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穎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fā)展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胡 穎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黨的十八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報告中首次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深化發(fā)展了“三個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進而提出“四個自信”的要求,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內外發(fā)展全局,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任務,提出了很多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其中,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和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自身文化的價值和內涵的高度重視,是對我國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同時,也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四個自信”提出的背景下,對“四個自信”的提出歷程和必然性、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根據(jù)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內容可以梳理出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提出過程,也可以從中看出黨和國家對文化自信提法的變化歷程。根據(jù)對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的不同論述,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三個自信”和文化自信分別論述階段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的第二部分中首次提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盵1]同時,十八大報告中也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報告在第六部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提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盵1]可以看出,在這一階段,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都是黨和國家所強調和重視的,只是在論述上沒有合為一體,而是以“三個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形式分別加以論述。
(二)第二階段:“三個自信”和文化自信集中論述階段
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首次將“三個自信”和文化自信集中進行論述。他提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2014年1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澳門師生座談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基礎?!?015年11月3日,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外方代表時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3]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4]這一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論述“三個自信”的同時也在強調文化自信的本質和價值,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同高度,為文化自信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體系打下了基礎。
(三)第三階段:“四個自信”階段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6]這一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將“三個自信”和文化自信合為一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四個自信”,豐富和發(fā)展了“三個自信”的理論根基。
“四個自信”的提出絕非偶然,它是建立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個視角的科學把握和認識基礎上提出來的。可以說,從理論視角、歷史視角、國外視角、現(xiàn)實視角和執(zhí)政視角五個方面,都可以證明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具有必然性。
(一)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是更系統(tǒng)、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中國自信”的要求
丘吉爾曾說過:“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笨梢钥闯?,文化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內容,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文化自信,自然也就失去了發(fā)展的活力。早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盵7]因此,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文化自信?!叭齻€自信”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偏重于外在層面,而文化自信更偏重于內在層面,我們的“中國自信”不能僅僅停留在所取得的財富和國際地位的物質層面上,更要體現(xiàn)在我們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制度和理論的認同層面上,而要實現(xiàn)認同,就必須依靠文化自信這一精神層面的動力。與“三個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出黨和國家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又極大地拓展了“三個自信”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文化自信的提出是更系統(tǒng)、更深刻、更全面地體現(xiàn)了“中國自信”。
(二)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是對中國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獨特優(yōu)勢的理性審視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闡述“文化自信”時提到,“文化”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這三種文化是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獨特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自身的優(yōu)越性。其生命力表現(xiàn):一是中華文化延續(xù)五千年不衰,自秦朝以來兩千多年保持統(tǒng)一,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二是黨和人民在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結果,是在挨打之后總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三是建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當然,中華文化也具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例如:與其他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排他性最小且包容性最強;世界上的四種原創(chuàng)文字,只有漢字傳承下來,并且中國五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較為豐富,更利于文化的傳承、接納、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種生命力和優(yōu)越性,是中華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是中華文化區(qū)別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獨特魅力。正是黨和國家對中華文化的理性審視,為文化自信找到了歷史依據(jù),從而發(fā)現(xiàn)我們不僅要樹立文化自信,而且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相比,我們更有理由、更有能力樹立這樣的文化自信。
(三)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是應對西方文化產(chǎn)品輸出和價值觀滲透對我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的要求
當今時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文化全球化也在悄然進行。文化競爭成為繼政治、經(jīng)濟、軍事之外的一種國際較量,并逐漸形成文化貿易的全球市場。雖然國際上出現(xiàn)的“中華文化熱”“孔子熱”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但和西方國家相比仍后勁不足。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媒體不遺余力地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文化產(chǎn)品,以推行其價值觀,實現(xiàn)文化霸權。以美國為例,利用全球化的優(yōu)勢,美國最大的出口產(chǎn)品不是農作物也不是工業(yè)產(chǎn)品,而是大批量生產(chǎn)的電影、電視、音樂、游戲等流行文化,這使得看美國大片、聽美國音樂、穿美國名牌、吃美國食物成為了一種全球化的潮流趨勢。而縱觀文化產(chǎn)品輸出的背后則是文化價值觀的滲透。文化產(chǎn)品的滲透力要遠遠超過物質產(chǎn)品的滲透力,西方文化產(chǎn)品這種看似普通的輸出,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本土文化和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例如:某些人言必稱西方,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和是非標準,甚至用西方的標準和觀念來評判中國。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我們不能排外封閉,而應去粗取精,但這一切必須是建立在堅守和保持中國本土文化主流地位的基礎上,并且應該不斷提升本土文化的競爭力。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應對世界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心理支撐,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強勢文化滲透的精神航標。一個擁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不論經(jīng)歷怎樣的文化沖擊、怎樣的時代浪潮都能始終昂首挺胸,以自己的文化和國家為驕傲,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四)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是面對傳統(tǒng)文化日趨淡薄,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沉淀、積累起來的,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歷史的見證。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然深深地刻上中華民族的烙印。隨著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jīng)_擊,一是來自外來文化的入侵,但更多的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淡忘甚至漠視。面對傳統(tǒng)文化日趨淡薄的現(xiàn)狀,黨和國家提出了文化自信。這是因為:一方面,樹立文化自信有利于鞏固文化自覺,有利于更充分地把握我國的文化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更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從而實現(xiàn)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超越,實現(xiàn)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樹立文化自信可以充分體現(xiàn)我國發(fā)出建設文化強國聲音的堅實底氣,有助于實現(xiàn)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文化強國的目標。
(五)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是推進治國理政,實現(xiàn)“中國夢”的要求
黨和國家提出了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融為一體,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一方面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趨成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資源寶庫的深遠價值和意義。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治國理念、道德觀念等為黨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如“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理念,“尚賢者,政之本也”和“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的為政之道,“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的廉政理念,等等。此外,除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提到的詩詞,還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仁者愛人”等很多思想資源都為更好地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只有將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推進治國理政,從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一)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根基和保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基礎。其基礎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黨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不僅是一種政治選擇,更是一種文化選擇。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個人、財富、金錢等理念不同,中國儒家文化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對民眾的影響更加深遠,而恰好社會主義的任務和目標與“大同理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并反映著中國人民的意愿。(2)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就沒有對所選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認同,沒有了這一認同,人們就會缺乏民族文化心理歸屬,就不可能對共同的發(fā)展道路、理論和制度進行深入地了解,也就無法談自信問題。(3)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得以實現(xiàn)的保障。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自信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的心理認同;在觀念和行為上奉行社會主義,有利于凝聚共識、集結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二是文化自信可以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審視“三個自信”,使道路走得更理性,理論總結得更科學,制度實施得更有保障;三是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可以夯實社會主義理論基礎,提供思想資源,從而更好地指導社會主義事業(yè)。因此,文化認同的社會心理和共同的價值觀支撐是“三個自信”的根基,文化的凝聚力量、理性審視和資源支撐是“三個自信”的保障。
(二)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結果和歸宿
我們強調“三個自信”的原因是:對內,可讓個人、集體、國家和民族對自身硬實力和所堅持的道路、理論、制度持堅信的精神狀態(tài),并施以持之以恒、不懈奮斗的實踐;對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質疑,對自身所堅持和奮斗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正確性和真理性表現(xiàn)出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并在國際社會上讓中國故事講得更好,傳播得更遠,得到更多認可。但僅僅依靠“三個自信”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將我們長期摸索和堅持的道路、長期實踐得來的科學經(jīng)驗、長期調整并貫徹的制度甚至長期以來秉持的價值觀、處世態(tài)度和原則說給老百姓聽,講給國際社會聽,靠的不是站在田間地頭或國際舞臺上的口號標語,靠的是文化傳播。一個國家的文化有沒有魅力,有沒有說服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道路制度、理論體系是否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可,甚至影響世界。因此,“三個自信”必將歸結于文化自信的傳播,即通過自身獨特文化內在地、潛移默化地使民眾全身心認同,使世界“心悅誠服”。之所以說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歸宿和結果,是因為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道路,有什么樣的理論,持什么樣的制度,最終必然以一種相應的文化表現(xiàn)出來。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必然結果,如果“三個自信”最終沒有沉淀為文化自信,最終沒有表現(xiàn)為文化自信的話,那么“三個自信”也只能是裝腔作勢,根本沒有落到實處。因此,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定自信只有轉化并沉淀為文化自信,才能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廣泛的影響力。
總之,從文化自信這一時代課題的提出,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發(fā)展,是黨和國家對“中國自信”更精準的把握,是發(fā)揮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要求,是應對西方強勢文化輸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日趨淡薄,重樹文化自覺自信的要求,是推進治國理政,實現(xiàn)“中國夢”的要求。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2).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2).
[3]陳振凱.習近平談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7-13(12).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12).
[5]李亞青.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為全面從嚴治黨打下重要政治基礎[N].人民日報,2016-06-30(1).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7]趙明仁,肖云.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N].光明日報,2013-12-04(1).
責任編輯:谷曉紅
New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CP——From “Three Confidences” to “Four Confidences”
HU Ying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CP is a sign that the care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In the report,three confidences——“the confidence of the road,theory,and system” are mentioned for the first tim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hree confidences” in his speech for 95thAGM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irst and later “the confidence of culture” was added so there are “four confidences”. This is a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victory of 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CP;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onfidence of culture
1004—5856(2017)09—0019—04
2016-11-25
胡 穎(1993-),女,昆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05