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林
[關鍵詞]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建設
[摘要]新中國成立到“文革”開始的17年中,北京在改造舊有博物館的基礎上籌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館,從而形成了共和國首都博物館體系的雛形。但是,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北京的博物館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xiàn)過失誤與曲折,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研究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的發(fā)展,有利于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今后博物館的發(fā)展也有諸多啟示意義。
“共和國十七年”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前的17年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博物館獲得新生,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在這一時期,首先從接管、整頓和改造舊有的博物館開始,以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為重點,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北京地區(qū)逐步創(chuàng)造條件籌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館,到1965年底,北京地區(qū)已經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5座,基本上形成了共和國首都博物館體系的雛形。
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發(fā)展形成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北京博物館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失誤與曲折,從而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尤其是“左”的錯誤,嚴重影響了博物館應有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發(fā)展。研究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的發(fā)展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今后博物館的發(fā)展也有諸多啟示意義。
一、發(fā)展概述
1.接管和改造舊有博物館
北京第一個正式博物館,是由著名的教育家、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經過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先生的熱心籌劃,于1912年7月在北京國子監(jiān)舊址籌建的歷史博物館,這也是由國家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個國立公共博物館。在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北京地區(qū)又相繼籌建了交通博物館(1913)、古物陳列所(1914)、地質礦產陳列所(1916)、天文陳列館(1933)等博物館十余處,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1925年10月10日正式開放的故宮博物院。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的博物館代表了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初創(chuàng)階段,對于表現(xiàn)古都北京的精神風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一時期政局不穩(wěn),經濟發(fā)展落后,人才匱乏,導致博物館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此外,由于戰(zhàn)火的破壞和社會動亂,北平解放前夕,北京地區(qū)的博物館蕭條冷落,多數(shù)已經難以繼續(xù)維持,只剩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勉強支撐,博物館事業(yè)已瀕臨絕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9日,北平市文化接管委員會派代表錢俊瑞、陳微明、尹達、王冶秋正式辦理接管故宮博物院事宜。3月2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尹達、王冶秋接管北平歷史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根據(jù)中央文化部提出的博物館應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開始對舊有博物館進行改造。改造工作以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歷史博物館為重點,確定各博物館的性質、方針和任務,改革機構,改造原有的陳列內容,整頓文物庫房管理,加強群眾宣傳工作,努力清除舊時代的影響。
(1)故宮博物院的改造工作
1949年4月,故宮博物院新的業(yè)務方針確定為:“要利用文物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啟發(fā)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協(xié)助國家建設事業(yè)為工作之目標。”1951年,根據(jù)新的時代要求和歷史經驗,調整了院內結構,改變了過去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三館鼎立的局面。古物館被分為保管、陳列兩部,保管部專司文物藏品的保管,并開始文物的清點和整理工作;陳列部專事陳列展覽,先后布置了《清代革命史料》《帝國主義侵華史料》等展覽。新設群眾工作部,增加了為觀眾服務的項目。圖書館不變,文獻館改稱檔案館,其他有辦公處,下設人事、行政、工程、守護四組。
除了調整院內結構,故宮博物院還進行了古建修繕和院容整理。針對當時情況,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guī)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定出了古建修繕的近期計劃和長遠規(guī)劃。為了保證古建安全,上世紀50年代還陸續(xù)在院內高大的宮殿建筑上安裝了避雷針。此外,故宮博物院對紫禁城內外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清理和整頓,1952年6月開始清運院內各處積存的渣土、垃圾,9月疏浚院內金水河。院容清理工作于1952年底基本結束,共清理垃圾18.3萬立方米。
對于故宮博物院的改造工作是符合新的時代方向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有利于博物館功能的發(fā)揮,對于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協(xié)助國家建設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
(2)北京歷史博物館的改造工作
對于北京歷史博物館的改造主要表現(xiàn)在對博物館陳列的改造。民國時期,歷史博物館的陳列看起來洋洋大觀,但內容卻是零亂不堪的。1951年,中央文化部確定了北京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方針,即:“中國通史陳列要以科學的歷史觀點和方法,將中國按年代、事件、人物布置陳列;設立物質文化專題陳列室;陳列中應貫徹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毙碌年惲蟹结樦饾u改變了過去那種零亂不堪如同擺古董攤式的陳列布置,按照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新的科學的陳列設計,使得文物展品與時代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到1952年底,北京地區(qū)基本完成了對舊有博物館的改造,使舊博物館在本質上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開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對博物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2.籌建新型博物館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籌建新型博物館的任務也提上日程。新型博物館的建設“打破老的建館程序,采取邊籌建邊開放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其社會效益,滿足社會對精神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新館建設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一五計劃”時期
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執(zhí)行。通過學習蘇聯(lián)莫斯科地志博物館的經驗,北京市開始籌備建設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計劃建成反映北京自然、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面貌的綜合性地志博物館。1954年,籌備處正式成立,限于當時的條件,基本陳列工作從“社會主義建設之部”著手準備。此外,徐悲鴻紀念館(1954)、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周口店中國猿人展覽館(1953)以及北京天文館(1957)也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
在這一時期,博物館以社會教育作用為主旨,通過各種陳列展覽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現(xiàn)實教育的意義大于歷史教育。
(2)國慶十周年獻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在首都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也決定在北京興建軍事博物館,迎接國慶十周年。作為國慶十周年的獻禮,三大館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各方有效配合,建設任務順利完成并準時開放。
除了三大館的建設,國慶節(jié)前竣工的博物館還有北京自然博物館(1958)、中國地質博物館(1958)、定陵博物館(1959)、民族文化宮博物館(1959)、農業(yè)展覽館(1959)。這些博物館加上稍后建設完成的中國美術館(1962),不僅完善了北京的博物館體系,而且也是建國十周年首都改造與建設巨大成就的反映。這些博物館規(guī)模較大,設備先進,專題性強,藏品豐富,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到1965年底,北京地區(qū)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5座(表一),其中既包括社會科學類博物館,也包括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既包括綜合類博物館,也包括專題類博物館;既包括地志類博物館,也包括全國性博物館??傊?,經過17年的建設,共和國首都的博物館體系已具雛形。
二、建設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明確提出:“博物館事業(yè)的總任務是進行革命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博物館使人民大眾正確認識歷史,認識自然,熱愛祖國,提高政治覺悟和生產熱情?!?956年,周恩來總理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強調:“為了實現(xiàn)向科學進軍的計劃,我們必須為發(fā)展科學研究準備一切必要的條件……必須加強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工作?!?961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重要工作……切實保護文物對于我國的科學研究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及向廣大人民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痹邳h和政府的支持鼓舞下,博物館工作者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積極開展活動,使得共和國十七年間北京博物館工作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局面。這一期間,北京地區(qū)的博物館在陳列展覽、藏品保管、科學研究,以及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發(fā)揮社會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1.陳列展覽工作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普及知識,教育民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之下,博物館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博物館的陳列原則,在豐富多彩的展覽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陳列體系,使得陳列展覽工作更具科學性。
以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例,17年間,故宮博物院共舉辦大小展覽116次,基本上形成了“宮廷史跡”和“歷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固定陳列,也有短期的臨時展覽和出國展覽;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舉辦大小展覽52次,其中《中國通史陳列》作為基本陳列,從原始社會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為止,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通過大量文物展示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燦爛文化,改變了過去零亂不堪的陳列模式,使得陳列更具科學性,更好地反映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其他博物館也根據(jù)自身特點設置了基本陳列和臨時陳列,并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陳列展覽,北京天文館舉辦展覽23次,軍事博物館舉辦9次,農業(yè)展覽館舉辦7次,首都博物館籌備處舉辦5次等。
2.藏品保管工作
文物的保管與收藏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做好藏品保管工作是為博物館建設打好基礎。這一時期,文物保管工作基本貫徹“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方針,把集品和傳世品分別登記保管。在黨和政府的密切關注下,博物館工作者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大量價值較高的文物,尤其是革命文物;此外,還對舊有博物館的藏品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并對藏品劃分了等級標準,完成了一級藏品的科學編目,同時改進了保管方法,健全了保管制度。
以中國革命博物館為例,從1950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到1961年7月博物館正式開放,這一階段藏品的搜集工作圍繞著各個時期的陳列缺項及館藏缺項進行有計劃、有目地的征集,并且根據(jù)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的指示,制定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劃分文物等級的標準,對藏品進行了絕品、珍品、常品的劃分試點工作。1961年7月正式開放以后,首先確定了入館文物的初步鑒選程序,確立了藏品總賬系統(tǒng)登記制度以及藏品編目草卡審批制度,修訂了藏品分類排架方法,設立了時期、物名、人名等8套供管理和檢索用的卡式目錄。這些做法不僅規(guī)范了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而且為博物館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其他博物館也在這一時期根據(jù)自身特點對藏品的保管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科學研究工作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之一。共和國十七年問,北京各博物館在整理文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以魯迅博物館為例,1958年編輯出版了《魯迅手稿和藏書目錄》三冊,從1959年起,又陸續(xù)編輯出版了四編《魯迅先生手稿選集》,1960年整理出版了魯迅遺編《俟堂專文雜集》,1962年又與上海魯迅紀念館合編《魯迅收藏的中國現(xiàn)代木刻選集》。這一時期,其他博物館,尤其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取得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成果。
4.群眾工作
博物館的群眾工作是博物館實現(xiàn)其教育職能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博物館與群眾聯(lián)系的紐帶。17年間,北京各博物館相繼成立群眾工作部,培養(yǎng)和組織了專業(yè)的講解隊伍,認真做好群眾參觀接待和宣講工作,并且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改進服務態(tài)度,提高服務質量,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1951年群眾工作部成立后不久便組織起了一支30多人的知識青年隊伍,并將他們培養(yǎng)為共和國的第一批博物館講解員。為了更好地做好參觀接待工作,博物院降低了票價,并在輔導參觀的導游圖之外,于開放路線醒目處設置全院或分院參觀路線圖,從而將故宮復雜的庭院和陳列室清晰地呈現(xiàn)于觀眾面前。從1958年到1961年,群工部舉辦了故宮宮殿與文物圖片流動展覽,工作者深入郊區(qū)和外省工地、農村,有時還會背上幻燈深入偏遠地區(qū)的礦山、部隊進行放映、宣傳。這些活動普及了知識,教育了群眾,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他博物館也在這一時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工作。
共和國十七年問,北京博物館的工作者在實踐中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在陳列展覽、藏品保管、科學研究以及群眾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不僅直接推動了北京博物館工作的繁榮,也為全國博物館的發(fā)展樹立了典范,為日后博物館,尤其是新時期博物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共和國十七年間,北京博物館建設形成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受到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問題,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
1.“左”的錯誤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經濟進入恢復時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隨著三大改造的順利實現(xiàn),以及“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黨內“左”的思想也在滋生,政治上出現(xiàn)“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經濟上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冒進情緒逐漸反映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文化事業(yè)的北京博物館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1)指導思想出現(xiàn)偏差
“左”的錯誤使得個別博物館在指導思想上出現(xiàn)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忽視博物館自身應有的特點,造成同類博物館之間陳列的雷同。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共和國十七年間,故宮博物院貫穿著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將其建設成為歷代藝術乃至古今中外藝術史性質的博物館,而忽視了其作為明清皇宮的基本特點,在陳列展覽方面突出藝術陳列,而在藏品保管方面,宮廷文物不受重視,有些甚至被處理掉了。這種指導思想上的偏差長時期影響著故宮博物院的發(fā)展。
(2)政治掛帥,突出紅線
“政治掛帥,突出紅線”是1959年9月22日中央書記處第159次會議上討論博物館的展品陳列原則和開放問題時提出的。這一指導方針過分強調博物館工作要服務中心任務,從而影響了博物館應有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發(fā)展。
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為例,《中國通史陳列》作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在處理某些歷史問題時有些不夠實事求是,特別是對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農民戰(zhàn)爭;另外,盲目地追求教科書的章節(jié),勉強去表現(xiàn)那些不大適合用文物等形象資料表現(xiàn)的歷史內容,如比較抽象的生產關系、意識形態(tài)等,過多地使用圖表、書照、美術作品、文字說明等輔助展品,這不利于博物館語言的發(fā)揮,從而影響了陳列效果。中國革命博物館基本上是以毛澤東思想為主線,以黨內斗爭為核心,以黨的自身發(fā)展為基本內容的革命史陳列,這與一部全面的、完整的、科學的革命史陳列相差很遠。
(3)“反右運動”的干擾
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使北京博物館工作也受到干擾,許多業(yè)務骨干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到偏遠的農場勞動,這使得博物館的許多正常工作因缺少業(yè)務人員而無法展開,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的正常發(fā)展。
2.建設主體單一化
共和國十七年間,北京博物館完全是由政府(或解放軍總政治部)高額資金投入建設的,投資主體單一。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由政府大規(guī)模集中投入建設,北京博物館“無論在建筑、設備實施的標準,還是專業(yè)人員的配備方面都是處于高起點起步的”,這對于博物館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建設主體的單一化使得北京博物館在類型上不夠豐富,表現(xiàn)在建筑風格上比較單一,缺少特色;陳列內容政治色彩偏重,離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較定的科研成果,但總體而言科學研究工作還很不到位,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時期博物館工作片面強調宣傳、教育,對科學研究工作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科研力量比較薄弱,從事博物館工作的專業(yè)人才匱乏,加之“反右運動”的干擾,許多業(yè)務骨干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從而使得相關的科研工作無法展開。
4.缺少國際交流與合作
這一時期共和國的外交局面尚未完全打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1960年代初中蘇關系也陷入惡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建設“更多的是向蘇聯(lián)學習和借鑒東歐部分國家的經驗”,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交流很少,缺少充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應該說,博物館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從交流與合作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改進自身的工作。由于這一時期缺少國際交流與合作,北京博物館的工作模式與國際標準化、專業(yè)化的博物館工作模式存在較大差距。
這些問題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反映,也是應當記取的教訓。
四、對今后博物館工作的啟示
共和國十七年間,北京博物館建設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出現(xiàn)過失誤與曲折,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研究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的發(fā)展對于今后博物館建設也有諸多啟示意義。
首先,博物館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博物館民眾是必要的,但是應該盡量避免其他人為因素或是政治因素的干擾,保持博物館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獨立發(fā)展。
其次,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質的公共事業(yè)機構,由國家主導建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國家主導建設的同時也應該鼓勵支持其他類型的博物館建設,如高校博物館、社區(qū)博物館、企業(yè)博物館等。由國家主導建設,多種類型的博物館共同發(fā)展才能使博物館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各項功能,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
再次,加強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工作。這一方面需要博物館工作者從認知角度提高對博物館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需要重視對博物館從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加強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增強科研力量??蒲腥藛T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寶貴資源,使博物館真正能夠為科學研究服務。
最后,發(fā)展博物館工作,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方面要勇敢走出去,在國外舉辦各項文化展覽,展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另一方面要積極請進來,在國內舉辦國際著名博物館藏品展,讓國人了解世界,開闊眼界。此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工作經驗和辦館理念,開展文物科技保護和培訓專業(yè)人才,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提高辦館水平,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博物館。
五、結語
共和國十七年是北京博物館建設的一個高潮時期,在此期間舊有的博物館經過改造獲得新生,一批新型博物館也建立起來,這不僅直接推動了北京地區(qū)博物館的發(fā)展,也為全國的博物館建設樹立了典范,更為新時期博物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共和國十七年北京博物館的發(fā)展,既要看到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回避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失誤與曲折,其中的經驗需要吸取,教訓則值得反思,這對于日后北京地區(qū)的博物館乃至全國的博物館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