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江蘇無錫人,臺灣“中研院”院士,著名的歷史學家,1962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后執(zhí)教于美國、臺灣和香港等多所知名大學,現(xiàn)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代表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西周史》、《萬古江河》等。
陳心想(以下簡稱陳):先生著作等身,在史學界有口皆碑。但我發(fā)現(xiàn)您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經驗,似乎跟人家不一樣?
許倬云(以下簡稱許):首先,大家的稱贊不敢當,我只是盡了一個學人的本分。對的,我的經歷比較特殊,因為我沒有上過小學,也沒有上過初中。那時是抗戰(zhàn)時期,我們居住的地方是相當靠近前線的湖北,年年不斷避難;對于身體殘疾的人而論,我無法住校學習。于是,我從七八歲以后,一直到十五歲基本上住在家里,隨時播遷。幸而,先父是海軍出身;海軍的軍官們,按著英國傳統(tǒng)都是紳士,學問和作戰(zhàn)一樣重要。他的書架上總是有一些書,我可以隨時取讀。他的閱讀興趣大半在中外史地,也多少界定了我一輩子的學習方向。雖然有時候,在逃難的過程中,沒有這么多的書可以隨時攤開,我至少每天閱讀報紙。
稍微安定的時候,我就可以隨時揀選喜歡的書籍??箲?zhàn)最后兩年多,我們搬回重慶,有一段時間借住在舅父家,他的書房陳列了許多很有趣的書籍。我因此得到機會,閱讀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幾乎全套的《東方雜志》,還有有關英國工黨政治的中文翻譯本。舅父是一家工廠的廠長,他必須時時刻刻面對工人,盡量解決他們的困難。這幾個閱讀方向,再加上《大公報》、每周的《學燈》刊登當時一些學者們的論文,討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問題。《觀察》雜志也是當時大家喜愛的讀物。在這個時候,我經常閱讀費孝通、周鯁生等人的作品。當然,《大公報》的社論,言論嚴謹、文詞簡明,是大家喜愛的讀物,我自己的作文風格很受《大公報》社論的影響。
抗戰(zhàn)期間,每個人對于戰(zhàn)爭的情況非常關心。先父的軍人背景,以及他靠近前線的職務,使他對于每日的戰(zhàn)況密切注意。他每天讀報以后,會在地圖上插上大頭釘,思考戰(zhàn)局的情況會如何?他不僅關心中國戰(zhàn)場的戰(zhàn)爭,他也注意歐洲戰(zhàn)場的情況。我經常在他旁邊,他會不時將他的意見簡要地告訴我;這一每天發(fā)生的父子談話,對我一輩子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影響??偨Y言之,我雖然在抗戰(zhàn)期間失學甚久,其實因禍得福,獲得一些一般少年無法得到的機會。
關于我在高中時代的學習,那時我們已經回到家鄉(xiāng)無錫,依我的學歷而論,我根本不能考上高中,因為我沒有學過英、數(shù)、理、化。幸而,輔仁中學的校務主任李康復先生接受我隨班學習,跟隨高中一年級的同學們聽課。他的條件:我如果能在第一個月考基本上及格,我可以算是旁聽生,如果第一個期考通過,我就可以成為正式生。既然我的中文和史地以及一般的常識并不比別人差,我就可以集中精力補足缺少的課程。老師們也特別幫助,組織了大概有十位同學,編成一個小班,放學以后,留校兩小時,彼此輔導,對當天的功課做一番溫習。這一個特殊待遇,我至今感激不盡。那些老同學們對我的幫助,是今天許多課堂上學習得不到的。高二那年,裘維琳先生吩咐我細讀《日知錄》,終生得益。還是那句話,我是因禍得福,在很不正常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太多的提攜和協(xié)助。
陳:先生在臺灣大學和在國外大學學習,多有名師扶植、提攜,予您學術與人生影響甚大。我還列出了一個師長名單,不知先生能否談談?
許:其實,你列出來的名單,只是少數(shù)幾位你知道的大名。我所感激的恩師,遠比你所列出的名單要長。你提到的傅斯年先生,他是我們的校長,當時他并不開課。因此,雖然他是歷史學家,也并沒有在我們歷史系講授課程。然而,他的正直和熱誠,尤其對同學們學習和生活的關心,使我們感動。最后,他以五十四歲的壯年、在那時臺灣省議會回答質詢時,因為詢問者的問題非常不合理,氣憤之下,中風死亡。受他的精神感召,使當時的學生們終生感念,不敢不努力學習。
我的興趣是在古代史,所以我所感激的老師,最先一提到的就是這幾位恩師:李宗侗先生是我的主要導師,他的治學方法是將民族學的理論解釋希臘古代史,而用希臘古史的經驗來解釋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我一生的研究工作,受他的影響最深。李濟先生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他教中國考古學,從器物的研究到不同遺址之間的關系,如何提出異同?如何排定年代?這些考古學上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我一輩子遵循的方法。橫的方向看彼此影響,直的方向看前后的傳承,豈止是考古學上必要的觀念,一切的歷史發(fā)展無不都是這一縱一橫的關系。他治學謹嚴,也形之于他的為人和辦事。我后來進入史語所去工作,長期擔任他的助手,在這一方面,我體會到一個謹嚴的學者和一個敬業(yè)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從凌純聲先生那里,我學到人類學和地理學的彼此連接。他對于泛太平洋文化圈的觀念,至今我還認為是極為重要的貢獻??上?,他走得太早,整套理論并沒有為人注意。芮逸夫先生將民族學和古代史結合為一,對我一輩子的研究方向也有極大的影響。他曾經要我檢查《左傳》中歷史人物的親屬譜系,為了這一個工作,我不得不將《左傳》反復閱讀;后來我研究春秋、戰(zhàn)國歷史,這一段《左傳》和其他相關古文獻的數(shù)據(jù),我比較熟悉,必須感激他給我的任務。勞干先生是秦漢史名家,他講授秦漢史,常常為了一個小問題,花費整個一堂課,解釋為什么如此考證。對于初學的本科生,這種教授確實有點難以接受。然而,從他這種教課的方式,教導考證學的方法和應用。從他的課程,我才理解《史記》、《漢書》、《后漢書》,其實是三種不同的體裁,也是三種不同的論述方式。董作賓先生是卜辭研究的專家,對于殷商年歷學也有興趣。他讓我挑選這兩個項目中任何一項,作為專題課的講授內容。我挑了年歷學,也跟著他計算了中國各種傳統(tǒng)年歷、其歲實和朔差的數(shù)字。這一個經驗,一般的歷史系同學是不會有興趣的。
陳:先生在美國學習和研究了多年,獲益良多,應有許多經驗與我們分享。
許:至于我在美國學習的經驗,我是在芝加哥大學的東方研究所學習,這一研究所其師資十分之八、九是中東和近東的研究,在中國研究方面只有兩位教授。我的導師顧立雅(Herrlee Creel)先生,是先秦研究的專家,他并不要求我選修中國歷史課程,因為他覺得我在史語所的學習,應當是相當充實的。每一學期,我只需要注冊一門專題研究或是專題討論的課程,由他指定歐洲漢學的一些名著,讓我自己閱讀,然后和他討論。他對于我的報告,卻是非常嚴格的審閱。我們并坐,由他一字一句指導英文的句法;更重要的,他指出一些論述的邏輯,是否切實?從這些討論課上,我才理解,西方漢學家閱讀中國文獻,是一個字一個字認真研讀,和我們一般人“一目十行”的態(tài)度很不相同。例如,他對于韓非子的“形名”,解釋為名、實之間的關系,而一般中國學者則作“刑名”的解釋,他的解釋確實比較合適。
在芝加哥大學,我的課程完全由我自己按照興趣安排;顧立雅先生和東方系系方并不對我有任何限制。于是,我才有機會在遠東以外,選習埃及古代史、兩河考古學、古代宗教學等等課程。當時,韋伯理論正被芝加哥大學引入美國學術界,我也選了Peter Blau的“官僚制度”課程。從這一個角度入手,又結合宗教學,呈現(xiàn)了韋伯理論體系的多元性。如前所說,我的學術經驗已經相當雜亂;韋伯理論卻是幫助我,將許多雜亂的學科知識組合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以此為方法,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大致都是以不同學科的方法和角度,集中討論一串專題。
1970年以后,我來美國工作。這幾十年中,我參加過三個研究團體。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由印度學的教授發(fā)起,找了不同文化的學者,共同編輯一部亞洲、東方文化的閱讀數(shù)據(jù)。雖然每人擔任分題的撰寫,但差不多每個月要聚會一次,討論各人分攤課題的范圍,也藉此互相了解其它文化的專家們如何處理同樣的課題。這個經驗對我非常有用。
匹茲堡大學的歷史系同仁們的專業(yè),相當平均地分布在世界五大地區(qū),我們曾經也有過五六年之久,每隔一、兩個月,志趣相同的同仁們,分成“勞工”一組、“農村”一組,分別聚會,輪流報告自己的研究經驗,和目前研究的課題。這種場合,也給了我寶貴的機會,讓我能夠體會到其他文化和地區(qū)的課題,及其研究的方法。
另一個非正式的研究團體,則是Shmuel Eisenstaedt主導的研究團隊,我們不定期地聚會,大致在十余年中聚會了不亞于六、七次。有各個不同文化群的學者們,分別提出自己的研究專題,圍繞著文化突破、文化轉型、現(xiàn)代化、以及全球化等等話題,討論每個文化的特殊歷程。我們最后一次希望能做到的聚會,是在伊朗正在開放的時期,應伊朗學術界之邀,實地考察古代文化重心的遺址,也討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比較??上?,這個愿望因為伊斯蘭教士團的反對,沒有實現(xiàn)。艾氏在2010年故去,我至今還是常常懷念這一位學問淵博、思想敏銳的老朋友。
綜合這些經驗,你大概能夠理解,我的學習和研究,始終是在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結合、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比較。
陳:先生學貫中西,成果豐碩。之后,您一直在美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與中外學者交流不斷,思想碰撞也不少,看得出來您對西方文明頗多擔憂。
許:你是對的,你注意到我對西方文明本身的衰象,已相當擔心其可能崩解。自從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方向,是依仗著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工業(yè)生產和現(xiàn)代科技這幾根支柱,支撐了西方文明繼長增高。幾百年來,雖然西方文明的中心不斷在遷移,總的發(fā)展方向卻是允有相當?shù)膭恿?。西方文明維持了自己的霸權,也將整個世界迅速地帶向不斷進步的方向。歐洲兩次長期的戰(zhàn)爭,再加上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則是這個開拓性文明體系,其擴張和侵略的本性造成的爭奪,也造成了消耗。誠如韋伯所說,現(xiàn)代文明與基督新教的出現(xiàn)有密切的關系。在新教倫理中,神的恩賜和庇佑將許多個別的個人,在神的庇蔭下可以連接成一體??墒?,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不同文化接觸之后,對于獨一真神觀念遭逢質疑,神消失了,人與人就沒有互相的聯(lián)機,人與人之間也就沒有彼此的關懷。到了今日,個人主義已經發(fā)展到難以修補的地步:人有充分的自由,但人對別人幾乎可以沒有責任。這一情況,造成了最近幾次大的經濟危機,因為人與人彼此不再信任。社會將近解體,甚至家庭可以不存在,夫婦、親子之間缺少親密的相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社會將只有滿足欲望的掠奪,而沒有彼此扶持的互助,這是西方文明正在面臨的重大缺失。最近十余年來,由于世紀的轉換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對于上述的病象,已經有十余種相當重要的著作出現(xiàn)。
陳:先生對西方文明衰象的判斷很警世,令人沉思。反過來,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文化該往何處去?
許:你問我,中國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自處?將近二百年來,中國面對西潮幾乎不能抵抗,長期以來,中國采取的策略是盡量學習西方。然而,西方本身既然已經面臨如此嚴重的窘局,中國不能亦步亦趨跟在西方后面,以至于陷入同樣的困境。我認為,中國儒家的學說,則是做“人”的道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來往之上,卻也還要顧及天理和人道,也要顧及內心的心和性:凡此關懷,雖然不用“上帝”這兩個字,其實一樣是把人與人之間一般的交往和利害的交換,放在一個超越的理性之下。這一超越理性,何嘗不相當于基督新教“神”的觀念?如果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個人不至于失落,也使彼此關懷和幫助,以代替強凌弱、眾凌寡的弊病;我相信,如果我們將中國的儒家理念和已經儒家化的佛、道,加以適當?shù)仃U釋,未嘗不能與基督新教的倫理互相印證,彼此補足,以匡正目前全球化過程中、這一個現(xiàn)代文明的主流正在面臨的窘困。
陳:先生早年受教確實與眾不同,正因如此,您的體會完全不一樣。當下的教育確實有其弊端,如何才能得法如愿?
許:回顧一生,我只有感激,感激家人、師友種種的提攜和扶助,使我沒有經過制式教育的約束,能有自由探索的機會。你特別到匹茲堡來和我見面,又作遠距訪談,你的誠心,我很感動。因此,對你剖白我自己的一生經歷,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經驗,很難復制。不過,我只盼望中國的制式教育能不能逐漸放松?能不能讓學生有自己選擇學習方式和方向的權利?也給學生們適當?shù)膸椭@?,多設些沒有學位、沒有學程的學習機構,開放種種的教育管道,尤其今天因特網的交換和討論何妨完全開放,不受任何約束,使得人人可以自由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