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貴
(巢湖學院 文學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 合肥 238000)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闡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信中貴
(巢湖學院 文學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 合肥 238000)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三國演義》中復雜多變的曹操,他具有積極進取、報國愛民、唯才是舉和睿智豁達等正能量,這些正能量更能激勵人們勇于戰(zhàn)勝困難,對人生保持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社會勇于承擔責任。
積極心理學;《三國演義》;曹操;正能量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美好心靈,關心人積極地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智慧、自我接納和逆境中的心理彈性;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tài)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寬恕和愛的能力等[1]。積極心理學不否認心理消極因素的存在,但主張擱置消極發(fā)掘積極,通過不斷地激發(fā)人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zhì)而獲得良好的生活。且積極心理學研究指出:積極的形象比中性和負面的形象更能促進人們的學習,提高人們的智力,擴大人們的心理資源,增強人們在逆境中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2]109。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向被認為是集各種負面形象于一身的反面人物,人們放大其負面形象而忽視其正性品質(zhì),削弱了曹操的正面形象及歷史意義,也降低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文學價值。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并不是作者“褒劉貶曹之意”所致,而是人們受到歷史和認知的制約所致[3]。因此,我們需要拋開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尋《三國演義》中曹操的積極品質(zhì),從其身上汲取經(jīng)驗和正能量,這將遠比只關注他的負面形象更有意義。
曹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取其吉祥順利之意。他人評價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盵4]4操聞之大喜,可見曹操早就胸懷大志,只需借助權威人士之口給他一個正當?shù)睦碛砷_始創(chuàng)業(yè)。曹操早年行俠仗義,獻計殺賊,說明本質(zhì)不壞,逃亡路上,情急之下殺了不該殺而又不得不殺的呂伯奢,受陳宮責備,順口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彪m顯極端自私自利,但此時此境可能讓他別無選擇,身處險境又驚慌失措,因此,這并不能代表曹操稟性,卻體現(xiàn)了他思想進步的特征,即接受了當時儒家思想崩潰而道家思想盛行的影響[5]181。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即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托給他[6]97。當時的道家哲學出發(fā)點正是全生避害,不是無為,而是為我,尤其是楊朱的思想,反對仁義,因為仁義的本質(zhì)是利他,而楊朱的原則是利己。所以,曹操受當時流行的道家思想影響,表現(xiàn)為自信、自我而非自私。事實上,真正能代表曹操與人相處之中主要性格特征的話應是他對龐德說的那句:卿不負孤,孤亦不負卿[4]330。正是這種正能量特征才使得曹操的身邊聚攏了眾多人才,才有許多人才投靠他并擁護他,相信他會禮遇大家而不是辜負大家。
在人們心目中,曹操似乎只有“奸”沒有“忠”,只有虐民沒有愛民;但事實上,《三國演義》始終展現(xiàn)的是曹操的忠心報國與愛民。曹操看到了紛亂的局勢不是道德或愚忠可以挽救的,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被罵為奸詐小人,而他卻沒像董卓、李傕等人那樣怠慢獻帝,并贏得了將士與謀臣的認可。況且,若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很可能早被亂軍所殺,漢室早亡矣;天下無主,亂上加亂,可能會有更多無辜性命死亡。當孫權上書曹操早正大位時,操曰: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4]347可見曹操的忠君之心。當然,曹操不僅忠于漢室,還愛戴臣民。曹操借糧官王垕之首平息將士之心,雖顯丑惡,但“雖妄殺一人,卻瞞三十萬人,免致失敗,此曹公能哉”也是被后人寬容、認可甚至是贊美的[7]。曹操為報父仇欲枉殺徐州百姓,給人留下草菅人命的形象,但事實上曹操并未攻打徐州,也未枉殺百姓。劉備攜民渡江,也正是利用了曹操的愛民之心才使劉備有了逃脫的機會,倘若曹操真的枉殺百姓,劉備是逃不了的。足見曹操的愛民之心也是廣為人知的,如曹操對百姓說他的士兵干擾了百姓生活,他甚是不安,謀士建議他滅掉袁紹,他卻說快到秋收了,不能影響百姓秋收。曹操的忠君愛民,皆是為了報國,正如歷史上的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對攻擊他有野心并要奪皇權的人進行反擊所表達的那樣:忠貞于漢室,但又不能輕易交出政權和兵權,即“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一旦讓位,國家即刻回到分裂動亂的局面[8]。因此,《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忠君愛民、志向報國的積極品質(zhì)是值得肯定和認可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作風是深受世人好評的。曹操早就清楚地認識到“人才遠比地盤重要”。他不論親疏,一視同仁地對待宗族人員和部下,能夠很好地知人善任,化敵為友,不強人所難,不殺敗軍之將,緬懷已故將才。在關羽請戰(zhàn)華雄時,袁紹一方面找不到大將迎戰(zhàn)華雄,另一方面又擔心關羽若殺不過華雄,定被華雄恥笑,滅了盟軍的銳氣,但曹操卻說:“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碑斣g怒斥張飛時,曹操卻說: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4]22!對待關羽,曹操不僅維護關羽的忠義之心,還助其實現(xiàn)了忠義之行,誠心賜予赤兔馬和衣物,護佑劉備家眷,即使關羽舍其而去,曹操依然“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盵4]119在張郃和高覽投靠曹操時,夏侯惇懷疑二人有詐,曹操卻說: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4]137。當許諸戰(zhàn)敗受傷時,曹操不但沒有責備,還命醫(yī)士為其治療安慰;至于楊修,也非曹操妒忌人才,而是楊修三番五次的小聰明威脅了軍心和政權的穩(wěn)定,如不殺之,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死亡和災難,體現(xiàn)了楊修是個愛耍小聰明愛出風頭的小人物,并非人才[9];對待龐統(tǒng),初次見他便愛之如命,“親自出帳迎入,深敬服,殷勤相待。”[4]210可見,曹操的愛才胸懷給了人們奮斗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讓無數(shù)有志之士看到了躋身上層社會的希望和擁有為其拼命的動力。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豁達、堅毅、幽默、睿智、心態(tài)積極并對未來永遠充滿希望,鼓舞著人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依然勇敢的前行。在面對復雜險惡的環(huán)境時,曹操具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排遣挫折及失敗所帶來的煩惱,能夠智慧地戰(zhàn)勝艱難困阻。在身陷絕境時,曹操始終不亂方寸,一旦脫離險境,或自我解嘲或放聲大笑,不僅鼓舞自己,也鼓舞著士兵。如盟軍潰敗時,曹操依然對打敗董卓抱有希望和信心:若擒了呂布,董卓易誅耳[4]23。當遭遇呂布追殺而無人相救時,仍能臨危不亂,誤導呂布“前面騎黃馬者是他。”被救后,大笑曰:誤中匹夫之計,吾必當報之[4]51。 赤壁大敗士卒將要通過華容道時,曹操大笑: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4]221。這種笑傲江湖永不氣餒的精神安慰了軍心并鼓舞了將士們的斗志。當?shù)漤f為救曹操而死時,曹操運用當時的境遇,抓住士卒們的心理,“三哭典韋”,凝聚了軍心,提高了士氣,增強了戰(zhàn)斗力,并告示了天下,只要勇于為他賣命,死后也會受到隆重對待;最終使其轉敗為勝,大破劉表、張繡兩家之兵。官渡之戰(zhàn),以弱勝強;“望梅止渴”激發(fā)將士潛能[10];而夢中殺人,實為無奈之舉,因爾虞我詐的戰(zhàn)亂之際,不得不謹慎防范他人,但又不能因為防范過度而使群臣疏離,故使夢中殺人提醒周圍人自我保護并不致使人心離散;許多部下曾與袁紹交好通信,后雖燒掉截獲的書信,體現(xiàn)了曹操的自信、陽光和大度,但也暗示了他不得不謹慎防范??梢?,從最初的獻計轉為獻刀開始,不論曹操是取得成功或是遭遇失敗,小說中始終體現(xiàn)了曹操的積極心態(tài)和敢為個性,展現(xiàn)了他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及將不利情勢轉變?yōu)橛欣閯莸闹腔叟c能力。
郭沫若指出:假使曹家的天下更長久一些,我看魏武帝和魏文帝會被歌頌為中古的圣王,決不會被斥為“篡賊”“奸臣”[11]126。魯迅也曾說:人們講到曹操,很容易聯(lián)想起《三國演義》和戲臺上那位花面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12]502?!度龂萘x》中諸葛亮說: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仿佛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4]433。對手如此評價曹操,那么,我們更應該客觀看待曹操,挖掘其積極的品質(zhì),從其正面的特質(zhì)汲取更多的正能量。況且,任何一個人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積極心理學更傾向于關注人的正性品質(zhì)與積極影響,擱置消極特征,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和挖掘人的潛能,為他人帶來更多動力,促進人們自我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說,曹操是一位超級健康和優(yōu)秀的人;許多歷史偉人均從他身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作為生活在激烈競爭中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和借鑒曹操的積極品質(zhì),提高智能和工作學習的效率,擴大心理資源及增強身處逆境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生活充滿力量。
[1]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2]Watson,D. Positive Emotion.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 Orford: Or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袁世碩.試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J].山東大學學報(語文版),1959,(2):49-61.
[4]羅貫中.三國演義[M].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賀榮一.道德經(jīng)注譯與析解[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
[7]李靜.曹操生命價值得失淺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87-89.
[8]趙君.文學中的曹操正面形象淺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8):105-106.
[9]楊勝寬. 從郭沫若對曹植的評價說到替曹操翻案[J].郭沫若學刊,2010,(2):484-494.
[10]信中貴. 地方院校大學生希望量表的研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6):119-122.
[11]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陳君丹
Interpretation of Cao Cao in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XIN Zhong-gui
(Literature Media and Edu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Chaohu College, Hefei 238000, 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akes people realize that Cao Cao, a complex character in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is not only cunning, cruel and arrogant, but also positive, patriotic, forward-looking, devoted, smart and generous. These positive features can motivate peop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guide people to keep optimistic, persistent and hopeful to their life and future, stimulate people to accept oneself, tolerate others, wisdom life, and have the courage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positive psycholog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positive energy
2017-03-16
2014年安徽省哲學規(guī)劃課題(AHSKQ2014D32)
信中貴(1980-),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化心理學、教育社會心理學。
B848
:A
:1674-344X(2017)4-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