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鄭枕
一
梁遇春小品文處女作《講演》1926年11月19日寫畢于北京大學西齋。同年12月4日,發(fā)表在《語絲》周刊第一百零八期“閑話集成第十五篇”上,署名馭聰。其筆名現在知道的有秋心、馭聰、春、藹一,這篇文章后來收入《春醪集》。
臺灣學者秦賢次在《梁遇春的文學生涯》中寫道:“在同班中,他(指梁遇春)開始發(fā)表作品的時間,比馮文炳(十二年四月,《詩》月刊)、夏葵如(十四年二月,《語絲》)、張友松(十四年八月,《小說月報》)、石民(十五年四月,《語絲》)等都為遲?!?/p>
上文描述有誤,其實,梁遇春于1921年6月25日已在《東方雜志》(第十八卷第12號)發(fā)表署名秋心的《村之光榮》處女作譯文,實際上比他的這些同學都早;1921年,梁遇春才十六歲,還在福州讀高中,就讀于福建省立第一中學,高中生在當時一流雜志上發(fā)表譯文,這充分說明梁遇春的早熟及文學、英語的天賦。
從《村之光榮》標題下英文(The honou of the village)來看,這是高爾基原作。當年,高中生還沒學俄語,梁遇春應該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而非俄語版直譯過來。《村之光榮》是高爾基《意大利童話》的第十三章。
蕭乾1942年在英國出版了Etching of A Tormenged Age.1998年,傅光明翻譯了蕭乾這部書《苦難時代的蝕刻——中國現代文學一瞥》,其中寫道:“除了英國文學自身的影響,英語在中國的不可挑戰(zhàn)性也使其大受裨益。許多歐洲其他語種的文學名著,甚至中國的翻譯家也不易得到,像易卜生和安徒生,就都是從英文本轉譯的。俄國的小說在中國特別受歡迎,并對中國作家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其實不難理解。十九世紀社會落后的沙皇俄國同富有良知和進步思想的知識階級形成了鮮明對照,這種情形和軍閥混戰(zhàn)時期中國的情形十分類似。俄國小說,尤其托爾斯泰那些從道德視角涉及家庭悲劇的長篇巨著,自然對中國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但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里,只有兩三個譯者是從俄文直譯,其他則大都是從像康斯坦斯·加尼特夫人的英文譯本轉譯過來的?!?/p>
另外,阿英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中的《翻譯總目》第370頁,印有“高爾基:林的光榮,秋心”,其中“林的光榮”應該為“村之光榮”。
二
柴扉在1934年第十七期《十日談》上《記兩位戲劇家》寫道:“他(梁遇春)頗瘦小背微曲;滿口福建人的國語音調,話說的極快,快到有時使他口曲。”
溫梓川《文人的另一面》中《梁遇春與散文》寫道:“平時他(梁遇春)和我們談話,不但不插進一二句英語,也不用一二個英文單字去形容什么,總是那一口漂亮的京片子。從他的口音上,我們很不容易猜出他是福州人。大概是因為在北京住得久了,所以他那一口漂亮的京片子說得和北京人說的差不多。”
為什么兩個人描寫的梁遇春完全不一樣呢?
我想,也許因為溫梓川是南洋人,從小生長在南洋,畢業(yè)于檳城鐘靈中學。1926年預科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1927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學西洋文學系,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聆聽過梁遇春講課,畢業(yè)后返回南洋檳城工作。溫梓川就跟南方人一樣,細分不出正宗的京片子。寫《梁遇春與散文》該文在1956年前,根據文章中有“假以時日的話,今年恐怕還未滿五十歲”的句子推算。
后來,1967年7月,溫梓川在馬來西亞《蕉風》上發(fā)表《談梁實秋先生》(收入《文人的另一面》時改題為《再談梁實秋》),里面也有:“他(梁實秋)說話老是慢條斯理,一點也不作急。那一口清婉悅耳的京片子,有如旗人,但卻無旗人的庸俗?!痹凇段娜说牧硪幻妗妨碛幸黄墩劻簩嵡铩返奈恼?,里面有:“他(梁實秋)說話老是慢條斯理,一點也不作急,那一口清脆的普通話,總不免帶著些杭州人的粗糲的音色?!?/p>
梁實秋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應該是正宗的京片子,其父親梁熙咸是河北人。據說,因為了參加鄉(xiāng)試,而把籍貫改為浙江錢塘(杭州),有時居然會被人描繪成“那一口清脆的普通話,總不免帶著些杭州人的粗糲的音色”。
而梁遇春生在福州,長在福州,只不過十六歲時到北大上學,學會北京話。在溫梓川耳里,梁遇春“總是那一口漂亮的京片子。從他的口音上,我們很不容易猜出他是福州人”。
然而,在柴扉耳里,梁遇春是“滿口福建人的國語音調”。根據柴扉的文章里面,有“北大圖書館茅廁上有這么一句大標語‘打倒梁芽兒?!貉績壕褪撬菆D書館西文編目主任,北大英文系畢業(yè)的,曾在母校教基本英文。(注:“芽兒”即“孩子”之意。)”一段推斷,一是柴扉應該是很了解梁遇春的,連梁遇春在教書時,班級里學生的惡作劇也一清二楚;二是柴扉應該是北京人或北方人,對梁遇春講普通話時口音中帶有福州腔調,分辨一清二楚。
所以,我只能說,梁遇春是個南腔北調的人,才能圓滿解釋上面二個人的記憶差別。
三
1927年9月24日發(fā)表《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一束》于《語絲》第一百五十期,署名梁遇春。
1928年3月20日發(fā)表《幾封給失戀人的信(二)》于《摸索》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名梁遇春。文末有一段說明如下:“這是第二封信,投一封信從前在別的刊物發(fā)表。這幾封信各個都能獨立,并沒有什么連接地方,所以就由第二封信登下去,也無妨。”這段說明文字不見于目前梁遇春的文集,是其一段佚文。
這兩篇文章后收入《春醪集》,改標題為《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一)、(二)》。
兩封信首的秋心、信末的馭聰都是梁遇春的筆名,他喜歡通過虛擬的人物、特殊的角度展開描寫失戀的情景,兩封失戀人的信以及《她走了》、《苦笑》、《墳》的失戀文章,都是故弄玄虛,假扮角色,直抒臆想的傷感情懷,既引人入勝,又容易引人入歧途,以為是他的現實生活,其實完全不是他的真實生活。
梁遇春在寫給石民的信里多次提到他自己的失戀體會和文章,可作參考。1930年3月21日信中寫道:“日來忙于替友人做媒,恐怕不能成功,自己幾乎染上失戀,不如說不得戀的悲哀,這真未免太Sentimental(傷感)了?!闭f明他也曾經替友深刻體味失戀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失戀文章。1930年6月16日,信中寫道:“最近有些小波浪,于是乎產生了兩篇不上兩千字的文字(一篇叫做《她走了》,一篇叫做《苦笑》,在《駱駝草》七、八期上),那些文字的代價的確太大了,不談別的,單提寫時不要給太太看見,然后偷偷地送到廢名那里,就已經夠苦了。萬想不到已屆中年的我,還寫出那么兒女的東西?!?930年8月5日信中寫道:“我那幾篇“擬情詩”(1,She is gone;2,Bitter smile;3,Tomb)你覺如何?恐怕是自作多情吧!許多人因此猜我同Femme(法語,女士,婦人)不太好,豈意琴瑟調和,這是你曉得的?!?
另外,在其《英國小品文選》第一篇《畢克司達夫訪友記》注釋里,他寫道:“凡是做小品文章的人,多數都裝說自己是個單身漢而且是飽經世故的老人,因為單身漢同老頭子對于一切事情常有種特別的觀察點,說起話來也饒風趣?!边@一段注釋,說明小品作家都會“裝”,都會找“特別的觀察點”,才能寫出別致的小品文。
還有,他自身清白,卻時常有失戀感受。同樣,他在給石民信中寫道:“午夜點滴凄清,更能撩起無端愁緒,回思弟生平謹愿,絕無浪蝶狂蜂之舉,更未曾受人翠袖捧鐘(友人某君,似曾一度為之酒逢知己飲,博雅如兄,當能考據其底蘊,勿容弟之饒舌也),自更談不到失戀,然每覺具有失戀者之苦衷,前生注定,該當挨苦,才華尚淺,福薄如斯?!痹凇镀茣浴防镆矊懙溃骸八ㄖ竿栏衲颍┬≌f里也常寫這一類飛鴻踏雪泥式的戀愛,我不幸得很或者幸得很卻未曾有過這么一回事?!?/p>
四
1924年4至5月間,林玉堂(即林語堂,下同)在北京大學開展方言調查,梁遇春作為福州話的發(fā)音者參與調查活動,為他標音者就是林玉堂。
當時“是據Passy《歐洲比較發(fā)音學》一書后比較各歐洲方言所用的原文譯成漢字,再將此一段漢字譯成中國各地的土話,來做方音的比較,若土話的字或是語法與漢字不同的,便另以漢字表出;若不同的地方較多的,便全篇重以漢字寫出,這是為讀者比較的方便應如此做法的?!?/p>
太陽說:
1、我的名字叫做太陽,我是很光亮的。
2、我從東方出來,而我出來的時候,天就亮了。
3、我用我金黃色的眼睛,在你的窗戶上窺看。我告訴你多咱你應當起來。
4、我說:你這懶骨頭?。∑饋砹T!我給你的光亮,并不是叫你睡覺,是叫你做工,讀書,走路。
5、我是個大旅行家,我滿天上都走過。我永不站住,也不覺得累。
6、我頭上有個冕旒,是燦爛輝煌的,而我的光線照到各處。
7、我照著花木,房屋,河水。我照的時候,樣樣都是很明亮美麗的。
梁遇春用福州話講,就成下面這樣的:
日頭說:
1、我其名叫做日頭,我是很光。
2、我由東邊出來,我出來其時候,天就光le。
3、我使我金黃色的目,tio女其窗戶kerengnie(﹦上)偷看,我共女講若早女應該起來。
4、我講:女者懶骨頭?。∑饋砹T!我乞女其光,并唔乃叫女困,是叫女做工,讀書,行道。
5、我是石只大旅行家,我滿天kerengnie都行過。我透底毛企著,我也沒見覺吃虧。
6、我頭kerengnie有石只冕旒,是燦爛輝煌其,我其光線照到各處。
7、我照著花木,房屋,河水。我照其時候,甚老都是很光,很好看其。
對于梁遇春用福州話講出來的,寫不出漢字的,只能用國際音標來標注了。
當時,在《方言調查研究》第15頁,林玉堂《各種方言標音實例》中只有十二個人十二種地方音,梁遇春的福州話還沒有在里面。在第38頁《方言標音實例》中,增加了三人三種地方音,梁遇春的福州話才列進去。
這十五人都是北京大學的師生,都是梁遇春的老師或同學,具體人員名單如下,供參考。
地方音
發(fā)音者
標音者
地方音
發(fā)音者
標音者
1、北京音
林玉堂
林玉堂
9、廣州音
容庚
林玉堂
2、蘇州音
顧頡剛
林玉堂
10、潮州音
劉聲繹
劉聲繹
3、紹興音
周作人
林玉堂
11、廈門音
林玉堂
林玉堂
4、績溪音
胡適之
林玉堂
12、成都音
毛 坤
毛 坤
5、南陽音
董作賓
董作賓
13、福州音
梁遇春
林玉堂
6、黃岡音
萬濮誠
萬濮誠
14、蕉嶺音
溫晉韓
林玉堂
7、湘潭音
湯琪真
湯琪真
15、如皋音
魏建功
魏建功
8、昆明音
孫少仙
董作賓
(摘錄自臺灣文海出版社1973年出版董作賓等撰的《方言調查研究》中林玉堂《方言標音》)
五
梁遇春與講演淵源頗深,至少聽過兩次外國大家的講演,他自己的小品文處女作的標題就是《講演》。
第一次是1921年4月,梁遇春十六歲在福州福建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時就聆聽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做《自動與自治》的講演。在其《講演》文章中寫道:“自從杜威先生來華以后,講演這件事同新思潮同時流行起來。杜先生曾到敝處過,那時我還在中學讀書,也曾親耳聽過,親眼看過。印象現在已模糊了,大概只記得他說一大陣什么自治,磚頭,打球,……后來我們校長以‘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句話來發(fā)揮杜先生的意思。那時翻譯是我們那里一個教會學堂叫做格致小學的英文先生,我們那時一面聽講,一面看那潔白的桌布,校長的新馬褂,教育廳長的臉孔,杜先生的衣服……我不知道當時杜先生知道不知道Howwe think?!?/p>
第二次是1924年5月,梁遇春十九歲在北平真光劇院聆聽印度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泰戈爾演講。在其《講演》文章中寫道:“太戈爾(即泰戈爾)來京時,我也到真光去聽。他的聲音是狠美妙??上覀儯ㄖ辽傥覀€人)都只了解他的音樂,而對于他的意義倒有點模糊了?!?/p>
《講演》也提及羅素、杜里舒來中國講演情況,估計他沒親耳聆聽,也就一筆帶過。不過,他對“講演”的真知灼見,體現在其《講演》里面一段話:“我想真要得智識,求點學問,不只那東鱗西爪吉光片羽的講演不濟事,就是上堂聽講也無大意思。教授盡可把要講的印出來,也免得我們天天冒風雪上堂。真真要讀書只好在床上,爐旁,煙霧中,酒瓶邊,這才能領略出味道來?!?/p>
知識、學問的真諦,得靠讀書,而非聽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