒的方法,加強青少年幸福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積極樂觀的氛圍,學會做網絡的主人而非奴隸。
6.社會的積極廣泛關注是防治網絡欺凌的堅實土壤
各類媒體要加大宣傳、跟蹤反饋和正確引導的力度,讓網絡欺凌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增強社會公眾對其普遍性和嚴重性的認知,使網絡欺凌成為過街之鼠。另外,借鑒國外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有的放矢地在全國開展網絡欺凌防范教育。最后,促進針對網絡欺凌問題的多角度學術探討和研究。
[1] [DB/ OL].http:/ / www.cyberbullying.org.
[2] 孫時進,鄧士昌.青少年的網絡欺凌: 成因、危害及防治對策[J].現(xiàn)代傳播,2016(2):144-145.
[3] 李靜.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9(8).
[4] Hinduja,S.,& Patchin,J.W.(2007).Offline consequences of online victimization:School violence and delinquency[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6(3),89-112.
[5]鐘強,蘇瑩榮,劉成斌 .網絡社會問題的成因及其控制[J].理論月刊,2009(39).
(責任編輯:樊 霞)
G445
A
2096-2452(2017)05-0077-04
高等教育與教學
2017-06-26
陳莉(1974-),女,河南信陽人,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心理中心講師,倫理學碩士。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 :2017-ZZJH-226)。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