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
一
無疑,我是沿著恒河往上走的,從海的那一邊的低地起程,那個名叫加爾各答的老舊的城池,走上了這么一趟上升之旅。我走這個夜路,趕這趟夜車,無非是為覓見世間最潔凈的光,看看存在界的某種真實高度。所以,我珍惜這個方向,它由南至北,迤邐而上。在山的南坡,更是灑滿了陽光,我從內(nèi)心里面深愛著它。若是窮盡此一路途,即是傳說的源頭,亦是神仙的家園。一路北上,遠瞻北冥,沿途盡是化成草木芬芳的往事,盡是諸神的記憶,目擊大地的花開花落,塵世里有多少的虛空,這里就有多少的真實。誰謂非然?人的存在,他的神圣性,何曾會是屬世的單一材質(zhì)所建構?按印度人的理解,我們載浮載沉,幾番身壞命終,又復受身,無明所系的塵煙深處,便承載無數(shù)心靈故事。高昂的上方,直指北方的天庭,彼處有仙家的腳蹤,沿著它,就這樣,一步一步,洄流上溯,耗費半生,甚或畢生之精力,沿著恒河的水上去,從海到山,從低谷到高峰,必會溯清此生的源頭,那神圣者恒定不變的家邦。它的名字,俗世有一個大大的投影,名曰喜馬拉雅,神話里有個呼應,叫作須彌山。
我從加爾各答的豪拉站(Howrah)出發(fā),深深的夜色覆蓋著整個大地。當我在新杰普古里(New Jalpaiguri)的車站下來,時值漆黑的丑時,火車稍稍停靠,便鳴笛而去。群山包圍,空氣清冽,人群的面容在中夜尤顯模糊。溫度甚低,四望盡荒。然心知已靠近地球縱深幽藏的腹地,在其高處,便是大地的頂輪。從Google的地圖上我看得見日喀則,而日喀則卻看不見我,瞻望弗及,不由想起迦梨陀娑的《云使》,想起那個疏忽了職守的小夜叉被主人行咒,“要有一年失去神力,住在羅摩山的靜修林”,心有感觸,勢若刀割。
生命的時輪有其秩序,一旦穩(wěn)定,更改起來便多有不適。我猜想自己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準備好了過冬,等候冬天寒意深襲的透徹感覺,而加爾各答還全然是蚊虻肆虐的夏日景象。久而久之,或有致身心錯亂之虞。于是乎一路北上,直至上通云天、心游玄渺的喜馬拉雅山脈。天微微亮,便在新杰普古里搭上了一輛吉普,穿過西里古利(Siliguri)這個睡夢中的邊陲小鎮(zhèn)。車上共載十人,除了我來自中國外,還有鄰邦孟加拉國的一對年輕夫婦,余者皆屬印度本地人。匆匆過去,發(fā)現(xiàn)西里古利到處都是邊地駐軍與他們的各式營寨,其景致卻頗是迷人,綠意青蔥,樹木高聳。我只身遠赴深藏喜馬拉雅山脈的大吉嶺,亦為看看優(yōu)美的景致,看看冬日的陽光。
大吉嶺歷來以紅茶與狹軌火車聞名,又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昔年,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坐此地行于雪山高處的蒸汽火車,留下了一聲著名的贊辭,他說,大吉嶺是一個“所有人皆向往之地,即便驚鴻一瞥亦足以告慰平生”。此后不久,中國的學者康有為因政治原因于斯地避難,并在嶺上修葺一座草亭,名之曰“須彌雪亭”,還留有“須彌雪亭詩”九十首傳世。尤為重要者,康子還在此嶺定稿其《人類公理》一書,即著名的《大同書》。他在嶺上一邊董理諸多舊作,一邊系統(tǒng)演述《禮運篇》大同之勝義。他說:“山居日對須彌,游坐皆是光景奇絕。”著書游山,幽游放浪,且受到哲孟雄(今錫金邦)國王和王妃的熱情款待,旅次半年多的歲月,本屬須彌賞雪、世外逍遙之好時光,怎料一沉痛傷懷之事發(fā)生,其愛子康同吉不意夭逝于嶺上,葬大吉嶺的中華山園??底哟箿I歌詩,云:“文殊生日生印度,四十五日現(xiàn)飛花。生之大吉葬大吉,土墳三尺向中華?!卑雮€多世紀后,即1948年的五月,時在圣蒂尼克坦國際大學的徐梵澄先生受不了加爾各答炎荒酷熱與蚊蚋噆嚙之苦,亦躲此大吉嶺避居兩周,有詩為證:
群峰無盡來,突兀萬馬驤。朝宗此一嶺,海日回晶光。
瑤京神仙宅,玉座黃金堂??彰山Y紫霧,袞冕輝云章。
疑聞奏廣樂,恐是翩鹥鳳。不獨紐地維,實亦樞天綱。
我上到嶺上的時候,時值清晨。山路上不斷遇見穿著齊整校服的學生,因曾受英人治理,純是英倫風格,頗颯然而悅目。清晨的陽光打在孩子清晨的臉上,十分美好。而遠處便是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Kangchengjunga),其藏語意為“雪中五寶”,因其有五個高聳的峰頂,積雪不化,萬古如常。它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東南端,海拔八千五百八十六米,比珠峰僅矮兩百米。此山擁有諸多壯觀的冰川,包括著名的熱姆冰川。1955年,英國登山隊的四名運動員從南部山脊登上峰頂,完成了人類的首次登頂。不過這座雪山最攝人心魂的,也許還是有關“雪人”頻繁出沒的傳言?
而就在你的身邊,噴云吐霧的狹軌蒸汽火車便在如此絕高的雪峰旁,從你的身邊駛過,酷似《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茲專列。恍惚之間,仿若置身魔幻世界。
我住在稍離大吉嶺鬧市區(qū)的aloobari一家木屋里面,是個非常寧靜怡人的村落,陽臺面對虎丘山,那是讓人魂牽夢縈的東北方向,是日出之地。木屋主人叫作Rapden,系嶺上人氏。
二
大吉嶺屬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西瓦利克山脈,因地處南麓,陽光尤其豐沛,與北坡的極寒自有不同。歷史上一直被尼泊爾和錫金輪流統(tǒng)治,今日則歸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離印度文化之都加爾各答六百來公里?!按蠹獛X”一詞本身卻是藏語,由兩個藏詞Dorje(“霹靂”)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意為“金剛之洲”。但中國漢人的音譯堪稱第一妙筆,大吉利、大吉祥,故能既來既在,如去如來,何等安定,何等祥和!
此嶺于十九世紀得英國人之治理,曾是他們著名的三大夏宮之一。今日仍是秩序井然,譬如在狹窄的山路上行車,所有的人一律會向校車讓路;而車中的孩子校服之精美絲毫不亞于現(xiàn)代的大都,令人疑惑自己是否身處邊地。這喜馬拉雅山的山城里面,主要居住著是絨巴族和廓爾喀人,前者信奉藏傳佛教,而后者信奉印度教。廓爾喀戰(zhàn)士在歷史上的驍勇善戰(zhàn)是舉世聞名的。英屬印度軍隊最后一任總司令山姆·曼尼克肖曾云:“如果有人說他不怕死,那他不是瘋子,就是廓爾克人。”廓爾克戰(zhàn)士威名赫赫,是次大陸最有聲譽的職業(yè)戰(zhàn)士,他們曾遠征歐洲與南洋?!敖饎偂敝^,或因此得名。
如今,因了英國人之緣故,這里便有了基督教教堂,現(xiàn)代的小學、中學與各式學院,與英美國家類似,私立的學校尤為典雅莊重。當然,還有聞名遐邇的牛津書店(Oxford Book Store),里面什么書都有,各式語種,各個國家,各種類型,尤重東方宗教類的英文書籍,蘊藏弘富,蓋不愧為大宇宙之微型鳥巢。
時至今日,大吉嶺已經(jīng)成了全印度最多元化面孔的地區(qū)之一,人種更趨復雜,高山臉和平地臉、蒙古臉和印歐臉,錯錯落落,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令我印象甚深的是,藏民還真不少,寺廟亦然,我所住的地方幾步之遙,即是一個寧瑪派的藏傳寺廟The Mag-Dhog Yolmowa?!癕ag-Dho”意為“止戰(zhàn)”,它是獻給世界和平的祝福,最初奠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1914年,由尼泊爾高僧Sangay Lama所立。此廟常住僧人兩位,規(guī)格著實不大,卻藏有不少珍貴的稀世經(jīng)書,因隔開了塵囂,故而非常安靜祥和。
早上功課之后,我在陽臺上等候那如美酒般噴涌的日出,啜飲著此間醉人的時辰。然后走到那祥和如太初的寧瑪派寺院,于寺中留下了兩個身影,算是彼此于塵世的一次不期之交匯。
我來時,加爾各答B(yǎng)elur Math的斯瓦米.杜迦南達告訴我,這里也有Ramakrishna Mission。我聯(lián)系了此地的中心負責人Swami Nityasatyananda。接近午時,在市中心與人合載山城的私人吉普,僅花二十盧比,便抵達道院,才知道這里原是妮薇迪塔修女(Sister Nivedita)所營建的教育與文化中心,位置極好,正對銀光閃閃的章嘉雪峰的峰頂。妮薇迪塔在北印度享有盛名,雖是英國人,但自1895年在倫敦初遇印度近代圣者維韋卡南達(Vivekananda)之后,便心神向往東方之圣地,三年后便遠赴加爾各答,追隨維韋卡南達出家。她與后來同在加爾各答的特蕾莎修女頗類似,都是歐洲人(有意思的是,特蕾莎來的慈善事業(yè)開展之前,也正是在此大吉嶺的洛雷托修女會Loreto Convent修道十年),也一樣受印度人的尊敬;但兩人的工作性質(zhì)略有不同,特蕾莎修女關注的是貧困與疾病,而妮薇迪塔修女則更關注印度的教育與文化,所以在各地建立不少教育中心,幫助失學兒童,尤其對女子教育貢獻極巨。她與許多著名人物頗多交往,譬如政治家錢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日本藝術家岡倉天心,著名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后者高度評價了她的成就:“我感覺到了她的偉大力量,但是我知道她的道路與我不同,她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英才,其秉性別有一類天賦,那就是她的蓬勃精力。她有力量,并愿意為他人的生活,充分地將此力量發(fā)揮得淋漓盡致?!?/p>
而大吉嶺這個教育中心正是她所建,并最終長眠于此。我參拜了Nivedita臨終的那個房間。Nityasatyananda告訴我,圣者維韋卡南達本人也曾先后五次來大吉嶺休養(yǎng)與度假。其實,與此地發(fā)生關系的奇節(jié)特操的人物還真不少,除了此兩位著名修女,譬如西藏奇僧根敦群培曾于大吉嶺苦學梵文、英文;圣者阿羅頻多的英語啟蒙便在大吉嶺的洛雷托修道院起步,因其父深信歐洲文明優(yōu)于族人,故1877年他和兩個哥哥被送到大吉嶺的Loreto House學習,后赴英留學。另外,歐洲第一位藏文詞典編撰者喬瑪·德克勒希亦在此逝世。
我們在樓頂?shù)年柵_上聊了幾個小時,后來到餐廳用午膳之際,所有人都在用手吃飯,Nityasatyananda居然拿出一雙筷子給我,讓人意外地驚喜?;厝r,搭了一位賓館經(jīng)理Ramen的便車。然后在牛津書店看書,在Chowrasta廣場靜坐。
誠如某友人所言,印度的外表看似破舊極了,內(nèi)核卻非常新鮮、非常開放與柔和,大吉嶺的感覺則是表里都如此開放,如此柔和。
三
此時的我,住在一個稍離大吉嶺鬧市區(qū)的獨立的木房子里,頗似滴水榮歸大海一般,織入了云霧繚繞的喜馬拉雅的仙境之中。主人Rapden是一個快樂的嶺上人,但見過大大的世面,會英語、孟加拉語、尼泊爾語、印地語等好幾種語言,英語尤其棒,聽上去與BBC簡直無異,問其因,才知原是一位正式的英語教師,拿過劍橋英語高級證書,還曾是尼泊爾一家私立學校的校長。去年遂了心志,提前退休,領取該得的份額,選擇自己愿意過的生活。故買下此座仙境木屋,與世間有緣人相會。或是因為年紀與我相仿,心胸闊大,加上真誠與友善,我們很快成了朋友,宛如異國兄弟。昨夜帶我去了一家local bar,啜飲當?shù)厍寰?,與此域居民有了深入的接觸,他說這些都是Village Brother and Sister,如同家人相聚,自然是一個全然自在而放松的夜晚?
與往常一樣,早上五點起來,我在陽臺上,與神圣的大山一起沉默對晤,靜候無比潔凈的日出之晨光。微風中有寺廟里飄來的馨香,底下則是綠意漸顯的森林,隨著光線的細微變化與增強,太虛之氣浸滿萬有,鳥語和花香亦逐漸分明起來。清晨略有薄霧,然擋不住潔白的干城章嘉峰的白雪在光中輝耀,自有一番動人魂魄的魔力。正當此際,主人Rapden亦已晨跑鍛煉回來,給我泡了一杯酥油茶,里面除了奶香之外,無疑還包含了太陽和森林的滋味。
我不禁有些感動,最近因為印度的政策,總理穆迪突然宣布所有大面額的印度盧比廢除,手中持有者必須在年底之前到銀行兌換新幣種。所以,整個印度的所有銀行與ATM前面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昨天我在Nivedita中心參訪之際,他卻在銀行前排隊四小時為我換錢。而且因銀行數(shù)額限制,他準備為我排四天隊。最讓我詫異的是,這些政策明明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而印度的普通人包括Rapden,大都不抱怨政府,還認為穆迪是一位頗可信賴的政治領袖。
十點左右,Rapden帶我拜訪附近一座著名的日本寺廟:妙法寺。路經(jīng)一個焚尸場,還有駐軍禁地??拷貢r,所有手機信息失靈,Rapden則帶我從一個中間的空地穿越而過。到了妙法寺,眼前出現(xiàn)一座巨大的舍利白塔,上面刻滿精美的浮雕,述說佛陀的生命與悟道歷程,表達救渡眾生、智悲雙運的宏愿。
此塔乃遵循日本現(xiàn)代高僧藤井日達(Nichidatsu Fujii)的思想而修建,蓋為祈求世界和平,故名“和平塔”。日達上人頗富傳奇,曾立誓將佛法傳回印度,故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都奉獻給了佛法在故鄉(xiāng)印度的復興。二戰(zhàn)后,為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他便開始在印度各地建和平塔,供奉佛骨舍利。他深受日蓮宗的影響,對漢傳佛典《妙法蓮華經(jīng)》有巨大的信心,認為法華奧典,妙冠群倫;故其對佛法之踐行,就是敲擊圓扇大鼓、持唱“Namu-Myo-Ho-Ren-Ge-Kyo(南無妙法蓮華經(jīng))”。時在1969年,藤井日達于王舍城靈鷲山旁的多寶山頂完成了他在印度所建立的第一座“世界和平佛舍利塔”。隨后,他與其僧團便在各地陸續(xù)營建,甚至于1985年圓寂之后,其追隨者仍是心志鐵定、持續(xù)建塔,像此大吉嶺的大白塔就建于1992年。他們的法鼓聲和“Namu-Myo-Ho-Ren-Ge-Kyo”這一聲持誦,已經(jīng)成了日本國家珍貴的和平力量之象征。據(jù)說甘地便尊稱藤井日達為“古魯”(Guru),受其影響,在自己的靜修營中也是這么唱誦著;中國佛協(xié)長老趙樸初曾贈上人詩云:“愿以清歌介眉壽,好憑天鼓息魔喧。大云火宅施霧雨,無二無三一法門?!?/p>
離開白塔,我進入了邊上的妙法寺廟里面,耳中鼓聲陣陣,只見一位日僧、兩位信眾正在敲鼓持誦。我第一次見到了這種鼓,頗與眾不同,模樣就是一個圓圓的團扇,薄薄的,不大起眼。我禮敬畢,亦試敲了幾分鐘,其聲甚宏,雙手因余震而顫動。后默聲走出,僧人左右分工,遞給我一些米粒般大小的白色糖,示意放入嘴里,以示祝福。
到了市內(nèi),Rapden去銀行排隊,我則繼續(xù)在Chowrasta廣場靜坐。這是大吉嶺的山頂廣場,甚是休閑,游客密集,是背包者們的參考地標或中轉(zhuǎn)站。廣場中央有個小型噴泉,周邊則是購物區(qū),許多錫金、不丹、西藏和尼泊爾風情的披肩、毛毯和各種奇異的手工藝品皆可在附近商店獲得,還有兩家專賣大吉嶺紅茶的老店Golden Tips Tea Cosy與Nathmulls Tea Cosy便開設在這里,可以買到上好的一等一的茶葉。當然,我更感興趣的則是這里的那三間牛津書店,尖頂建筑,木質(zhì)結構。廣場中間還立著一座鍍金的人物雕像,上面刻其名字為Bhanubhakta Acharya,文字寫著其人生于1814年,逝世于1868年。我不熟悉此人,Rapden后來告訴我,這是尼泊爾最偉大的詩人,婆羅門族,曾將梵文《羅摩衍那》翻譯為尼泊爾文字。Rapden說,其地位大致相當于加爾各答的泰戈爾之于印度。
傍晚或清晨時分,在這廣場漫步,便是云間行走。而白天,這里則烙上了人間歲月的諸多屐痕。我在廣場的座椅上靠著,點了一杯咖啡,加了白糖與牛奶,氤氳化醇,味道居然出奇地好。
四
青山寂寂,冬日遲遲。今天我哪兒都不去,只是坐在臥室與底下鄰坊的陽臺上看陽光,看藍天與白云,俄羅斯詩人巴爾蒙特的那句詩一直令我動容——“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了世上”。
我還看到了一只孤鷹,獨自盤旋于虛空天際。我想,勇敢者總是獨自飛翔的,它自然有其同類,于天地之間肝膽相照,只是不結隊。還有幾個飛行傘人在空中亮傘滑翔,在空中觀望群峰,欲得加倍的好視野。對面的山谷間似有霧氣上來,稍微帶點淡淡的結構成了朦朧的意境,似青煙,但不厚;近處的草樹還是一樣的分明,或黃或綠,或翠嫩、或枯槁,不受輕霧影響。各個山坡皆有星星點點的民房,平頂居多,若是信奉佛教的,屋際必是飄揚著經(jīng)幡與經(jīng)旗。因為日光相照,而與遠處章嘉峰的峰頂恒然繚繞與行走著的白云相互輝映。
早上我借鄰坊的陽臺曬著陽光,他們還給我端來了Black Tea與幾片餅干,不視我為外人。是啊,我們在塵世的每一次遇合,若彼此一旦以心相照,又何曾陌生過呢!下午就是喝茶,與陽光商議世間情事。而且拍了一組稍微像樣的夕陽返照的面貌。
大吉嶺素有"喜馬拉雅群峰中的皇后"之美譽。我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供人們行走的,也是供人們安居的。其中的深味,實非淺層的行旅便可體會。
人們常常彼此責難,不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生方式,譬如出世者責備入世者庸俗,入世者責備出世者逃遁。殊不知,真實的人生原是有階段的,因為有階段,實則已然兼容了種種的不同,甚至看似相異的矛盾狀態(tài);若純?nèi)坏貫閷ふ胰松囊恢滦远Γ斒呛蔚鹊目尚εc膚淺,無知于生命自身的豐富與可能性。生命的持守原本是內(nèi)在的,而非表象。更何況,往深處講,一個人若足夠警醒,其前后之不一,從來就沒有真實的矛盾,反而彼此補益、相互策發(fā)。這一點還是小說家與詩人們說得最好,他們的覺悟往往高過哲學家們好幾層境界。譬如說巴西作家保羅·科賀的小說《牧羊王子的奇幻之旅》所啟示給我們的:人要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生命寶藏,必須要走過大大的世界。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一心向里面走便是,其實,這樣的道路與向外走是一樣的走不通——因為你構不成往里面走的動力。又譬如德國小說家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天資雄拔的婆羅門少年悉達多為求真理,他的森林功課與情愛功課都得了滿分,才有最后實實在在的覺醒、實實在在的慈悲,此種覺醒與慈悲原本不是靠外在的點化而一旦成就的。其中,多少甘苦、多少的歡喜與沉痛,才喂養(yǎng)出一顆自由的靈魂。人生說白了,原是不能假手奇跡、借途他人的。換言之,它是生命自身的平衡藝術,是生命自我擺渡的藝術,它行走于兩岸之間,非偏非倚。惟是致力于根基之純粹,那神奇的造化倒是于斯才得發(fā)力,轉(zhuǎn)眼之間,你或許已是輕舟遠飏,臻入言語道斷之生命妙境。
晨昏之間,面對青山微颸,云卷云舒,加之耳中鳥語,鼻際花香,光色氤氳之間,居然忘了原本要紀錄的文字,自做了生命的解者,不禁失笑。我頗喜歡康有為在《須彌雪亭詩集》中的兩句詩:一句是“幽棲日對須彌雪”;另一句是“山居供養(yǎng)但云煙”,現(xiàn)在的我,身心正洋溢著如是臨在的深度歡喜。
總之,一句話,想住這里了。
五
“aloobari”是當?shù)氐姆窖裕笠馐恰巴炼箞@”,連日來我就住在這個土豆園里,一座小小木屋,云遮霧罩中,于地上扎根,在高處生長。此種山居生活,內(nèi)心必須備有真實的喜愛,矯情者幾日下來便會倦怠。雪山幽隔,林棲磋嘆者比比皆是。更多的人是有其法性而未建法緣,無法與自我真實相認,故難逃畢生的虛空。正如黑塞在小說中借悉達多之口對好友果文達的善意批評一樣,"只顧探索,忘了發(fā)現(xiàn)"。生命的路途常常無法預設,與探索不同,發(fā)現(xiàn)意味著沒有固有的目標,但必須要求你的心靜定下來,成為世界的目擊者,在孤寂中冥索,向可能性打開,甚至需要無數(shù)次的出走與回歸。生命也許就要求你這樣,需要經(jīng)受無數(shù)次的反復捶打,才會趨于無垢的精純,才膽敢立在至高者面前,能夠平靜地與自己相認,說,這是我,這就是我生命本來的樣子,它與你一樣的神圣,一樣的高貴。若非如此,若非冥思到宇宙、神靈與自我在某一個點上的真正重合,人生終是不免于落入喪魂的境地。
今天Rapden帶我繞著虎丘山走,一直走到大吉嶺最南端的庫姆(Ghoom)車站,這里有一個蒸汽火車的博物館。我們拜訪了兩座藏傳佛寺,也走訪了大吉嶺的舊城與菜場,買了一些菜,準備晚上做一頓中國菜以投桃報李。
汽笛聲聲,蒸汽滾滾,而且是行走在雪山云霧與碧綠茶園之間。此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乃始建于1879年,連接大吉嶺和山下的西里古利,于紀元1881年全線貫通,整個鐵路八十來公里,軌道極窄,被認為是盤山鐵路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之制。早在1999年便被宣布為世界遺產(chǎn),是當今世界罕見的,且還在使用的蒸汽機車的鐵路之一。加之沿途景色舉世無倫,故成了大吉嶺的標志性景觀。走進庫姆(Ghoom)的鐵路博物館里,居然人來人往,參觀者不少。我們買了兩杯咖啡,才花十盧比,我訝然價格如此之低廉,Rapden解釋道,火車站是公家的,無稅,故東西便宜。
兩座藏寺,一座叫作Sakya Guru Monastery;一座叫作Samtem Choling Buddhist。一大一小,卻各有特色,前者屬于薩迦派,俗稱花教;后者屬于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寺里頭挺大,而且還建有一所藏語學校,可能是下課時分,不少藏族的同學少年正于太陽底下嬉戲。寧瑪寺則頗小,據(jù)說這是大圓滿傳承的重要藏外基地。離此地稍遠,還有一座原屬格魯派即黃教的寺廟Yiga Choling Monastery,始建于1857年,里面供奉著一座十分精美的未來大佛(Maitrayie),因時間緣故,我們未曾拜訪。概而言,即此處的藏文化頗是發(fā)達。
路上經(jīng)過一個觀瞻干城章嘉雪峰最好的景臺,即著名的廓爾喀戰(zhàn)爭紀念館(Gorkha War Memorial),Rapden幫我留下幾張不多的人像?;氐紺howrasta廣場,看到牛津書店正逢周日關門。后來,我們坐Taxi返回土豆園的木屋。
山居多日,承蒙關照。Rapden每天給我準備早點,他雇定的女廚Niru,則日日為我備好晚餐。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今晚反客為主,做了一頓中國菜以示瓊琚之報。其結果自是臣服其口腹,攝奪其魂魄。他們雖日日吃土豆,但女廚對我做的土豆排骨湯卻大為驚訝。自己曾于伯明翰與加爾各答生活過,對食物實在已頗有感觸。這世界上對食物之性味與功能曉悟至為透徹者,或許唯有我們中國。非但高蹈理義之悅我心,更求芻豢至味之悅我口;非但求其甘美,而且求其莊重,備極華嚴富貴,洋溢著人間之喜氣?!抖Y記》的精神是:“君未覆手,不敢飧。”《左傳》亦云:“飧有陪鼎。”我告訴Rapden,在中國,食物乃是具備神格的,IT AS YOUR VEHICLE TO HEAVEN,故我們自上古開始,歷來不輕忽,不隨便,求之以盡美,亦求之以盡善、盡味。若與我們的食物相匹,估計必是披靡群儕,披靡世界諸國眾多饕餮之徒也。
六
今天的收獲頗豐,亦有意外的驚喜。Rapden帶我走訪了著名的了圣約瑟夫?qū)W校,喜馬拉雅登山學院與快樂谷茶園。
圣約瑟夫?qū)W校(St.Joseph's School)位于大吉嶺的北角,其后面即隔空相望、一無遮擋的干城章嘉雪頂,氣清天開,實境幻出;希臘式的柱子,楔形的窗戶,西式的建筑雄峻異常,而且遙瞻塵間萬古寒,無比地壯闊。這所劍橋制的私立寄宿學校占有了此世絕好的風光,為其背景,為其依仗。它是荷蘭耶穌會傳教士Henri Depelchin晚年之杰作。原是完全的學校,后來學院部從小學部、中學部獨立出來,另置他處。高中以下的教學號稱全印度第一。學校規(guī)模不算太大,但一千二百多學生卻來自于幾十個國家,國際化程度極高。尤其是南亞諸國的王公貴族,還有少數(shù)富有的商人和資本家的子女。然大比例還是來自于英聯(lián)邦國家。周邊的尼泊爾、不丹等國的幾任國王皆于此就讀。據(jù)云,藏族的精英子弟亦有不少留學于此,譬如第一位將莎士比亞翻譯成藏語的藏族學者齋林·旺多等。
我們在門口看到柱子兩邊刻著拉丁短詩“sursum corda”(吾心精進、勇氣常存),紅藍相間,煞是精美。一進到里面,滿眼皆是歐洲貴族學校的品格,廣場、食堂、泳池與鐘樓,典雅莊重,比之英國的哈羅與伊頓公學,毫不遜色,宛似牛津、劍橋的迷你再現(xiàn)。墻上則掛滿了這個學校獲得的國際榮譽,還有歷任校長的像。Rapden說自己有幸也曾是這里的學生,而且,他邊走邊說:“那時候中文不很重要,不像現(xiàn)在,只要是第一流的學校,都要開設中文語言課。這個學校也是,里面就有教中文的老師,或來自中國的老師?!蔽也唤辛伺d趣,便向?qū)γ娴囊晃焕蠋煷蚵?,他把我們領到了現(xiàn)任校長Fr.shajumon那里,校長說確實有一位中國老師在此授課。便撥通電話,略略說明情況,就把電話交給我。我發(fā)現(xiàn)對方聲音蒼老,普通話亦不算標準。略加寒暄,我就約他晚間在大吉嶺的Chowrasta廣場的牛津書店見面。謝過校長,我們便往樺山(Birch Hill)的HMI走去。
HMI,全名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Institute,即“喜馬拉雅登山學院”。是全世界登高者的第一圣地,因這所學院是人類首位登上珠峰的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所創(chuàng)建,丹增·諾蓋即是大吉嶺人氏。奠基當日,時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亦親臨現(xiàn)場。
學院并不如想象中的大,更意外的是,它居然藏在動物園的里面。學院入口的照壁上,鐫刻著一行醒目的文字:汝藉此峰,俾登彼峰(May You Climb From Peakto Peak)。確實很勵志。在學院的博物館門口,有一座丹增·諾蓋的雕像,他逝世以后,也一并火化于此一魂夢相系的所在,其墳冢上雕刻著一同登頂?shù)膽?zhàn)友,即埃德蒙·希拉里爵士的一句話:“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什么英雄,但丹增·諾蓋絕對是,對這一點我確信無疑:他從一個生命的低地,登上了世界的峰頂與王位?!痹诓┪镳^里面,有一個喜馬拉雅山脈的整個模擬圖,我看到了一條叫作Brahmaputra的河流,我覺得那個位置很是眼熟,查了一下,果然就是“雅魯藏布江”。原來印度人一直把這條偉大的河流喚做“梵天之子”!
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大吉嶺就成為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紅茶基地之一,雖然其工藝來自于中國的武夷山,但因了這里的海拔、云霧、陽光與無比潔凈的虛空之氣,使得茶的品質(zhì)甚或超過母國幾許。多少個世紀以來,西方人為中國的茶葉著迷,而英國人曾用鴉片掙來的白銀來兌換茶葉的支出,后來干脆請來中國的高人,將此工藝引進日不落帝國的各個殖民地來培植,然大多數(shù)地方?jīng)]有成功,惟大吉嶺的茶種非但成活,而且一枝獨秀。尤其是紅茶,尊之為“紅茶里的香檳”,馥郁芳醇,滋味悠長,乃俱得茶味之至尊也。很快,英國人用管理葡萄園酒莊一般的工業(yè)思維來經(jīng)營此地的茶葉,這就形成了大吉嶺星星點點的無數(shù)茶園。這無疑為他們節(jié)省了一筆巨大的外貿(mào)費用,還令此地的紅茶聲名遠播。當然,這首先自是得益于雪山寶地的特殊氣候使然。
我們走訪了知名度頗高,創(chuàng)建于1854年的快樂谷茶園(Happy Valley Tea Estate),買了幾款茶葉。
中國的古人曾經(jīng)不無愀然地指出,天底下有三件事最令人哀嘆:好青年受不當教育而學壞;好畫因膚淺崇拜而浮濫;好茶被不諳其道者浪費。茶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飲品,屬天地橐龠之良贈,植物性靈之提純,與酒入愁腸的沉溺不同,它總是令人覺醒、催人奮發(fā)。而且,它普遍平等,讓常人亦成為自家生命的貴族,藉此茶飲,精神上得著了提振,又因茶的造訪,庸常的歲月充滿了天地的芬芳。到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人那里,茶更是成了唯美的信仰,成了悟道的藉具。故而,在僧家寺院里面,茶也是常供之物。今日,大吉嶺的紅茶,想必亦是成全了世上許多尋尋覓覓的朝圣者,穿透了世間的偽飾與虛幻,如實看清了世界與生命的真實面相,無畏無懼。誠如日人岡倉天心所寫的茶人千利休之臨死一偈:“永恒之劍,吾之佳賓,刺佛殺祖,開汝之路?!?/p>
回來時,路過一個叫作Chauk Bazaar時,我記起這里即著名的Loreto修會的地址,猜想它也許就是童年阿羅頻多熟習英語的地方,也是圣特瑞莎正式成為修女之前的隱秘修道十年的所在吧。因赴約之故,未及探訪,或留待他日。Rapden繼續(xù)去銀行排隊。
到了牛津書店,那位中國老師還沒有來,我正好可以與牛津書店從容道別,與書店老板合影一張,備作紀念。這幾日,只要出了土豆園,我?guī)缀跆焯於家獊泶丝磿①彆?,它的品質(zhì)之好,不稍讓世界任何一家書店。而且,因為深藏與神人共居的雪山之中,恰似仙家瑯嬛之妙境地。有意思的是,店名“牛津”,其實與牛津大學或牛津出版社一點關系都沒有,純屬印度人的締造,據(jù)說為此還有過一場名分官司。如今歲月安好,吾等愛書人與避世者正可夢山入境,共沐惠澤。里面尚有一本奇異的書,關乎耶穌在印度的秘密歲月,以及十字架上活著下來以后,再回印度的克什米爾靜度晚景的細致考證。
接近傍晚時分,中國的老先生來了,攜著他的夫人,我邀請他們到了邊上的Nathmulls Tea Cosy里面飲茶,給老兩口點了幾份糕點。天色微暗,雪山杳遁,聽其敘述往事,以其生疏的漢語,恍惚有了一種非現(xiàn)實的感受。老先生說自己叫丘開福,愛人叫熊桂華,自己移居此地乃屬第三代了,原是廣東梅縣人,祖父一輩遷家于此。至于漢語,是從以前的華僑集資創(chuàng)辦的中華學校學得,后中印交惡,華人銳減,學校關閉。又因家貧,無力上英文學校。但精勤努力,到了1978年,如愿以償拿到了教師文憑,在學校上課,給學生補習,如此養(yǎng)家糊口,如今已經(jīng)暮色蒼茫的年歲了,還沒有回過中國大陸,只是勉強把女兒嫁到了臺灣,算是系上了一種念想……我靜靜地聽著,后來他們夫妻決意送我上車,我則極力鼓勵他回國探望,并盛邀老先生來杭州,留給他電話,揮手告別。
我心里浮現(xiàn)一個畫面,在印度雪域的深處,在靜謐如同藐姑射的山中,一個中國人,從青春到垂暮,時間的風恒然吹動,他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平凡日子,并將繼續(xù)在此度盡余生茫茫……
七
這是一杯早茶,灑滿陽光,內(nèi)蘊芳醇。洋溢著喜馬拉雅森林的深沉滋味。底下的一位藏族婦人,與往常一樣,在做早間的拜日儀式。此時正念念有詞,給太陽,給宇宙的光,獻上每日一個不忘的曼陀羅,撒出凈水,合掌禮敬東方,祝福吉祥,祝福諸事順遂。是時候了,朋友,待我飲盡此茶,飲盡山居的夢想,我便得暫時離開了。
我想,人在塵世之間,日復一日地活著,或留下痕跡,或淡然無痕,無非是把名字寫在沙上,或?qū)懺谒现畢^(qū)別耳。而其中或謂之善,或謂之否,其實沒有你我真可執(zhí)持者。世間或有行動法,或有讀書法。然讀書多者,易犯“以解代行”之弊,愈解愈誤;讀書少者,又易犯“以行代解”之陋,愈行愈迷。迷誤之生發(fā),恰似癡男怨女沉溺于情愛中的誓言,妄求無常是永恒。總之,諸人既已來此世界,都是射出去的箭,一旦自覺不夠,又不習于行解,以求解縛,便仿佛自以為真能做主似的,是堪諸圣一笑。所以,真正的覺悟者,正如文殊參訪維摩詰居士,而雙方俱是靜默無語,卻已心心相印。
今日準備去噶倫堡,去五槐茅棚與三乘法輪精舍,造訪佛教瑜伽士陳健民上師在喜馬拉雅山麓之關房。在辭別大吉嶺之際,想起曾經(jīng)在江西的彭澤,時訪陶淵明的舊址湊成幾句,錄此,或勉強應離別雪山土豆園之景也,詩云:
何事青崖絕行跡,云間影滅人稱奇。去焉歸來往者復,日徂月流寒暑駐。
冬可圍爐夏吟風,春秋代序竟無聲。荊扉常設總虛掩,一入衡門與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