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立
令①既具②,未布,恐③民之不信己,乃④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⑤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庇幸蝗酸阒?,輒(zhé)⑥予五十金,以⑦明不欺。卒⑧下令。
——《史記》
注釋
①令:變法的法令。
②具:具備,完備。
③恐:害怕。
④乃:于是。
⑤徙:搬動。
⑥輒:就。
⑦以:用來。
⑧卒:終于,最終。
故事大意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詳細(xì)制訂,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百姓能把木頭搬移到北門去,就賞給十兩銀子。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不敢去搬移。商鞅又說:“能搬移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庇谑怯幸粋€人半信半疑地搬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兩銀子的重賞。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于公布了法令。
商鞅的南門立木之舉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有著非凡的意義: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核心。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rèn)可。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這本鴻篇巨制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jì)、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共五十余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長達(dá)三千年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后世史學(xué)研究有深遠(yuǎn)影響。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xué)雙璧”。
下面的成語都出自《史記》,我們一起將它們補充完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