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玉茂
合作探究 思維參與是關鍵
文︳劉玉茂
案例1.分數基本性質教學。教師設計了三個任務,讓學生小組合作解決。1.三張大小相同的紙,分別折出并將它們涂上不同的顏色。
3.小組討論:這三個分數____變了,____不變。
各小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結果表述完全一樣。
案例2.圓錐的體積教學。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么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接著,教師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找出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學生觀察后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它們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由于受前面面積比較的影響,學生有的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也有的通過想象猜想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還有的猜想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教師再讓學生利用材料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反思: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卑咐?中,教師事先設定套路,學生的小組合作似乎都在積極參與,實際上是一場依據劇本的演出罷了。這樣只注重形式的小組學習沒有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案例2中,教師通過類比思維,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欲,從而讓做實驗顯得合乎邏輯。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而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倒沙子。事實上,數學教學過程要能反映出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思考、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上的合作探究隨處可見。然而,我們發(fā)現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的探究活動華而不實。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設計探索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覺;應該圍繞知識產生的原始情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設置的問題應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是開放性的。這樣才會有學生思維的參與。有了思維的參與,合作探究才有成效。在探究學習中,不要盲目地讓學生去探究,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這和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一樣,教師是賣拐人,學生充當了買拐人的角色。
洞口縣花古鄉(xiāng)苗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