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煒
記住“胡仄佳”這個有點特異的名字,確實源自2005年秋天她的那篇獲美國《世界日報》散文首獎的《夢迴黔山》。一篇立起來的文字真的能夠立馬雕塑出一位作家的立體形貌來。那些妍麗招搖得能亮瞎眼的黔地老刺繡老銀飾,那些喝醉酒就躺臥在公路邊醉言醉語的“壯苗男”,那些吊腳樓邊、老屯河畔雞鳴狗叫的鄉(xiāng)場熱鬧……,隨著作者俏麗跳脫的筆觸,一幅幅如歌如畫的走來;你好像真切聽到了飄拂到耳邊的苗語、侗語、彝語、布依話那些八九個音調的聲口,這黔山的風情也因之入夢,從此就再也忘不掉這位“胡仄佳”了,甚至似乎成了一位可以辨識音容的老熟人了!以至若干年后在澳洲悉尼一個文人聚會場合相遇,我?guī)缀踉诘谝粫r間里就把她“抓”了出來:“你就是胡仄佳吧?”“為什么你會認得我?”她似乎驚詫于我的“自來熟”(真的,那是最恰切不過的“一見如故”),其實我也說不出個為什么,大概因為篤信“文如其人”,就為著她眼眸中那一道純亮的眼神吧。
說起“那一道純亮的眼神”,這恰恰是讀胡仄佳文字留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自《夢迴黔山》始,我是每遇“胡仄佳”必讀,每讀必欣悅舒坦,必有莞爾會心處。對于“黔山”或者異域,她是“他者”;但這個外來的“他者”,總是目光溫煦而融和其中、置身事內,因而血脈相交、聲氣相求的。她總是能用一種故鄉(xiāng)人的真切去寫異鄉(xiāng),又總是能用一種異鄉(xiāng)人的鮮活去發(fā)見故鄉(xiāng)。這個“故鄉(xiāng)—異鄉(xiāng)”視角的自然交會、互換和融合,就使得讀胡仄佳有一種特別痛快淋漓的“不隔”,但又有一種親炙土地、民俗、鄉(xiāng)情之后的意態(tài)朗闊與心境升華?!百|感”這個詞,最適宜于描述胡仄佳文字的特質。那種入骨入肉的場景質地、細節(jié)質地,“接地氣”而不落獵奇俗套,存高義而不沾說教陳詞,順筆寫來洋洋灑灑看頭十足卻又不露刻意經營痕跡,有寫實質地,又有形上念思,這些都是胡仄佳這一黔山系列的寫作,最讓我讀來心儀心喜處。
下面這樣的場景描寫,就既是富有“當下感”、“現(xiàn)場感”,又是帶著一個異鄉(xiāng)客的鮮活眼光的:
老姜的十四吋黑白電視看不到圖像的時候多,寨里人還是說老姜家富,天天來老姜家坐沙發(fā)聽電視。老姜也不煩。今天還沒黑盡,七八個鼻涕長流的苗娃摸進老姜家坐滿沙發(fā),等老姜開電視聽聲音了。
清水江水電站發(fā)的電鬼火一樣,電視屏忽明忽暗。苗娃娃手指電視開心大叫:“暗了,暗暗暗暗暗……啊喂,又亮起來啰!”
老姜調來調去調得氣上頭:“肯定是電站那幾個砍腦殼的整冤枉!狗日天線乍就只收得到一個頻道嘛?人影子都看不清,就曉得咿哩哇拉的說,唱,唱你媽個鬼?。俊?/p>
——畫面感、質地感、諧謔趣俱現(xiàn),不是么?
那天,接到仄佳傳來的文集目次及文稿,重讀細讀,我忽有一悟:我對胡仄佳文字的這種“一見如故”之感,竟是“其來有自”,真的是有個“如故”的因由的——我忽然想起當年讀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那種撲面而來的湘西風、沱水氣和山嵐氣。以往我一再說過:在我個人的寫作生涯中,沈從文的湘西文字一直起著某種領路的作用。原來仄佳之筆觸讓我感到似曾相識,在我潛意識里,竟是“如晤故人”,這是我讀到了一種久違了的“沈氏風”的“鄉(xiāng)土文學之魂”的回魂或者回歸呀!
那么,這個“鄉(xiāng)土文學之魂”又為何物呢?
“鄉(xiāng)土文學”可謂由魯迅所開創(chuàng)、而由沈從文、許地山、王統(tǒng)照等文學先賢所鼎力完成的“五四”新文學的最大的“實績”。茅盾先生曾在“鄉(xiāng)土文學”鼎盛的1936年如是指出:“關于‘鄉(xiāng)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p>
曾有人指責沈從文筆下那些寧靜超脫的鄉(xiāng)土風情,是“背離時代”的“空中樓閣”,是“美化落后”的“詩化麻木”(至少在我們受教育的年齡里,現(xiàn)代文學教科書里都是這么說的)。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曾對此作答:“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痹卩l(xiāng)土中尋覓“人性”,重新建構現(xiàn)代文明失落的殘酷現(xiàn)實中最堅實的“人性”,正是沈從文從《湘行散記》到《邊城》、《長河》里孜孜不倦挖掘、追求的鄉(xiāng)土文學的“基質”,也是茅盾上言的“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運命的掙扎”——在牧歌式的鄉(xiāng)情抒放中,浸潤著對于鄉(xiāng)土現(xiàn)實的批判性觀察和書寫把握——這,或許就是“鄉(xiāng)土文學之魂”的“題中應有之義”吧。
從這一角度去觀讀仄佳的黔山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黔地色彩斑斕的民俗民風自是有著別樣的浪漫關注,但她對當下鄉(xiāng)土世態(tài)的觀察卻是冷靜的、敏銳的,也是攜有一種悲憫情懷:
老屯河在黔東南大河清水江上游,是支流。老年間水清如碧,撈得起成精的大魚。現(xiàn)在大魚不見了,河面上卻有牛馬大小的絳紫色厚泡沫漂來,一竹竿打去,噗嗤散成小團順流而去。苗人在這河里挑水燒鍋做飯,飲牛喂豬,在河里淘菜洗衣洗澡,曉得河水臟但有啥法。寨子里那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還不是上游區(qū)造紙廠排下的臟東西造的孽?
鄉(xiāng)水的蜿蜒、鄉(xiāng)情的淳厚與環(huán)境的污染,就這樣突兀、刺目地凸顯在字行間。
讀《塘龍銀世家》,在浮世繪般濃重的筆觸里,作者與塘龍銀匠家族兩代人的巧遇寫來纖毫畢現(xiàn),祖居大屋的窄門與鑄銀洪爐的熱火、時代進步夾纏著的世態(tài)炎涼,每一筆都有著雕縷式的細致質感。作者筆鋒一轉:
施洞鎮(zhèn)高樓迭起的面貌并不迷人,高樓寬街癥近二十年來成為風潮席卷中國大小城鎮(zhèn),凡是通公路的城鎮(zhèn)皆被此潮夾裹,直到徹底丟失自己珍貴個性面目。苗傳統(tǒng)建筑稀疏,估計再過十年,施洞地道苗建筑苗鎮(zhèn)將不復存在?
在施洞大街上走得無精打采,幸好先去了塘龍吳銀匠家。失望之余去市場上割兩斤新鮮牛肉,買些蘑菇帶回張姐家晚上吃。
寫來看似漫不經心,卻寄寓著對當今城鎮(zhèn)都市化的深憂重慮。這樣的對于“鄉(xiāng)土質地”流失、自然生態(tài)破壞、傳統(tǒng)人文歷史環(huán)境變異的諸般旁敲側擊的摹寫,雖在文稿中未成主軸卻不時顯現(xiàn),處處透見出作者對黔山土地深厚卻不時糾結的情懷,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她的那道純亮溫煦的目光。
在那道目光中,山依舊綠,水依舊清,小鯽魚煮酸湯依舊可口,辣椒拌糯米飯依舊誘人,處在邊緣地角的黔山土地上那些苗家人、黑彝人、布依人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依舊那樣動人心魄——沈從文筆下營造的那座“人性的小廟”,又一次在我眼前出現(xiàn)了。但我憂心她的崩頹,她的變質,她的消亡;所以我不希望,我竟需要在若干年后,常常拿起胡仄佳的這本書來,讓我這位漂泊經年、久處邊緣地角的異鄉(xiāng)人,遙想黔山,臨風涕泗,好夢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