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上花列傳》細節(jié)描寫的現代性辨析

2017-03-08 10:07:23
關鍵詞: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性細節(jié)

肖 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海上花列傳》細節(jié)描寫的現代性辨析

肖 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小說《海上花列傳》的文本的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是19世紀末年上海市民階層日常生活的生動記錄,小說對當時上海時興的西洋器具與新鮮的生活方式有詳細的描寫,但是對于中國傳統娛樂活動的刻畫也占據了不少篇幅。在新舊交雜的上海,西洋物質與傳統習慣交織呈現,時人的生活世界正在經歷著轉型,其日常生活方式、心理模式與審美表現等等都受到沖擊,但他們的思想與認識并未跟上物質更新的節(jié)奏。

《海上花列傳》;細節(jié)描寫;現代性

王德威曾評價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一書“對上海歡場與情場的白描,真切犀利”[1],“以樸素之筆寫繁華之事,白描功夫要令五四寫實主義大家們相形見絀”[2]。該小說充斥著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詳盡地記錄了19世紀末期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百態(tài)。小說以花也憐儂的夢境開端,夢醒時他正處“華洋交界的陸家石橋”[3],“華洋交界”意味著現代與古典的雜糅、新與舊的交織,在此種空間背景之下,人們的生存體驗也處在混亂之中。體驗,是指“人們在世界上的具體生存方式及其價值問題”[4],不僅包括人的日常生活形態(tài)與物質需要,還有思想層面的價值思考。小說描寫的對象——世紀末年的人們,一方面追逐著新奇的西洋玩意,隨著潮流裝點出“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留戀于聽戲、麻將等傳統的游戲,其思想觀念在追新念舊的日常生活中顯得矛盾重重。

一、“現代”器物的接受與崇拜心理

《海上花列傳》中有許多細致的環(huán)境描寫,由具體人物的室內布置到整個上海的街市景觀都面面俱到,作者韓邦慶通過點與面的銜接建構了一副廣闊的城市景觀圖,并“預言上海行將崛起的都會風貌”[5]。生活其間的人們接受并享用著洋燈、眼鏡、汽車等外來的西洋器物,體驗著“新文明”,洋器的方便性與新鮮感使時人產生出一種極度崇拜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僅是希望“一概拿來”的羨慕情結,也包含了對于神秘未知器具的不安情緒。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器物的部分變化與原有舊物的繼續(xù)保留,東西、新舊兩種不同維度的物質形態(tài)共存于同一空間,身處其中的人們也就必定體驗著東西雜糅、新舊對立的混亂。

第一個出場妓女陸秀寶房間的擺設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小說中大部分女性人物的居住場景:“就在陸秀林房間的間壁,一切鋪設裝潢不相上下,也有著衣鏡,也有自鳴鐘,也有泥金箋對,也有彩畫絹燈”[6],既有“著衣鏡”、“自鳴鐘”這樣的西方現代器具,也有“泥金箋對”、“彩畫絹燈”這樣的中國傳統裝飾品??臻g布置的中西混雜可以看出時人文化心理的混亂,他們在接受、使用現代物質的同時,仍無法舍棄傳統物件。在文化價值層面,古代中國人一向存有重道輕器的心理,“泥金箋對”和“彩畫絹燈”二者作為生活實用品的意義遠不如附加在其物質形態(tài)上的“箋對”(文字)、“彩畫”(圖畫)所蘊含的審美、道德意義深遠;而“著衣鏡”和“自鳴鐘”則偏向于實用性,陸秀寶的著裝打扮離不開“著衣鏡”,宴席聚會離不開“自鳴鐘”,實用器物已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重道輕器的觀念看似有所變化,但是器和道的地位尚不能對等,器與道的互動性尚未生成。因此,房間的主人陸秀寶的出場就伴隨著“一路咭咭咯咯小腳聲音”,她本質上是一個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裹腳女性,之所以接受、習慣這些西洋器物,只是為了生活上的某些方便(便于梳妝打扮和看時間),并非真正想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鏡面的反射原理和進化的時間觀)。在現代與古典相交雜的時代間隙中,即使人們對具有“現代性”的西洋物質采取接受、認可的態(tài)度,但在認知層面上,他們依舊沒有關于器與道的互動價值的體認,他們的思維體驗依舊保持著古典性。

當小說中的個體生活空間向公共空間延展時,上海街景的鋪設顯示出這已經是一個初步具有現代都市氣息的城市。小說第六回中所描寫的亨達利洋行就是當時上海眾多消費場所的一個縮影:“仲英與雪香、小妹姐踅進洋行門口,一眼望去,但覺陸離光怪,目眩神驚;看了這樣,再看那樣,大都不能指名,又不暇去細細根究,只大略一覽而已。那洋行內伙計們將出許多頑意兒,撥動機關,任人賞鑒。有各色假鳥,能鼓翼而鳴的;有各色假獸,能按節(jié)而舞的;還有四五個列坐的銅鑄洋人,能吹喇叭,能彈琵琶,能撞擊金石革木諸響器,合成一套大曲的;其余會行會動的舟車狗馬,不可以更仆數”[7],這段細節(jié)描寫從小說中人物的視聽感受出發(fā),以仲英、雪香和小妹姐三人的感官來展示一個充滿西洋器物的世界。他們的直觀感受是“陸離光怪”、“目眩神驚”,極大數量的洋器集中呈現使他們置身于一個陌生的神秘世界,他們并沒有像之前那樣習慣于已被接納的時鐘、鏡子等少數物品,也沒有產生現代人那種對五光十色的都市世界習以為常的體驗,而是被強烈的視覺沖擊激起內心的驚訝與羨慕。驚羨之余,還要“看了這樣,再看那樣”,這表明他們三人實際上被洋行中陳設的新鮮器物所吸引,懷著崇拜之心“大略一覽”,驚羨體驗與崇拜心理蘊含著新的現代性體驗,但是待到他們挑完禮物回到自己的世界中時,這種體驗也就變成一次值得稱道的經歷而慢慢消散了。小說第二十九回,通過趙樸齋的聽覺簡短地刻畫了上海的街道情景:“聽得寶善街上東洋車聲如潮涌,絡繹聒耳,遠遠地又有錚錚琵琶之聲,仿佛唱的京調,是清倌人口角,但不知為誰家”[8],汽車聲混雜著傳統小調,現代物質與古典消遣在上海街頭同時并存。體驗者趙樸齋內心的糾結并非是對現代文明的留戀,而是舍不得上海那紙醉金迷的生活狀態(tài),方便快捷的“東洋車”(現代物質)在小說人物心中不過是日常游玩尋樂(古典趣味)的陪襯品,所以趙樸齋才能在如此嘈雜的街道背景中明確地辨認出那遙遠的琵琶聲是何種曲調,甚至是哪里人所唱。普通百姓生活的細微之處隨著西洋器物的侵入發(fā)生了些許改變,對現代物質的欣羨與崇拜并沒有太大地影響其審美趣味、思維認識,在文化價值層面上還是被古典性生存體驗所主導。

二、“現代”生活方式入侵與恐懼心態(tài)

隨著西洋器物的引進與流行,洋人的一些生活方式也隨之影響了時人的生活。除了家家必備的時鐘、鏡子和自來火等物,以及出行工具洋車之外,《海上花列傳》中還有幾處細節(jié)描寫展示了19世紀末年上海市民別的生活細節(jié),如消費方式、私人保險和新型職業(yè)。有些新的生活方式的給人帶來便利,也有部分讓人難以接受,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從受眾面來看,這些新鮮的生活形態(tài)往往局限在少數有錢人的范圍內,并未廣泛普及,由此產生“現代性”體驗并無代表性。

小說第十一回中出現了“保險局”、“保險行”這一頗具現代意味的保險機制,在發(fā)生火災之后,蓮生、小云的第一反應都是“拿保險單自家?guī)磉嵘磉叀盵9],這說明他們已經具備了保險意識。不過,小說中僅此一次提及保險,不能確定當時的保險制度具體情況如何,但即使只限定在小范圍的有錢人中,“保險”的出現也已經可以表明當時西方“現代”生活方式的入侵程度。而小說第六回則描寫了新的消費方式,仲英三人在亨達利洋行購物結束時,“仲英乃一古腦兒論定價值,先付莊票一紙,再寫個字條,叫洋行內把所買物件送至后馬路德大匯劃莊,即去收清所該價值。處分已畢,然后一淘出門,離了洋行”[10]。仲英的付款方式不再是傳統農業(yè)社會中所謂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是類似于如今的貨到付款,并且使用“莊票”而非現銀達成交易。這種消費方式已經初步具有現代商品社會的特征,但從小說中可以看出,當時能承擔得起這種支付方式的只有亨達利洋行這一家商鋪,能采取這種方式購物的也只是極少數的富裕人群,難以普及。況且從小說的時間背景來看,洋行往往只是一個兜售“西洋玩意兒”的空間實在,對于時人的意義不過是一個購置新鮮禮物的地方,而在其余大部分時間里,洋行這一空間實在并不會出現在時人的意識層面,新的消費方式也就更談不上會對人們的認識產生什么影響。

與現代生活方式同時到來的是外國人,或者可以說是來到上海的外國人以其自身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上海市民既往的生活方式。其中,外國人的留居產生了新型職業(yè)類型,小說中兩次出現了“外國巡捕”這一職業(yè)人群,第一次是第十一回中滅火時,第二次則是在第二十八回中進行捉賭行動。其中對滅火過程的描寫更為細致:“只見轉灣角上有個外國巡捕,帶領多人整理皮帶,通長銜接做一條,橫放在地上,開了自來水管,將皮帶一端套上龍頭,并沒有一些水聲,卻不知不覺皮帶早漲胖起來,繃得緊緊的?!腔鹂慈ミ€離著好些,但耳朵邊已拉拉雜雜爆得怪響,倒象放幾千萬炮?一般,頭上火星亂打下來”[11],外國巡捕使用“皮帶”滅火的過程與現在的消防滅火基本別無二致,但這種現代社會中的常見場景在王蓮生的眼里卻顯得十分有趣,從“整理皮帶”到滅火完畢,他仔細觀察了外國巡捕的每個細微動作,連皮帶的漲胖也感到有些稀奇。這種驚奇感意味著有些現代的生活方式在當時還沒有成為常態(tài),與時人的生活體驗存在脫節(jié)的情況,而且王蓮生作為一個旁觀者,他所關注的并不是這種現代滅火方式的快捷性,而是作為一種觀賞趣味來玩味。在進行捉賭行動時,“一個巡捕飛身一跳,追過陽臺,輪起手中短棍乘勢擊下,正中那人腳踝。那人站不穩(wěn),倒栽蔥一交從墻頭跌出外面,連兩張瓦豁瑯瑯卸落到地”[12],這一場面引起眾人的恐慌。這種恐懼心理更多是由于在一追一逃兩個人之間,追者占據明顯優(yōu)勢,而逃者略為凄慘,加上逃者是自己的同胞,追者卻是外國人,內心的天平自然就傾向逃者,而覺得外國巡捕十分可怕。但實際上,他們只是目睹一個外國巡捕追擊一個中國人的情景,并未意識到“捉賭”行為的正確性,單從種族角度來判斷曲直正反映出時人的認知短淺。如果說對待外國巡捕這一屬于“官”類職務的人心存恐懼感尚屬小市民的正常心理,那么對普通的外國人依舊持懼怕的態(tài)度則表明時人對外來的現代事物仍舊存在抵觸情緒,趙樸齋在等候吳松橋時,光是聽著門外的步履聲就嚇得心驚膽戰(zhàn),“這門外常有外國人出進往來,履聲橐橐,嚇得樸齋在內屏息危坐,捏著一把汗”[13];李淑芳白天見過外國人之后,夜晚卻做了與之有關的噩夢,嚇得半晌才說出“兩個外國人要拉我去呀”[14]。對外國人的懼怕感既不符合古典性體驗中的中國中心幻覺和中優(yōu)外劣心態(tài),也不是現代性體驗中應有的“人類普遍性與民族特異性雙重特性”[15]的并存,將外國人過分妖魔化體現出正處于由古典向現代轉換的時間夾縫中的時人心理。中國的現代性體驗“是古典性體驗在現代全球性境遇中發(fā)生急劇斷裂的產物”[16],大量西洋事物與人物突然涌進打破了古典性體驗的平衡狀態(tài),人們一方面崇拜現代西洋器物,學習現代西方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懼怕和排斥其引進者——外國人,認同前者而否定后者,陷入體驗的認同危機。

三、傳統生活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古典性體驗

比起對西洋器物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細節(jié)描寫,小說中更大的篇幅都用來描繪主人公們看戲和打麻將這些傳統的娛樂活動,篇幅的分配也是時人日常生活時間的分配,小說中對傳統娛樂的大段描寫或許可以說明現實生活里人們的多數時間也都消遣在戲臺與牌桌上,而上文提及的在洋行購物、買保險和看滅火等頗具現代特色的活動只是偶然所為,作為千篇一律的傳統娛樂手段的補充罷了。至于作者韓邦慶對傳統生活形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所用筆法也與描繪現代事物時有所不同,其語言更具有古典小說的氣質。

對戲臺和看戲場景的細節(jié)描寫在小說中占據了絕大多數篇幅,小型唱臺如在張蕙貞寓所搭建的:“一座小小唱臺,金碧丹青,五光十色”[17];稍微大型一點的有如:“在亭子間里搭起一座小小戲臺,檐前掛兩行珠燈,臺上屏帷簾幕俱系灑繡的紗羅綢緞,五光十色,不可殫述”[18];最為隆重的一次看戲活動則在第九回:“園中芳草如繡,碧桃初開,聽那黃鸝兒一聲聲好象叫出江南春意。又遇著這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禮拜日,有踏青的,有拾翠的,有修禊的,有尋芳的,車轔轔,馬蕭蕭,接連來了三四十把,各占著亭臺軒館的座兒。但見釵冠招展,履舄縱橫;酒霧初消,茶煙乍起;比極樂世界‘無遮會’還覺得熱鬧些”[19]。以上這些看戲的情境雖然規(guī)模不同,但都極富奢華之態(tài),設宴者竭盡所能裝點出最豪華的戲臺,以豐富的色彩和絢麗的珠寶烘托熱鬧十足的場面,而身處其間的人們則輕松、自在地交談暢飲,并不像之前身處現代化的亨達利洋行時那樣拘謹,他們還是更習慣于戲臺這樣的傳統娛樂場所,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融,這種古典性體驗才是時人最適宜的。另外,從筆法上看,作者在勾勒戲臺場景時,經常使用兩個或以上的四字句與多字句結合,以整齊而又錯落的語言節(jié)奏與設戲臺宴賓客的歡樂場景相配合;不同于用大量市民口語對現代場景的純白描,對戲臺場景的刻畫往往堆砌蘊含豐富的書面語匯,如 “釵冠招展,履舄縱橫”;還直接化用“車轔轔,馬蕭蕭”這樣的古典詩句,塑造出的宴會場景與古時富貴人家的宴會別無二致,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完全是古典性的生活體驗,偶爾接觸的那點現代事物早已拋諸腦后。

比起上述關于看戲活動的細節(jié)描寫,小說中對喪葬事宜的刻畫更能體現當時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古典性體驗。小說第四十三回中,李淑芳靈堂的擺設十分考究,“客堂中靈前桌上,已供起一座白綾位套,兩旁一對茶幾八字分排,上設金漆長盤,一盤鳳冠霞帔,一盤金珠首飾”[20];出殯儀式也中規(guī)中矩,“炮聲大震,靈柩離船,和尚敲動法器,叮叮當當,當先接引,合家眷等且哭且走,簇擁于后”[21]。靈堂的擺設物品及其數量、位置均受到嚴格控制,這些講究都屬于傳統延續(xù)下來的習慣,因為這些物件的擺放蘊含著某種古老的寓意,如“一對茶幾八字分排”可能象征著逝者在另外一個世界將延續(xù)好運;送葬過程的描寫順序井然,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都是不能隨便更改的,否則會破壞傳統儀式的嚴肅性,所以那些本來在靈位前指指點點的遠房親戚到了送葬過程中也得按規(guī)矩 “且哭且走”,即使其內心毫無悲傷之情。喪葬作為傳統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延續(xù)千年而固定下來的形式的延續(xù)性不可能被外來事物的入侵所撼動,即使李淑芳生前也和其他女性一樣離不開衣鏡和自鳴鐘,也喜愛亨達利洋行出售的那些有趣的小玩意兒,但這些器物絕不可能出現在她的葬禮之上。從靈堂擺設到出殯過程的嚴謹有序反映出當時社會依舊是以傳統禮儀規(guī)范為主導,就算西方現代事物侵入到人們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難以滲透到更深層次的生存體驗,不論是依舊習慣于以古典戲曲為樂的審美情趣,還是嚴格遵守老祖宗禮儀形式的價值規(guī)范,都體現出現代性難以匹敵的古典型體驗。

細節(jié)的描寫將小說文本的整體拆分、分解為一個個單獨的小細節(jié),相對于小說整體而言,細節(jié)描寫雖然瑣碎,但更趨近“真實”,是對真實人生的再現?!逗I匣袀鳌愤@部小說充滿著各型各色的細節(jié)描寫,從篇幅上看,對傳統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占據了壓倒性優(yōu)勢,這說明時人依舊習慣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小篇幅的所謂“現代”生活只扮演了陪襯的角色。此外,即使是身處“現代”環(huán)境中,時人也并沒有相應地產生現代人的生存體驗,只是在驚詫的瞬間感到不太適應,甚至恐慌,其思想與認知跟不上外界物質更新變化的速度。

[1]王德威.半生緣,一世情——張愛玲與海派小說傳統[J].想象中國的方法[M].三聯書店,1998:181.

[2]王德威.被壓迫的現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J].想象中國的方法[M].三聯書店,1998:13.

[3]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2.

[4]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fā)生[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7.

[5]王德威.被壓迫的現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J].想象中國的方法[M].三聯書店,1998:13.

[6]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7.

[7]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45.

[8]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245.

[9]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87.

[10]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45.

[11]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87.

[12]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234.

[13]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04.

[14]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67.

[15]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fā)生[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4.

[16]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fā)生[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

[17]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39.

[18]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52.

[19]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67-68.

[20]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365.

[21]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371.

肖柳(1993-),女,湖北天門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

猜你喜歡
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性細節(jié)
以細節(jié)取勝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代性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留心細節(jié)處處美——《收集東·收集西》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細節(jié)取勝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9:59:58
張潔主要作品目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老馬
南华县| 独山县| 无极县| 双峰县| 蒲江县| 濮阳市| 梅河口市| 新乡市| 泰安市| 武川县| 娄底市| 杂多县| 邹城市| 丰原市| 长沙市| 大邑县| 桐梓县| 镇巴县| 张北县| 本溪| 阜新| 泸西县| 盐源县| 南澳县| 太和县| 陈巴尔虎旗| 孝义市| 永济市| 亚东县| 商水县| 彰化市| 德清县| 墨竹工卡县| 永寿县| 无棣县| 怀柔区| 东兴市| 湾仔区| 武强县| 高邮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